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中文域名: 厦门鹭风报社.公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与祖国共患难 ——记闽籍南洋华侨机工女战士白雪娇

发布时间:2025-09-01作者:陈克振来源:点击量:45鹭风报1726期04版 专题

04-10.jpg

       抗日战争期间,侨居马来西亚槟城的华侨女青年白雪娇,为了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团回国抗日,怕父母不同意,就瞒着家人,化名报了名,到临别时才给父母留下告别信,成为当时轰动槟城的一段华侨抗日故事。

       怀着满腔爱国激情的白雪娇,愿与祖国患难与共,经历许多曲折,奔波于侨居地和祖国之间,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竭她“个人之微力”。

04-9.jpg

年轻时的白雪娇

来源:花城+《父辈的故事》

一封感人的抗战家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锁中国沿海,从香港至广州,经海防转越桂线进入广西的两条国际通道均被切断,滞留在香港的2万多吨军火,必须转从刚建好的滇缅公路运入中国境内。滇缅公路北起中国的昆明,南至缅甸的腊戎,整条公路迂回于崇山峻岭之中,需要翻越高山深谷,路面崎岖不平,地势极为险恶。国内缺此人才,即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呼吁,招募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及修车机工回国服务抗日。

        时任“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接到求助函之后,立即发出《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他一号召,立即得到华侨们热烈响应,踊跃报名应募。

       祖籍安溪县龙门镇的华侨女青年白雪娇,侨居马来西亚槟城,1936年,白雪娇在父母的支持下独自回国,进入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学习。闽南渔港的海风和集美学校的钟声让她对“唐山”有了更具象的认识。

       回到槟城后,白雪娇在协和华侨学校当教师。她得知“南侨总会”发出通告征募华侨机工回国服务抗日时,想报名参加,但又想自己是一位女性,父母一定不会答应,于是她就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报名应征。她留给父母一封感人的抗战家书:


亲爱的父母亲:

        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子女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我之所以不别而行,这是女儿勇气不够的缘故……我相信,父亲是不会因而责怪女儿的,相反的,一定是会引以为荣的。

       走之前,我是难过极了。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豫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这次去,纯为效劳祖国而去的。虽在救国建国的大事业中,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自己能替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会辜负了。

女儿雪娇留书

廿八年(1939)五月十八日

       这封留给父母的抗战家书,充满着爱国的热情,她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句:“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在祖国危难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她爱国胜过爱家,让人敬佩。她为了祖国抗日的需要,忍痛离别父母弟妹,怀着悲伤的情绪,回到祖国参加抗战。


含泪踏上抗战征途

       据当时的马来西亚槟城《光华日报》1939年5月19日新闻版报道,在5月18日这一天,槟城、霹雳、吉打三埠的华侨机工,在槟城集中准备出发。他们所经过的地方,侨胞争相观看,道路一时受阻。各商店都挂着欢送的横批彩幅,以壮声势。

       在华侨机工集中出发之时,热心的男女老少侨胞们成群结队,前来欢送华侨机工勇士们,一时人潮汹涌,万人攒动。春满园的主人特地设置午宴,以欢送华侨机工回国抗日。槟城华侨筹赈会代表庄明理及当地政府交通部长张光权致辞欢送。

       在华侨机工队伍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名女队员。其中一位就是白雪娇,她投笔从戎奔赴国难,被誉为“中华好儿女”。白雪娇化名留书,这一秘密在出发之前就被她父母知道了。她的父母开始也曾加以阻止,后来看白雪娇的意志坚决,语言行动急切、感人,最后也同意让她与其他华侨机工一起回国抗日。

       华侨机工出发时排成整齐的队伍,全部穿着白衣及灰色短裤,个个神采奕奕,表现出勃勃英姿。欢送的乐队和侨胞们的队伍,来到码头送别。华侨机工们登上丰庆轮,前往新加坡汇合。白雪娇等华侨机工唱着《告别南洋歌》和《义勇军进行曲》,挥手向欢送的侨胞们告别,含着激动的眼泪,踏上了征途。

04-8.JPG

      1962年,白雪娇在中山图书馆演讲《红岩》故事。来源:花城+《父辈的故事》

       回国抗战的南侨机工总人数达3200多人,其中有4名是女性。他们对祖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滇缅公路抢运了45万吨军需物资入境。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性命。

       白雪娇等4名女南侨机工回国后,都要求上抗战的前线。行走在滇缅公路上,白雪娇过着危险且艰苦的生活。她和其他机工队员时刻要面临卡车翻覆和日军轰炸的风险。而风餐露宿、医药缺乏更是生活的常态,机工们经常在饥饿和寒冷中坚持工作。

       后来在邓颖超的建议下,白雪娇转到四川省成都市就读齐鲁大学,并参加大学生抗日宣传队,徒步从川北沿途宣传抗日,最后抵达陕西省。期间,她还采写了一些关于祖国抗战的报道,寄回槟城,发表在报刊上,让更多人支持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白雪娇回到马来西亚槟城与父母团聚,在一所华文学校当校长,并参加当地的反殖民主义革命活动,也时刻关心着祖国的解放战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热爱祖国的白雪娇获悉新中国成立,心情无比激动,她带领华校的教师,参照报纸的资料,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在华校的上空高高升起,这也是槟城上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白雪娇的内心感到无比振奋。

       白雪娇曾回忆道:“八年离乱之后,我又远洋重渡,回到槟城父母身边。刚从日寇铁蹄下光复过来的土地,血迹未干,满目疮痍,一片萧条,家园已残,旧梦已邈。但是,人民从来是不会失望的,他们从坚持四年(日寇占领了槟城三年八个月)艰苦战斗的山林中走了出来,准备重建家园。”

       “然而,英国殖民主义当局,却趁人民喘息未定之际,缴了人民的武装,把人民重新推进水火之中。我被指控为‘颠覆分子’,进行关禁,遣送出境。”

       殖民当局于1951年把她驱逐出境,遣送回中国。轮船经过7天7夜的航行,抵达广州港,白雪娇终于回到自己亲爱的祖国,回到自己的“家”。回国以后,她被安置在广州工作。白雪娇梦寐以求为国劳效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她勤勤恳恳工作,表现突出,不久便被党组织批准,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更是勤勤勉勉,为党的革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将两个女儿取名耿平、耿凡,寓意要在平凡岗位上忠心耿耿为党工作。

04-5.jpg

白雪娇齐鲁大学毕业照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

归国华侨的祖国情思

       作为归国华侨的白雪娇,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她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回忆文章《祖国情思》,记述着她一生难忘的情思。她在文中写道:“我想念起祖国来了。我只是经常站在大海边,神驰祖国,凭借海风的羽翼,遥寄我对祖国的遐思和憧憬。”

       “抗日的烽火燃烧起来了。民族在受难中孕育着新生。延安红星在照耀、在召唤,什么也阻挡不了我立即行动。我终于踏着父辈航行过的海程奔赴国难来了,我要与祖国患难与共。山河破碎,我的心也碎了。但我充满信心与希望,因为自古以来,多难兴邦! ”

        “1951年,船向着祖国的方向驶来,我整天伏在船弦上,翘首北方,恨不得能凌风而去,立即投进新生的祖国。船驶进珠江,我感觉到祖国好像正伸着两只巨手向我迎来。遥望岸上五星红旗在蓝空中飘扬,我不由自主的心潮激荡,热泪盈眶。就是这面红旗,当它第一次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我在槟城殖民地也把它升了起来,遭到的却是拘留审讯,追查背景。今天,在祖国的上空望见它,我怎能不笑?红旗,祖国新生的象征,我迎着您回来了,回来了,永远回来了!”

       南侨机工白雪娇,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为祖国辛勤工作数十载,一直活跃于教育界,直至70岁正式退休。白雪娇在广州安度晚年,2014年在广州病逝,遵照她的遗嘱,不开追悼会,骨灰撒在大海,永远沉浸在祖国的怀抱里。

04-7.JPG

晚年白雪娇 来源:泉州晚报


下载鹭风报1726期04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