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开元街道华侨历史建筑影像档案(二)华新路华侨新村

发布时间:2019/10/11作者:来源:点击量:12559鹭风报1434期04-05版 专题

04-34.jpg


华新路华侨新村:华侨文化 诗意空间(二)

       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华新路的华侨新村,是“厦门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兴建的第一个华侨新村。经厦门市政府批准,划定公园西路、人民体育场西侧及赤领一带为新村用地,经征用、拆迁,平整出4万余平方米的土地,于1957年开始兴建。新村道路被命名为“华新路”,“华新”即“华侨新村”之意。

       1957年至1963年,“筹建会”在华新路建造别墅31栋,大多数为2、3层的花园式独立庭院,环境幽雅。建筑风格以极具闽南特色的红砖瓦屋为主,也有平顶楼房,以及花岗石墙面、水泥粉刷墙面的楼房。厅房地面以花砖或红方砖为主,厕所多使用水磨石或马赛克地面。这些楼房户型不同,价格不等,以便华侨根据自己喜好或经济状况选择。

        “华侨新村”在建筑风格和空间环境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通过分析华侨新村的历史沿革,可以进一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与厦门地区归国华侨有关的建设机构、组织活动、相关政策及历史事件。

        华侨长期旅居国外,受居住国当地习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家乡文化的审美情趣与生活习惯,这在华侨新村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及使用上都有所体现,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侨文化气息。

        作为华侨新村的主人,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侨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带头回乡投资兴业,发展家乡经济。每年,许多华侨会携后代回来小住,有的探亲访友,观光旅游,有的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捐款支持学校、医院建设。华侨新村至今仍有不少华侨亲属、后代居住。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栋栋华侨建筑不仅仅是海外华侨情系祖国的见证,也真切反应了祖国对华侨的关怀。它承载的是一个个家族故事,同时也是华侨文化与记忆的延续。


华新路20号▼

       华新路20号新房主曾是位摄影记者,40岁就辞职,专心修炼书法,周游世界摄影采风,在闹市中过着淡泊闲适的生活。厚实的围墙中间,深藏在小巷里的红色木门紧闭,门旁石柱上凿刻的门牌号油漆已完全脱落,却别有一番历经岁月的滋味。


华新路21号▼

       据开元街道资料显示,是由马来西亚华侨陈火炎于1957年购置,给他在乡下的养母和七个兄弟姐妹居住。这栋楼房充满着南洋风味:烟炙砖,花岗岩锈石,水磨石地面,印尼进口的水泥老花砖,简欧的铁艺窗花。曾经被打造为21 HOWTEL,如今是叶舍酒店。这里也是许多电影取景的地方,比如《第一次》、《烈日灼心》等。 

04-4.JPG


华新路22号

       华新路22号如今作为“良筑精品酒店”。白色的围墙,深蓝色的小铁门,院里铺陈一条短短的石板路延伸到楼房前,整栋楼的外墙都为咖啡色。

04-29.JPG


华新路23号▼

       据资料显示,华新路23号被华侨后人出售后,曾作为公司总部。翻建后的建筑外观,样式、色彩与华侨新村大相径庭。


华新路24号▼

       据街道资料显示,厦门市原侨联主席陈联合先生曾在华新路24号居住。如今的24号已经历改建,但修旧如旧,红砖与条石为主体的建筑仍充满着闽南与南洋风格相结合的味道。


华新路25号▼

       资料显示,华新路25号原房主的两个儿子也许是不愿睹物思人,将别墅转卖。深红色的墙砖,淡金色的窗檐,传统中带有优雅。围墙柱子上的“吉”字灯罩令人印象深刻。

04-8.JPG


华新路26号▼

        26号别墅原为印尼华侨康宝珠家族所有,20世纪60年代花了4万外汇券购置。康氏家族还是厦门的老中医,远近闻名。26、27号后来成为“朝歌夜弦”,曾是老市区著名的私房菜餐厅,以经营东南亚菜为主。如今餐厅关门,26号别墅正在翻建。

04-9.JPG


华新路27号▼

       “朝歌夜弦”撤出后,华新路27号如今是“爱弥儿”早教机构。

04-10.JPG


华新路28号▼

       据街道资料显示,华新路28号原是林启发先生的住宅,如今是他的后人在住。2楼阳台护栏已经渐渐褪色,米色的窗台与暗红色的砖墙却很干净。

04-11.JPG


华新路29号▼

       资料显示,华新路29号住着兄弟两家人。历经风霜的房子并不显旧,建筑外墙由红砖细密排列而成。

04-12.JPG


华新路30号▼

        与29号的建筑风格类似,不同处是平顶屋檐。院子里的木瓜树硕果累累。


华新路31号▼

       31号经过易手,新房主购买后重新装修,打造得富丽堂皇:门口是“八马奔腾”的墙雕,院子里放着许多盆栽,整体建筑风格有别于东南亚的休闲,以欧洲文艺复兴建筑格调为主。

04-15.JPG


华新路32号▼

       32号别墅院子里种满三角梅,地砖均是印尼进口,几十年仍保持原色。这里是厦门著名的“创意空间”。资料显示,2008年1月1日,现在的房主杨莲美女士将其租给32HOW咖啡厅,集合了工作室、精品咖啡等功能。作为一个创意资源整合基地,媒介形态、生活形态、创作形态都安于一墅,同时共享概念图书馆、沙龙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

04-17.JPG


华新路33号

       33号经过易手,目前是私人住宅。

04-19.JPG


华新路34号▼

        34号别墅正在翻新,围墙仍是保留原貌,吸引了婚纱摄影人群在此取景。

04-20.JPG


华新路35号▼

       华新路35号是典型的华侨新村风格建筑,红砖外墙,加以花岗岩点缀,出砖入石,水泥瓦坡屋顶。1950年代末的设计风格,与民国时期的洋房相比,设计上变得简约,少了繁复细腻的水泥雕花与铁艺,看起来更加清爽、宜居。

04-21.JPG


华新路36号▼

        米色的墙壁,橘黄色的欧式屋顶,华新路36号是著名小说《小城春秋》作者高云览先生的故居。高云览原籍厦门,七七事变后,远赴南洋教书,在马来西亚参加“抗敌后援会”和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曲线救国。1952年开始,用4年时间写成小说《小城春秋》,生动地描写了1930年厦门地下党领导的劫狱斗争。

       据高云览次女高仁温回忆,高云览夫妇的感情极为深厚。她说:“爸爸不抽烟、不喝酒,一工作起来就废寝忘食,写累了就蜷曲在沙发上睡觉,他把自己比作猫。有一年,妈妈回厦门老家看望外祖母,爸爸非常想念她,家里的保姆打趣说,‘看你爸想你妈妈,整天心神不定,书都没法儿写了’。妈妈要回来的前一天,爸爸别出心裁地把《两只老虎》的歌词改为欢迎词,还指挥我们排练欢迎仪式。两天后,妈妈回来了,爸爸激动得冲上去抱着妈妈转圈。”

04-22.JPG


华新路37号▼

        如今是“育德幼儿园”。

04-24.JPG


华新路39号▼

       华新路38号是旧式楼房,并非华侨建筑。而39号楼,是华新路华侨新村中唯一一栋红砖风格的公寓住宅。清水红砖外墙,加以线条图案雕花点缀,大门为拱券式。楼高两层,据资料显示,最早供4户家庭居住。

04-25.JPG


华新路40号▼

        据街道资料显示,40号别墅已易手,一位房地产公司老板在2006年时购买。主楼保留了原本的风貌,院内北侧后期则加盖了一列平房。近年业主重新修缮,围墙及大门改用洗石字墙面。

04-26.JPG


华新路44号▼

        41、42号都是旧式楼房,并非华侨建筑风格别墅。华新路没有43号。华新路44号别墅从外观看来废弃已久,藤类植物已顺着廊柱爬上屋顶,窗扇摇摇欲坠。

04-27.JPG



主要参考资料:

1、《加强侨乡文化保护的意义及建议——以华新路侨房为例》

开元街道侨联华侨新村历史文化研究小组林翠茹

2、思明区开元街道提供的资料

3、“厦门手绘地图” 微信公众号


下载鹭风报1434期04-05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