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印侨风采”是印联青委全新推出的“开讲啦!”系列活动之一。活动计划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分享成长历程和感受,希望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凝聚印联青委的侨情、侨心、侨力,将正能量传递给侨二代、三代。
“开讲啦!”首秀的地点选在侨友书苑,这是一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华侨故居——独特的建筑风格,既有闽南古厝的味道,又带有浓烈的南洋情怀。主讲嘉宾则是印联青委们心目中的榜样——陈裕秀教授。她桃李满园,粉丝范围广大,温度与风度同在,风趣与内涵共存,是一位极具魅力的“灵魂导师”。
在主持人介绍完后,陈裕秀让大家称呼她为裕秀老师。她说比起“教授”这个称呼,她更喜欢大家称呼她为“老师”,这样更能拉进彼此间的距离。
在陈老师的娓娓讲述中,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大家的脑海里。陈老师出生于印尼的万隆,经历过印尼的排华风潮,亲眼目睹过华人为了生存而抗争,但还是惨遭杀害;华文高中毕业,在印尼大学就读,却因华文学历不被认同无法升学,只得用一年时间重读印尼文高中。经历了种种阻碍后,当她踏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便在甲板上兴奋地大声宣布:“我终于踏上中国的领土了”。而当汽笛声响起,轮船离开码头的那一刹那,她才想起此去长路漫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父母亲人,眼泪瞬间涌出。
回国后,陈老师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一学年后参加高考,考入了北大,可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又经历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1970年初,她被分配到福建省军区农场,开始了为期一年半农民生涯,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到最后离开时可以挑起160斤的重物。
1971年农场重新分配,陈老师来到位于永安的“八一工程指挥部”,福建省维尼纶厂的前身,经历了建厂劳动、当学徒工和进口资料翻译的另一种生活,其间的辛劳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可陈老师说起来却是兴致勃勃。当被问到:“你经历了那么多困苦,还是始终不忘回国的初心,是什么支撑了你?”,她笑着说,“祖国就是母亲,子不嫌母丑,犬不择家贫。”
1976年陈老师开始了第三次身份转换,调到厦门大学,从资料员到厦大外文学院副教授。她曾任外语教学部副主任,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学奖。1984年作为首批公共英语教师出国进修,回国后潜心致力于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对于这些成绩,她却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她说这是她的本职工作。她最不能忘却的,是初到厦大被分配到“英汉成语词典组”,文革期间受迫害的老教授们在恢复工作后对年轻一代的传帮带。老教授们的教导让她受益无穷。2009年到2011年,退休后的陈老师,出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从到任时外方院长设障碍刁难,到次年年底两人合作获得中国汉办授予当年“优秀孔子学院”称号,再到外方院长挽留她再任一期,这两年的经历又是一场挑战、一次历练。
“人生的旅途不是一帆风顺的,当逆境来临时,我随遇而安不暗自哀怨,不随波逐流。人生处处是课堂,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老师,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这是陈老师讲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我们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两个半小时的活动结束了,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询问什么时候可以再次聆听陈老师的分享。
北京孔子学院院长大会,陈裕秀与所在大学主管副校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