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本报讯 时值新中国70华诞,全国最早开通海铁联运模式的中欧(厦门)班列,正在借助厦门港的过境口岸政策优势持续发力。10月1日,在厦门海关关员的监管下,一批来自印度那瓦西瓦的货物搭上中欧(厦门)班列,出发前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这也是印度货物首次通过中欧(厦门)班列进入中亚国家。
记者从厦门海关了解到,该批货物为塑料米和注塑机,货重12吨,货值约54万元人民币,9月初由印度那瓦西瓦海运至厦门并于昨日搭乘中欧班列,全程预计耗时35天-37天,较传统陆运时间节省了近20天。为做好该批货物过境监管,厦门海关派专人协助企业就集装箱过境运输各个时间节点进行详细梳理,以期达到最快的通关速度和最流畅的通关流程。在接到企业申报后,该关第一时间审核转关单等相关单证,并迅速派关员至班列转关场所施加关锁,顺利完成该票货物的监管工作。
据了解,中欧(厦门)班列已实现中欧线每周三列、中亚线每周一列的稳定发车,充分利用厦门作为全国唯一“海丝”与“陆丝”交汇枢纽城市的地位优势,通过国际海铁联运模式持续扩大线路版图辐射范围,已成为联通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等东南亚、东亚国家及地区与欧洲、中亚各国的重要通道,稳步拓宽“国家物流新通道”。据厦门海关数据显示,自2015年8月首趟班列开行以来,至今年9月底,中欧(厦门)班列累计开行突破500列、运载近2万个40尺集装箱,货值累计超10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