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发布时间:2025-03-17 作者:采访、整理/林硕 图/林硕 点击量:224 鹭风报1702期04版 风味

“侨”见乡味美食系列报道之一 厦门的侨乡风味小吃

04-3.jpg

开栏的话

       一口侨乡味,一份思乡情,温暖而深沉。侨乡的一饭一蔬、一菜一味,都印刻着游子的家乡密码。尝一口侨乡味道,舌尖上跳跃的是乡愁与记忆。家乡的美食,是岁月沉淀的味道,是乡情的载体,它诉说着家乡风情,也照亮游子的归途。即日起,本报推出“侨”见乡味美食系列报道,与您一起,走进侨乡,寻见好味,共品侨乡人间烟火。


       世界上知名的旅游城市,美食、美景与人文故事总是相辅相成的,海上花园之城厦门亦是如此。说起厦门味道,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沙茶香,咖啡香,鱼丸、虾面等小吃,东南亚特色……种种南洋味道与闽南文化相结合的风味美食。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著名人口迁徙。下南洋的华侨们陆续归国,给闽南地区带来了南洋文化,留下了南洋记忆。除了华侨建筑美学,归侨们还带来了极具南洋风情的美食,并在数十年的不断改良与发展中,渐渐融入闽南人的生活与血液里。


沙茶酱飘香

       沙茶酱的香气,是厦门这座滨海侨乡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味道符号之一。沙茶酱起源可追溯至南洋。华侨们将东南亚的沙嗲酱带回厦门,结合本地食材和烹饪手法,创造出了这一别具风味的美食。“沙茶”二字,源于马来语“sate”,后因闽南语中“嗲”与“茶”谐音,演变为如今的“沙茶”。

       它是用芝麻、葱蒜、香草、花生油、虾以及辣椒等制成的调味品,因有辣味,故又称“沙茶辣”。据厦门民俗学家杨纪波考证,华侨陈高劝是沙茶辣引进厦门的传带人之一。

       陈高劝自幼在马来西亚学制沙茶辣等调味技术,并潜心钻研,改进配方。1945年8月,思乡心切的陈高劝从马来西亚回到厦门,在营平路租下房子,靠制售咖喱粉和沙茶辣为生。他挑着担子在厦门岛内,甚至到同安、漳州、晋江、泉州、安溪等闽南城乡叫卖。由于香辣口味提振食欲,又带有南洋特色,很快积累了口碑,“咖喱陈”的称谓渐渐被叫响,这种调味方式渐渐在闽南流传开来。

       厦门第八市场内的营平路39号,就是“咖喱陈”开设的“陈有香调味社”原址,这是闽南典型的前店后厂作坊式商铺。陈高劝增加了原材料的复杂度,提高香型和口感,除原先酱体型外,还创制出粉体型,保留风味的同时又便于贮藏和携带。旅居东南亚的侨胞回国途经厦门,都会慕名到营平路买些“咖喱陈”的咖喱粉、沙茶辣带回客居地。

       1956年,公私合营后,“陈有香”并入厦门酱油厂。1988年,侨二代陈藤灿继承父业,在先辈发迹的地方重整旗鼓。他将家庭作坊升级为机械化生产,研发各种口味的沙茶系列产品,并于1996年公司化运营,使其产品走出闽南,销往全国、东南亚,成为许多餐厅、火锅店、高级宾馆、酒店的首选调味品。2006年,“陈有香”成为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之一。

       如今,侨三代陈春娜作为老字号传承人,经营着同安工厂、营平路39号“陈有香调味社”门店,她希望通过创新将沙茶与更多食品融合,让更多人爱上这独特的厦门味道。

04-13.JPG

美食小店林立的大元路

04-5.JPG

沙茶系列调味料


一碗沙茶面

       在厦门生活的人,都爱吃一碗沙茶面。沙茶面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其精髓在于汤头的制作。沙茶酱与各种高汤融合成为汤头,熬制数小时,各家名店有各自的汤头配比秘诀。

       面条选用闽南碱水油面,口感爽滑有韧性。

       配料则丰富多样,如瘦肉、猪肝、猪腰、大肠、鸭腱、海蛎、鱼丸、煎蛋、油条等等,食客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往往还有鸭血、炸豆腐、豆芽作为汤底。

       面条、配料淋上滚烫的沙茶辣汤,一碗香辣扑鼻、油而不腻的沙茶面便完成了。

       虽然厦门的沙茶酱、沙茶辣调味烹饪历史悠久,有据可考,但沙茶面这种餐饮形式的出现,并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据一些老厦门人口述回忆,似乎是出现在1960年代末,直到1970、1980年代才开始流行。

       厦门老城区、集美、海沧、同安,漳州龙海、泉州晋江……闽南各地的沙茶面在近几十年流传历程中,发展出不同的口味特色。在厦门,沙茶酱与沙茶面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城市情感纽带,承载着华侨记忆与闽南智慧,也抚慰着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Tips 厦门沙茶面餐厅推荐:

八市友生风味小吃

乌糖沙茶面

四里沙茶面

04-6.JPG

厦门沙茶面


漂洋过海的厦门鱼丸

       在厦门中山路75号的骑楼廊檐下,一块融合了南洋风格的木匾引人瞩目,镌刻着“黄玉兰鱼丸”。门店内蒸汽缭绕,捶打鱼浆的“咚咚”声与吆喝声交织,将一段跨越世纪的味觉记忆化作舌尖上的乡愁。

       20世纪初,黄玉兰在厦门经营鱼丸档。随着时局变迁,她举家远渡南洋,在马来西亚延续着闽南风味。

       数十年后,黄玉兰的孙辈赖富源,带着祖传的龙眼木砧板与铜制汤勺回到厦门。“祖母总念叨,鱼丸要摔出‘三声回响’,那是老家祠堂前石板地的音调。”餐厅的花砖地面与锡制茶具还原着南洋风情,透明厨房内,非遗传承人正展演鱼丸制作技艺。

04-9.JPG

厦门古法鱼丸


Tips 厦门鱼丸小吃推荐:

黄玉兰鱼丸

八市张记鱼丸

永丰鱼丸


历史悠久的厦门虾面

       刘浩然著《闽南侨乡风情录》中,有一篇《立夏之日食虾面》:“闽南侨乡各地,均购买海虾渗入面条中煮食,谓之‘吃虾面’。而虾与夏谐音,以此为对夏季之祝愿。”原来福建有立夏之日吃虾面的传统,本是应节食品,客居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的福建人将之做成小食售卖,叫做“福建面”,在海外发扬光大。

       东南亚的福建面,配料、味道与原乡的虾面略有不同,但相同重点都是以“狗虾”的虾头及虾壳熬制的汤头。有人说如此做法的虾面汤头,是源自上世纪30年代的厦门;也有说法表示这是马来西亚槟城的福建华侨原创,再传到厦门的,目前两种说法未有定论。

       《厦门工商业大观》相关记载显示,1932年的大同路上,每隔几步就有一家虾面摊,正美、泉记、源发……记录了12家店名。

       如今的厦门虾面,保留这个繁琐汤头工艺的店不多,阿西虾面是其中之一。阿西的祖父于1930年代开始在大同路摆摊卖虾面,如今到阿西手上已是第三代。他早先在思北的巷子里开店,再搬大元路。

       阿西每日用狗虾等三种虾的虾头与虾壳煸炒,倒进桶里,以大木槌捶打近1小时,直到呈糊状,分泌出红色的虾油,然后倒入猪大骨、五花肉等熬成的高汤内,一起煮四小时,制成汤头;面条采用熟的碱面;配料有肉羹、鱼羹、虾丸、鲜虾、海蛎、豆芽、蒜泥、香菜等。

       厦门虾面的面汤有一层红油,不仅汤头做法,连卖相也与槟城福建面如出一辙,只是配料方面,槟城没放蒜泥、肉羹、鱼羹、海蛎,放有鲜虾、叉烧肉、白煮蛋,香菜改为蕹菜,蕹菜乃槟城特色。一碗虾面,是厦门与槟城的连结,也是华侨往来两地的历史见证。


Tips 厦门虾面小吃推荐:

阿西虾面

明月虾面

吴再添小吃店

04-11.JPG

虾面制作

04-10.JPG

虾面汤头古法工艺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