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时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
在厦门市翔安区金海街道澳头社区,一座历经近百年风雨的白色洋楼矗立于怀远湖畔。这座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侨房名为“我素庐”,它不仅承载了澳头人文教育与革命历史记忆,更是闽南侨乡文化的缩影和华侨华人家国情怀的见证。如今,经过精心修缮,饱经战火与岁月洗礼的“我素庐”已变身为翔安华侨馆,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向世人讲述跨越时空的侨乡故事。
大理石门匾“我素庐”
南洋华侨的家国情怀与革命见证
“我素庐”由新加坡侨领蒋骥甫于1934年兴建,历时三年落成。蒋骥甫出生于1862年的同安县澳头村,早年因家贫辍学,南渡新加坡创业,与陈嘉庚合作经营橡胶产业,独创信诚橡胶厂和民生树胶厂有限公司等产业,并与陈延谦、黄庆昌、黄卓善等合创大华银行,大力发展金融等工商事业。1929年,他与陈延谦、陈文确、林金殿等联合发起成立“新加坡同安会馆”。发迹后,蒋骥甫积极开展慈善工作,曾任新加坡同济医院等慈善团体要职,奉献爱心。蒋骥甫始终心系故土,返乡兴办“澳头觉民小学”,并投身家乡公益事业,出资修建码头、修路造桥、兴修水利等。
“我素庐”的命运与家国变迁紧密相连,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记录了海内外澳头人团结抗战和革命建设的历史。抗战期间,“我素庐”曾遭日寇炮击,至今仍可见其弹痕墙体一角。抗战胜利后,澳头人和海外华侨重燃建设家园的希望,“我素庐”被蒋骥甫捐作觉民小学校舍,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素庐”还曾作为中共闽西南地下党的交通站和活动据点,掩护了大批厦门地下党员安全转移,在助力革命事业的过程中烙上红色基因。解放后,“我素庐”一度成为派出所、大队办公场所,目睹澳头从渔村到侨乡的沧桑变幻。
旧时码头造景
手绘长卷展现了华侨在南洋的生产生活场景
古厝焕新与文化传承
“我素庐”是一幢欧式两层建筑,占地近400平方米,以爱奥尼克罗马柱、花卉浮雕装饰和“双狮戏珠”屋顶石雕为特色,其半圆形前突设计、大理石窗框及铁艺装饰,融合了南洋风情与闽南工艺,造型和规模在当时的厦门较为罕见。门楣上镌刻的“我素庐”三字由厦门书法名家洪鸿儒题写,寓意“我行我素、坚守本心”,且有归朴守拙之意涵。尽管历经战火与岁月侵蚀,“我素庐”中西合璧的风格仍是独树一帜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素庐”逐渐年久失修。为更好传承弘扬翔安华侨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牵引带动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2024年,翔安区政府对“我素庐”启动保护性修复。修缮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了建筑的原有风貌,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功能,增设现代化展陈设施,让古厝既葆有厚重历史的质感,又能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如今,修缮后的“我素庐”化身为翔安区首个区级华侨馆,以崭新的姿态向公众展示翔安华侨的奋斗历程,成为展现翔安侨乡文化、弘扬华侨精神的窗口。
翔安华侨的出洋与回归
翔安华侨馆以“翔安华侨的出洋与回归”为主题,精心打造四大展区,通过丰富的文献、实物以及互动体验等形式,结合侨批文物展陈、沉浸式沙画、互动多媒体等多元手段,生动讲述翔安华侨们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和爱国爱乡的情怀。
“踏浪·流寓海外”
翔安枕山听海的独特区位与航海便利,成就了翔安人走向海洋的辉煌历史,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清代《福建省海岸全图》及《同安县志》等有关历史文献,澳头、刘五店等翔安港口清晰可见,与翔安理学名官林希元主张开放海禁、与夷交往的海洋理念相契合。透过旧时码头造景和投影出洋路线图,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翔安人蹈海踏浪、过番谋生的具体路径。走进翔安人下南洋的船舱布景,契约华工充满血泪的出洋历史变得直观可感。如今,翔安籍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
“犁波·筚路蓝缕”
翔安人远渡重洋,在侨居地辛勤劳作、艰苦创业,凭着闽南人爱拼会赢的精神,一点一滴积累财富,逐步建立起一番事业,也为侨居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幅原创手绘长卷,集中展现了翔安华侨在南洋生产生活的场景。从渔业捕捞、垦荒种植到高等教育、金融科技,翔安华侨在南洋从事行业的跨度之大,正是他们不屈奋斗轨迹的生动写照。身处异乡的翔安人秉承守望相助、乐善好施的传统,积极兴办文教卫生事业,发起组织马来西亚槟城同安金厦公会、新加坡同安会馆等社团,对于维系华侨华人社会稳定、发展及文化传承发挥了作用。
互动空间内详细介绍了一批翔安籍侨界人物,如蒋骥甫、林金殿、陈剑敦等。通过“顺风相送”互动游戏还能体验华侨出洋海上漂泊的艰苦历程。
“溯洄·心系桑梓”
翔安华侨将反哺故土视为与生俱来的责任,事业有成之后,仍不忘桑梓、热心公益。一封封连带家书和汇款凭证的侨批寄回国内,主要用于补助亲属、修缮宗祠和营建家宅,海外游子的乡愁和爱国爱乡之情跃然纸上。侨捐项目遍布翔安,扶危济困、兴学育才、修桥造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都有翔安华侨不遗余力为家乡建设发展添砖加瓦的印记。
“但求乡里教育能普及,则为家为国为民族立场,苦心孤诣。”“富贵不离祖,永记根源在中国。”……翔安华侨们的心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鲁藜、高云览、洪华民、陈诚志等积极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创办组织、筹款募捐、回国服务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家、对乡、对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弄潮·逐梦深蓝”
翔安新区成立后,侨务活动精彩纷呈,举办各类恳亲会、联谊会、招商推介会等,特别是澳头侨乡春晚已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络海外侨情乡谊的品牌活动。二十余载,翔安在广大海内外儿女的参与见证下华丽转身,实现了从“有区无城”的偏远乡村向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区的蜕变新生。如今的翔安城美、业兴、民安,海洋经济蓬勃发展,广布海内外的华侨华人成为宝贵资源和连接世界的纽带,以侨引侨、扬帆“海丝”,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翔安因海而兴、拓海而荣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翔安华侨参与革命建设
侨乡记忆与精神丰碑
从南洋商贾私宅到红色革命据点,从废弃古厝到文化地标,“我素庐”的百年蝶变,折射出一代代华侨与家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赤诚担当,见证着“根”的传承与“乡”的振兴,成为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翔安华侨馆的建成,既是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范本,更提供了一个了解华侨历史的平台,激励更多人传承华侨先辈的爱国爱乡精神。此外,“我素庐”还将作为服务翔安乃至厦门海洋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设施,与怀远湖、古渡码头等相串联,吸引游客感受侨乡历史与海洋文化的交融。
据了解,“我素庐”将于近期正式对外开放,为海内外华侨联络交往和文化交流搭建桥梁,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侨乡故事。
(综合参考资料来源:翔安区侨联提供的资料、翔安统一战线、业翔民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