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我和祖国同行

发布时间:2019/09/27作者:杨理达(越南归侨)来源:点击量:7814鹭风报1433期07版 专题

归侨成长

       1953年,中国在中越边境上建了一座边关称睦南关,1965年更名为中国友谊关。年轻的共和国从一穷二白起步,人民生活是清苦的,但奋斗的革命热情高于天。海外华侨闻讯纷纷响应,不嫌祖国母亲清贫,积极踊跃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在这归国浪潮中,1960年2月父亲杨四海携全家回国。当大车进入广西凭祥睦南关时,父亲兴奋对我们说,“进家门啦!快来看祖国家乡”。父亲爱国的情怀感染着我们幼小的心灵,从此我在祖国母亲怀里茁壮成长。

       回国后,我才九岁,在故乡同安祥桥小学读三年级。

07-1.jpg1960年,父亲带我们回到祖国

       1966年秋季,我已是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是侨生共青团员,被选为“厦门市革命师生赴京代表”参加十月一日国庆节典礼,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全国人民的检阅。喜讯传来,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但也忙坏了。我母亲不幸在回国前一年病逝他乡异国了。家里兄弟姐六人,靠父亲既当爹又当妈支撑着,生活很艰难。去北京的外衣和冬衣没着落,喜事也是愁事。但父亲很乐观,淡定,因陋就简为我备行装。父亲对我说“行装虽然简朴,但你很幸运,要珍惜,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

       十月一日国庆节典礼,上午11点左右,我们师生游行方阵通过天安门,大家看到天安门城楼上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时,就跳跃式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主义万岁!人民万岁!”随着检阅队伍前行,我们师生方阵队形也乱了,只凭感觉被人群浪潮往前推着走,真是人生难忘的时刻。

      1969年10月,我作为集美中学91组2班学生,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奔赴闽西红色根据地——永定县老区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被安置在抚市公社东升大队严屋生产队。

       看到洪水阻隔村民农耕交通的困境,我主动找队长了解情况,组织村民商讨建桥大计。带领村民代表,冒雨翻山越岭走山路几十公里进县城,向县政府有理有节诉求经费。回村后,我组建建桥筹备小组,任副组长兼建桥会计,村民踊跃参加义务劳动。经过两三个月奋斗,终于建好溪两岸吊桥码头,并安装好5条铁索绳。我和村民兴奋无眠,这就是侨生知青上山下乡为村民办的第一件大事、一件实事。


创业奋斗

       1974年4月,我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集美中学任团干兼政治课老师,重返母校工作,我心情十分激动。

       每当我临立南熏楼遥望七公里长杏林海堤那头的杏林工业区,感慨万千,我也是杏林工业区子弟呀!父亲是纺织工人,我的家也在杏林工业区。

       话说杏林工业区,那是厦门市首个工业区,约有2万多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干部和群众。机器轰鸣,工厂林立——厦门纺织厂、厦门糖厂、厦门电厂、厦门玻璃厂、厦门二化纤厂、杏林冶炼厂、杏林化肥厂、冰醋酸厂等十几家省直属国营企业,荒凉土地变成了厦门工业区绿地。

       但十几年过去了,工业区没有一所公办中学,工人子弟上学难也成突出的问题。1975年秋,我放弃在校任教的安逸生活,主动和汤冒椿同志搭档到工业区创办集美中学分校。同时肩负筹建厦门十中(厦门市属公立学校)的重担。从此办学办校,风雨兼程。

       我和老汤共同奔波,多方面联系,艰苦筹办,终于先解决了教学班的临时场所,招收集中分校首届学生200名,分成4个班。1-3班设立在厦纺路边坡地下旧男女职工浴室。第4班,设立在厦门玻璃厂职工食堂后侧售饭走廊。没有门窗,半露天课堂,学习、行政、教学、后勤管理,靠老汤主任和我商讨协调配合,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一半以上是从工厂和外地调来的人员,加上总校老师轮流来分校任课,师生过着简陋的校园生活。春蚊、夏汗、秋寒、冬冷,一年四季,师生稍微不注意,就会中暑或染上风寒感冒。但师生们很乐观向上,没人叫苦,没有怨言。

       1977年,学校征地基建才有着落,学校地址是在部队营地后面,靠近高埔海边,首届师生还去工地搬砖头义务劳动。那一年,因为是业务骨干,我被卡住推荐上大学名额,也没能获批参加高考……

       1978年春,厦门十中终于成立挂牌,集美中学分校也完成使命。当后人问我,办学苦不苦,我笑说,借场地、征地、基建、经费,一个公文要盖二三十个公章,要跑几十个单位和部门,事无巨细,说不苦是假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出国风,下海热,让人们有了重新选择人生的机遇。我选择不出国,留在国内为人民服务,和祖国同行,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先后在集美中学、集美中学分校、厦门十中、厦门八中、厦门双十中学,从事校园教育工作和安保行政管理工作达37年之久。

07-4.jpg母校集美中学百年校庆

       从团委老师岗位调转行政安保管理岗位上,我干一行爱一行。我经历团干教师、团委副书记、治保会主任、整顿办主任、安保干部、保卫科长、综治办主任及副主任、行政党支部书记、工会经审负责人、校侨联负责人、公安系统治安片片长、创安办副主任、安保顾问,成为厦门市教育系统一名资深安保综治干部。也成了治安、综治、创安典型先进个人。

       我一边工作一边加强业务学习上,还修完大学法律专业课程,为30年安保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从80年代初“严打”整治社会治安到新世纪创建平安校园的安保工作里,我为人处世低调,埋头苦干,为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维护师生员工生命和工作安全,在美丽校园里留下了无数不平凡的足迹。

      我走过30个秋冬,谱写了治安篇、伏击篇、风华篇、涉外篇、综治篇、人口篇、调解篇、救助篇、保安篇、创安篇、女生篇、危化篇、男生篇、维稳篇、安检篇、火灾篇、台风篇、建言篇……篇篇让人震撼的校园内外风波故事。每个故事浸满了安保干部的汗水和激情。每次汗水的流淌,换来浓浓的师生情谊,厚厚的党的重托,深深的人民期盼,汇成我与祖国建设走到今天的长篇连续集。

       我在校园37年工作历程,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归侨安保干部的奉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信任。我年年被评为省市区校先进工作者。70年代,评为市先进教师;80年代,评为省先进工作者;90年代,厦门日报头版刊登“校园卫士杨理达新闻人物报道”,省公安刊物刊登“积极分子杨理达 星星知我心”的采访文章;千禧年,被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省未保办、省综治办联合表彰为省级先进工作者。还两次获得厦门市归侨先进个人称号。

       37年风雨兼程,我从年轻走到年迈。今日我已是一名老归侨、一名老安保人、一名共和国建设者,在庆祝建国70周年之际,我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母亲汇报,我平凡一生,不平凡劳作,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祖国。


公益侨务  侨友之星

       2002年,我应老会长张国强的邀请,参加厦门市越南、柬埔寨、老挝归侨联谊会,并担任秘书长工作,尔后任理事长、会长工作。一干就是17年。我被推选为厦门市侨联14届、15届、16届委员,又是出席省第九届侨代会代表,我还被推选为思明区侨联第7届、第8届委员,区第9届侨代会代表,与侨界有不解之缘。

       如何发挥委员作用,如何做好联谊会工作?我积极参加市侨联侨务骨干培训班学习,自觉提高侨务理论水平,勇于践行基层侨务工作,把市、区侨联的工作精神和任务,带进联谊会传达和贯彻,把“新老归侨工作并重”方针,带给每一个会员家庭,努力做侨胞的贴心人。

       千禧年后,市侨联开展基层大走访活动。我带两名副秘书长,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冒酷暑走访6个区200多名归侨家庭。取得第一手资料,为市侨联调研归侨课题提供了依据。

       2007年,为了让联谊会与国际侨团接轨,我和老会长组团60名越柬老归侨代表,参加世界越柬寮华侨华人联合会第三届会员大会。结交海内外华侨华人朋友,共商为祖国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出一份力。

       光阴似箭,2011年8月我退休下岗了。我把精力放在联谊会服务中去,不计报酬,不辞劳苦,助人为乐,参与公益,积极奉献自己的余热。没想到,2012年联谊会处在低谷,多名理事年迈有病不能正常工作,老会长辞职养病,几位年迈副会长也不能正常到会。200多名会员迅速萎缩到二三十人,老会长说:“若不能运转,就解散吧!”我听后,急在心里,联谊会成立到今天太不容易了,不能解散。我主动挑起这副担子,得到市侨联的关切指导。我着手整顿理事会,重新分工,也被推选为理事长,代理会长主持联谊会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会员迅速恢复200多人的局面,联谊会各项工作和活动正常运转。2017年顺利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我被推选为第五届会长,联谊会转入良性运行。

07-3.jpg2017年在华侨寻根活动中接受采访

07-5.jpg

       回首近年来的联谊会工作片段,是平凡而不平凡的侨务岁月。首先,我把市侨联慰问金带头捐给联谊会,尔后理事成员也自觉把慰问金捐给联谊会,从而带出无私奉献的理事班子。

       其次,把好理财关,把积累经费用在刀刃上,组织会员参加联欢节、中秋节、重阳节、健步行等侨界活动,活跃联谊会工作,促进会员积极参与。

       再次,组织会员代表队参加世界越柬寮华人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让会员代表与世界各地华侨华人联谊,激发促进统一的爱国热情。

       联谊会工作还在继续,侨务工作还在继续,让我们和祖国同心同德前行,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厦门,建设特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请关注“鹭风报”微信公众号,阅读更为精彩的原文)


下载鹭风报1433期07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