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侨校

发布时间:2024-12-09作者:王起鹍(作者系福建省“闽侨智库”成员、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原专职副主委、厦门市侨联原副主席)来源:点击量:747鹭风报1689期06版 专题


       2014年10月,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2024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作为集美华侨补习学校的毕业生,我想讲述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的历程,和他所倡导的集美校训“诚毅”的思想内涵。


陈嘉庚先生建设集美侨校

        陈嘉庚在他人生路上最后几年,为集美侨校的创立和建设倾注了全部热情、心血和精力。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东南亚华侨到底向何处去?是一个很困难的选择。同时,从华侨要成为当地籍的华裔,需要一个过渡期。一些国家的当地人并不欢迎他们入籍,侨胞生活非常的艰苦。嘉庚先生分析形势后,认为每年将有大批华侨学生回国求学。因此他建议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拨出经费,在集美创办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得到采纳。他对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发展规模、每年的招生计划、师资安排及生活设施,都提出具体建议,并主动承担筹建校舍的任务。

       他说,自美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以来,南洋各属也被殖民地政府加紧束缚,摧残华侨教育。在洋学生热爱祖国,都要投向祖国怀抱,侨胞父兄亦多望其子弟受到祖国教育;以及失学青年愿意回国学习的也很诱人。因此回国侨生每年达到一万人以上。如不妥为设法安置,不但无以对他们热爱祖国的父兄,而且耽误青年争取进步的机会,更对人民不起。我作为华侨首席代表,心知这种情况,哪得缄默无言?故建议政府,应特设学校藉广容纳。于是才有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建立。除北京、广州两校外,集美侨校即其中之一个。

       陈嘉庚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在集美创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收归国侨生,进行补习教育。中央人民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于1953年特别拨款60亿元,委托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陈嘉庚在集美建校舍,并于同年10月开始筹建工作。

       陈嘉庚亲自选址、规划和设计,并亲临工地指导,仅用两个多月,部分校舍便投入使用,1954年1月4日正式上课,至2月20日就有来自泰国、印尼、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日本等国的281名侨生在新建校舍开始了学习生活。校舍全部面海,学习环境非常舒适。

       根据陈嘉庚先生的建校建楼要旨,历经四年,以“南侨”为名的具有南国风味的建筑群拔地而起。四座一排,逐排层层加高,十六座校舍,如同层峦叠嶂,务实又美观的侨校校园,体现了民族风格。

       集美侨校在陈嘉庚先生的关照下不断得到发展,学校的发展规划,招生规划,师资安排及生活设施的建设,陈嘉庚先生莫不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1954年2月23日下午,在隆重的鞭炮声中,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在敬贤堂补行建校典礼,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陈嘉庚、厦门市副市长郭金海、统战部部长李文陵、侨联主席林采之、集美学校校董会董事长陈村牧参加了典礼大会。在菲律宾担任多年华侨学校校长、富有办学经验的福建省侨委办公室主任陈曲水被推荐兼任首任校长,陈曲水报告建校经过。

       在师生的掌声中陈嘉庚讲话,他号召侨生要厉行节约,养成优良品德,为祖国努力学习,并介绍学校建设情况和运动场所的扩充规划;陈村牧希望同学们养成高尚品德,建立劳动观点;郭金海、李文陵、林采之等在讲话中对侨生们热爱祖国精神予以赞扬,勉励侨生要做到“三好”,努力学习知识,以建设社会主义。学生代表、泰国侨生邓纪生代表全体同学表示:这样隆重的典礼,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和温暖,并决心要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同时,邓纪生还在《厦门日报》发表了题为“我爱祖国”的文章。

        侨生回国后,一般在侨校补习半年、一年或两年,跟上课程后,便转入正规学校或考入大学。

06-5.jpg

陈嘉庚先生毕生心系侨生

       集美侨校自1954年至1966年,共接收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余位归国侨生。1966年更是迎来2000多位印尼华侨学生,使当年集美侨校学生总数突破5000多人,一部分低年级的侨生被分流到集美中学和厦门市内其他学校就读。

       1956年,在陈嘉庚要求下,中侨委选派全国政协委员、印尼归侨杨新容任党委书记兼校长,侨校成了当时全国最早的、影响最大的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吸引着千千万万海外赤子之心,海内外侨胞称集美侨校为“侨生的摇篮”。

       陈嘉庚以长辈的慈爱,时时关心侨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的成长,定期向侨生作报告,并亲切会见,与他们交谈、留影,勉励他们要爱祖国,勤学习,艰苦奋斗,遵守纪律。他每年都为贫困侨生申请一笔补助经费。每逢寒暑假,在国内有亲友的侨生都回家度假,但仍有大批在国内无家可回的侨生,陈嘉庚先生总要交代校长,要为留校侨生安排好假日的各种文体活动,并拨出活动经费,让侨生愉快地在学校吃年饭,过好节日。陈嘉庚还很关心毕业后去外地工作的侨生,凡来信来访都亲自接见和处理。

       对归国就学的侨生,陈嘉庚先生一方面认为有必要给予特别的优待,另一方面又强调必须严格要求。他强调:“辨别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侨生也不能例外。侨生回国,政府有特别优待,但是非仍要分清,不能因为他们在国内没有亲戚,就可以随便容许胡为乱作,就可以宽恕,就可以不讲是非。”他还希望侨生们“必须遵守纪律,培养优良品德,认真学习,发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精神”。

       陈嘉庚教育我们:“当祖国需要时,华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是应该做的。”陈嘉庚先生虽然没有在课堂上给我们侨生授课,大多数侨生不能亲聆教益,但从德育的教导来说,他却是我们课堂外的崇高的导师。陈嘉庚先生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倾资办学的行动为楷模,他毕生的嘉言懿行是我们侨生终身学习的精神财富。

06-4.jpg

毛泽东给陈嘉庚复信,并题写“集美解放纪念碑”七字

06-6.jpg

集美侨校嘉庚建筑风貌

陈嘉庚先生的“名片”和“品牌”

       集美侨校不仅是“侨生的摇篮”,更是陈嘉庚对外宣传的“名片”和“品牌”。许多回国来闽的华侨华人,都会来集美拜望嘉庚先生,陈嘉庚总是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介绍祖国的建设情况,解释有关侨务政策,热心支持他们在家乡所办的教育、文化、卫生及其他福利事业,并亲自带他们参观集美侨校。

       1956年9月,新加坡、马来亚组织一个庞大的星马工商贸易考察团访问中国,陈嘉庚先生在北京会见他们,很多成员都是老朋友、乡亲、同事或亲戚。对于他们,陈嘉庚既作为自家人,又以贵宾相待。在公开场合以主人身份,称贵我两国;私下交谈,则以长辈、平辈、自己人相称,一见如故,毫无拘束。

        国庆过后,考察团离京南下,到汕头和厦门考察。陈嘉庚唯恐赶不回集美当主人,便从北京先发函交代集美学校委员会要热情接待,不仅对待福建籍成员,更要注意招待好潮汕籍成员。10月19日陈嘉庚提早一天赶回集美,20日考察团和观光团连陪同人员200多人分批访问集美,陈嘉庚亲自接待介绍,亲自带领参观集美学校近两个小时。10月的集美天气还很闷热,累坏了不少考察团成员,但他们在长辈面前又不好意思停下休息。中午陈嘉庚就在集美侨校食堂设宴招待,吃的是集美本地普通的食品,但陈嘉庚认为,这是他回国以来最为隆重的一次宴请。集美侨校考察给访问团留下良好的印象,并纷纷表示要将子女送到集美侨校学习。可见考察团团员对陈嘉庚倡办集美侨校的敬仰。

       1957年12月11日,全国侨联在厦门召开一届二次全委会。会议期间,全体委员参观集美学村时,时任全国侨联主席的陈嘉庚兴高采烈地陪同副主席方方、庄希泉、庄明理、李铁民、陈其瑗、罗理实、蚁美厚及委员们视察集美侨校办学情况。

       委员们还根据陈嘉庚在开幕式上指出的:“归国华侨及侨眷必须向国内人民看齐,把参加劳动生产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针对归侨侨眷所存在的“特殊感”,要求不合理的特殊照顾以及一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张楚琨委员在《照顾华侨的界限问题》的专题发言中指出:照顾要有界限,应该根据“从六亿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原则来照顾。为了正确认识特殊照顾的意义,会议还对物资供应、劳动生产和侨生、侨属子女升学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讨论时,时任同安县侨联主席的柯朝阳感慨地说:“这种风气实在要不得。我有个儿子在南京读书,品学一向很好,没想到近来也跟人家一起申请助学金。我知道以后就立即去信要他退还。他却回信说学校已发了,不好退还。我再去信给学校,要求对他严加教育。”柯朝阳的这一番话,确实使那些只想享受国家照顾、不愿担负儿女教育费用的人们听了也会感到惭愧。

       1961年1月,陈嘉庚先生重病在身,仍然牵挂着集美侨校的工作,老人家还特地要身边的人代笔致函集美侨校杨新容、陈村牧二位校长,转达他对侨校基建工作、经费开支及学校的发展的意见。

       陈嘉庚先生为集美侨校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的财富。

       


下载鹭风报1689期06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