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开栏的话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展现全国重点侨乡厦门的历史文化,围绕“加强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即日起,厦门市委统战部(市侨办)联合鹭风报社,开展“鹭岛·侨乡故事”文化路线宣传试点活动,推出专栏系列报道。
用行走的方式和侨乡互动,静下心来,沉浸式阅读鹭岛,在路线中体会侨乡故事,在漫步中感受侨乡文化。以厦门华侨历史建筑为载体,挖掘梳理具有侨乡魅力、能够体现重要纪念意义、承载侨胞特殊记忆,展现家国情怀、赤子深情的可展示宣传的侨乡文化旅游路线,深入挖掘和弘扬侨乡文化,推动建立侨乡故事文化路线品牌,追寻侨乡足迹,讲述侨乡故事,传承华侨文化。宣传试点工作得到了思明区委统战部、思明区各街道,以及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厦门老城区的思明区厦港街道,有一条本地人皆知的老街,老市民与新移民生活在此,这就是民族路,奔腾着厦港血液的脉搏。厦港为厦门港的简称,郑成功曾在此建演武亭练兵。数百年来,这里民居错落、小巷纵横,南洋与海洋文化影响下的华侨文化在此流淌。
厦港街道地处厦门岛西南部,主要的历史特色涉侨建筑有华侨博物院、鹦哥楼、卢厝与南华路31号李天阶故居等等。
当市民、游客走到厦港街道,来一次city walk,就能感受到华侨文化与非遗文创的碰撞。作为有岁月沉淀的文化街区,厦门港、民族路是历史留给厦门的礼物,这里的建筑、民俗、美食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每年“投洽会”期间,或者春节、国庆等等旅游旺季,中外媒体时常聚焦报道沙坡尾、猫街、南华路等景点,盛赞这里是“一座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兼具渔港文化韵味和多元建筑风格的活态博物馆”。
厦港街道游览路线
★卢厝→★华侨博物院→★南华路→★沙坡尾→★沙坡尾活态展示馆→★艺术西区→★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鹦哥楼→★民族路
华侨博物院
位于思明南路永福宫巷口的华侨博物院,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这座巍峨壮丽、洁白庄重的大楼,既是中国第一家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业绩的博物馆,也是包括有古代文物展、自然标本展的综合性博物馆。
嘉庚先生说:“博物馆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与图书馆、学校等同样重要,而施教的范围更为广阔……我建议由华侨设立一所大规模的博物馆。馆址可设在华侨故乡出入国的港口,可合国内人民公共应用,又可给归国华侨观览。两者均受其益……至于名称,我拟为华侨博物院。因为它是华侨设立的,故应以华侨为名。侨胞们:这是我们效力祖国建设的绝好机会,无论你们已回到国内,或还在海外,应该各尽各人的力量,负起责任来帮助祖国做好这一建设,或把珍奇的陈列品以及有关公私纪念的文物捐献出来,以丰富本博物院的内容,无任欢迎。如荷惠下,请交厦门集友银行代收转。”
华侨博物院大楼
这是嘉庚先生于1956年发出的《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时隔近70年,我们从这封信里,仍可看出嘉庚先生当年的高瞻远瞩和踏实细致,字里行间,饱含滚烫的赤子情。在华侨博物院修建期间,嘉庚先生每星期都要从集美寓所前来工地巡视,对每项工作都一一加以指导,考虑得十分具体、周到。华侨博物院与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在海外创办的华文学校,以及晚年建设的露天博物馆——集美鳌园,共同构成践行陈嘉庚先生教育理念的庞大体系,也是他最后留给世人的华侨纪念物。
陈永定先生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集美,上世纪50年代先后负责厦门大学扩建及华侨博物院筹建工作,1959年至1990年任华侨博物院负责人,后被聘为华侨博物院终身名誉院长。他收藏有近200封精心保存的信件,都是在担任厦大建筑部主任和筹建华侨博物院期间,陈嘉庚先生写给他的亲笔信。从这些信中不难看出嘉庚先生的充分信任和重托,陈永定先生也用毕生精力守护着嘉庚事业。
2023年7月,著名侨领、“民间大使”唐裕先生生前所用以及其收藏的43件(套)艺术品,从新加坡漂洋过海运抵华侨博物院。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先生说,文物“落户”华侨博物院,正是唐裕先生生前的意愿。此批文物重达5吨,包括17世纪的铜钟、百年的油画、红木家具、新几内亚天堂鸟标本等,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一对史前猛犸象的象牙化石。
华侨华人与华侨博物院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举不胜举。时至今日,华侨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馆藏文物8000多件,另有大量侨史文物、实物和大量侨史资料,以及2万余张侨史照片、底片和部分族谱、音像资料等。现有《华侨华人》《陈嘉庚珍藏文物展》《自然馆》三个基本陈列常年对外免费开放。时代在前进,环境在改变,但华侨博物院所蕴藏的嘉庚精神、华侨精神是不变的,它将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上不断地放射出光芒和异彩。
华侨博物院展出的嘉庚先生画像
《华侨华人》陈列展
卢 厝
卢厝是清末旅菲华侨卢安邦历时三年构筑的一座近代红砖民居。位于厦港街道福海社区围仔内5号,始建于1906年,距今118年历史。卢厝坐北朝南,由中轴对称的横向两落大厝、两列护厝及前埕组成,整体布局结构及屋顶样式保留北方四合院和宋代曲线屋顶的特点。
卢安邦原名卢国梁,在菲律宾从事航海货运、地产、橡胶贸易等,生意十分成功,秉承华侨爱国传统,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卢国梁陆续捐赠黄金200万两给清廷。卢安邦闻听蒋厝有女初长成,出落得妩媚动人,便托人前去为自己的儿子卢文彪说亲。无奈蒋氏家长就是不允,认为卢安邦虽然有钱,但是在厦门没有盖大房子。于是,卢安邦邀请名师设计,备料施工,并于蒋厝对面购买了十几处民居,全部推平成一块1000多平方米的坡地,大兴土木。三年后,新厝落成,比蒋厝更漂亮,建筑理念更为“现代化”。蒋氏诚信践约,将千金嫁到卢厝,从此留下了一段传颂至今的佳话。
百年古厝养育了六代人,目前,卢家大厝里还住着三代卢家后人,分别是卢安邦的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后人。
相较于闻名遐迩的鹦哥楼,卢厝藏于深巷,实际上集闽南石雕艺术之大成,又含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元素。据卢家第四代传人卢合浦说,卢厝在2013年被认定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一些厦门文史学家认为乃岛内闽南古厝经典之最。如今再次走进卢厝,发现建筑工人正在对屋顶进行保护修缮。
卢厝的门廊保存完好
卢厝的闽南石雕艺术
南华路31号
南华路31号是旅菲爱国华侨李天阶先生的旧居。李天阶早年因生活所迫,携母亲兄弟背井离乡远赴菲律宾,艰苦创业。经过多年努力,于20世纪60到70年代创立菲律宾“马楷机械公司”,曾是东南亚地区的机器大王。事业有成后,李天阶无私捐款捐物帮助家乡建设,回馈父老乡亲。
1960年代末,为方便联系家乡人,李天阶置业于厦门市南华路31号。1984年10月1日李天阶随旅菲爱国华侨代表团一起受邀到北京,参加“建国35周年国庆庆典”,观礼期间受到时任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的亲切接见和褒奖。南华路31号的“侨界楷模”是张国基为李天阶题写的。
南华路31号李天阶故居
沙坡尾的非遗文创
数十年来,沙坡尾开起了许多文创店铺,门头颜色丰富、风格迥异,色彩碰撞造就出童话般的浪漫,让这儿成为了厦门的新地标,热爱自由与艺术的人们汇聚于此。而这一带的非遗文创,也与华侨文化息息相关,相映成趣。
沙坡尾活态展示馆于2019年6月正式开放,厦门港那些留存在记忆和文献里的场景在此得以复苏。展示馆里近百张老照片、地理图画等真实再现了沙坡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从军港到商港再到渔港。一代代的闽南人从这里扬帆起航下南洋,又从海外回来,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在此交织,孕育了华侨文化,也是厦港片区城市文化的发端。
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这里也叫“王船厂”。厦门“造王船”技艺传承人钟庆丰建造了一艘最大的“观赏性王船”。 “送王船”是闽南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起源于同安,跟随着外迁的闽南人在中国台湾、东南亚如马来西亚等地扎根,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2020年由中马两国联合申遗成功。
厦港海洋文化展示厅内的王船
沙坡尾入口处
艺术西区内满是文创店铺
小街一隅
南华路的咖啡文化
提及厦门的华侨文化,咖啡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南华路华侨新村,是厦门的第二个华侨新村,位于五老峰脚下,毗邻厦门大学、南普陀寺和华侨博物院。这里的华侨建筑风格简约大方,一座座闽南红砖石墙别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这里是厦门咖啡馆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别致院落的咖啡馆洋溢着南洋气息。
南华路华侨新村的咖啡馆
民族路的侨乡风味美食
民族路旧时俗称沙坡头,筑于上世纪30年代初,路名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政纲。民族路86-1号是厦门发电厂遗址,前身是1911年创立的厦门电灯电力股份公司;与发电厂相邻的是造船厂遗址。不同于沙坡尾的人潮涌动,民族路静静地藏在热闹背后,小巷里的居民楼还是曾经的模样,旧时的信箱,复古的铁门,文艺的小店,还有侨乡风味美食。
“沙茶”系马来西亚语satay的译音,源出于东南亚。它是用芝麻、葱蒜、香草、花生油、虾以及辣椒等制成的调味品,因有辣味,故称“沙茶辣”。厦门的沙茶面妙处在于沙茶酱与汤头的制作。据考证,华侨陈有香是沙茶辣引进闽南的传带人之一。
厦门是民国时期华侨出入祖国的重要口岸。咖喱作为一种南洋调味品,源自南洋诸国,由海外华侨传入厦门。咖喱肉饭、咖喱鸡饭等因为香辣美味又经济方便,慢慢演化成厦门名小吃。
沙茶面的调料是华侨引进
咖喱料理也是由海外华侨传入厦门
鹦哥楼
民族路上,一栋老建筑将80多年光阴凝固其中。鹦哥楼始建于1937年。在厦门城区还只以中山路一片为主的时候,附近住宅几乎都是平房,三层楼高的鹦哥楼,已经是厦门第一高楼。
鹦哥楼的建设是传奇故事。越南华侨谢画锦,福建惠安人,少时在乡,与骆马稳世交甚笃,友情甚重。后谢远赴安南(今越南)发展,做大米生意发了财,而骆则到国外学习建筑,且成绩甚优。骆常受聘于商家造房建屋,曾参与上海高层建筑的设计建造,名声颇大,他俩虽各奔东西,但均事业有成,仍保持通信往来。谢感到虽有钱财,但不愿漂泊异乡,便萌生返乡建造别墅住宅的想法,以便晚年休养居住。于是全权委托骆马稳设计建造,并汇给骆建筑费用。骆接受委托后,辞去了上海的聘约,专门在厦门为好友觅地设计建造别墅。
因谢特别喜欢鹦哥,在越南养了好多只美丽鹦哥,骆特意在新建洋楼正中顶上塑一只欲飞的鹦哥,一则为洋楼增加美感,二则见鹦哥如见好友,两全其美。没想到厦港民众见形取名,直呼洋楼为鹦哥楼,其所在地段也称“鹦哥楼”,这一习惯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鹦哥楼接近完工时,谢画锦专程回乡视察,还在楼前照了相。别墅建成后,骆马稳住了进去,一方面管理别墅,一方面请谢办理回国手续,准备把别墅交给好友。但当谢办理回国手续时,因当时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谢画锦回中国必须得到法国总督的批准,因事搁置没有办成。后又因厦门沦陷,日军铁蹄践踏厦门,谢画锦始终没能回到故乡,自然没有住过鹦哥楼。
沦陷期间,日军欲将大生里到海边的所有民房包括鹦哥楼都拆除,作为军事用地。骆马稳则以华侨委托名义,多次和日军交涉,最后,鹦哥楼得以保存了下来。
鹦哥楼为厦门港一带历史地标,底层为骑楼,其北侧跨顶山花采用的是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使用几何状装饰构成盾徽、翅膀等装饰形状,至今看来仍显前卫。如今鹦哥楼已成为一家餐厅,店家将楼内修缮一新。大楼临近海边,登楼顶而望,蜂巢山路、鼓浪屿的景色尽收眼底,它见证了民族路和厦门港的岁月变更,87年来一直以独特魅力示人。
鹦哥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