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说起来是近30年前,我在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做“研究生”期间,将我的指导教授加藤佑三先生的一本著作译为中文《横滨今昔》出版的过程中,知道了横滨有一处华侨华人墓地——中华义庄。阴差阳错,一直只能有文字的接触,于实物,始终缘悭一面。
2021年3月20日,我到横滨去看一个展览,遂临时起意,赶往中华义庄。
所乘出租车在逼仄蜿行的小街巷里绕了好几圈,几次差点与临街的房屋围墙发生剐蹭。想当年,中华义庄建立之初,此地还是人迹罕至的荒废之地,如今,周围早已经挤满了民宅。据说有5700多人安葬于此。中华义庄扩建的可能性不大。
唐力行在《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一书中追溯了义庄的发展过程。宋代范仲淹“捐银万数千绪,宜田千余亩”,设立范氏义庄,开中国民间慈善事业之先河。横滨中华义庄,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中叶。
1859年,横滨开港。吃苦耐劳的中国人,漂洋过海,到横滨讨生活。第一批永久地留在日本的近代华侨,与当时生活在横滨的其他国家的人,去世后一起埋葬在横滨的外国人公墓。
1866年,作为外国领事团代表的美国领事菲舍接受了住在横滨的中国人的请求,向神奈川政府第一把手——奉行提出改变墓地形式的要求。结果,开始出现了中国人墓地的雏形。大约在1867年,一批急公好义的侨商筹集资金,在横滨市中央区大芝台七丁目,设立了“中华义庄”。中华义庄设立之初,是为客死异乡的华侨华人暂时停放棺椁骨灰之用的。经年日久,演变成华侨华人的公墓。
公墓围绕地藏王庙散布坡坂之上。地藏王庙建于1892年,典型的岭南宗庙建筑风格,前殿后殿与左右围廊,簇拥一小块天井。地藏王庙在1990年被指定为横滨市文化遗产,其作为横滨现存最古老的近代建筑,反映了日本明治时代初期这一地区的风貌。前殿的对联让人读后心有所感:“慈云照五岳,佛缘寄扶桑。”
殿内供奉从中国运来的地藏王像,自地藏王庙建立伊始就矗立于此。地藏王像木地黑漆,施以金箔。放置木像的佛龛,在日语中被怪怪地称为“厨子”,“厨子”四周装饰有神仙、蝙蝠、牡丹、葡萄、葫芦、石榴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寓祥瑞的意象。
地藏王庙后,是一座三层楼的“安骨堂”,读着就让人心酸。那些暂时未能“入土为安”的华侨华人的骨灰就暂存于此。堂内张贴着一张1998年发布的公告,其中标明,存放于此需缴纳1万日元,另外每年需缴纳2千元管理。23年未变的标价,正是中华义庄“义”字的写照。
在墓地主墓道右侧,有一处“义士纪念碑”,由横滨华侨总会与中华自治团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共同树立。碑上诔文写给一位年仅19岁的少年。他来自广东高明,幼时聪颖,弱冠“气节义侠、英健刚正”。正遇上二战终战,横滨的治安混乱,当地华侨华人自发成立“中华自治团”维护治安。加入自治团后的第二年,少年在调解他人纠纷时,为利刃所伤,不幸离世。这是一段未能写进史书的故事,却让人在文字之中读出华侨华人在东瀛谋生、立足的艰辛。
放眼中华义庄的墓碑上,常常在墓主人日文名字后面标注着中文原名。前者,是墓主人“归化”——加入日本国籍后的名字;后者,是墓主人血脉家传的历史印痕。当他们撒手人寰的时候,他们认知眼前的现实,却不肯舍弃自己的“根”!
再看每一块墓碑上,都清晰地镌刻着墓主人的桑梓故里。“江苏省上海县”,说明此碑立于1927年上海被划定为特别市,从江苏省划分出去之前。
墓地位于一处山坡之上,坐北朝南,视野开阔,正是中国民间风水学所谓福佑子孙的好地方。在墓地主墓道最尽头正中的显著位置,供奉着“本山后土之神”,这无疑是中国民间信仰中土地神崇拜在日本的具体表现。
墓地,往往是几代人融合而成的“编年史”。若要追忆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在日本的艰辛奋斗史,位于日本横滨的中华义庄绝对是不可不阅读的励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