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嘉庚精神薪火相传 庆建国七十周年追忆父亲

发布时间:2019/12/27作者:郭宇鸿(印尼侨眷)来源:点击量:86813鹭风报1445期08版 专题

       嘉庚精神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嘉庚精神改变了我父亲的人生,他坚持走爱国的道路,献身于团结印尼华侨事业,在当地创建华文学校,成为了印尼侨界有名望的侨领。

       父亲郭金荣,青年时在陈嘉庚先生的厦门大学工地上参加建筑三年,嘉庚先生捐巨资贡献家乡的文化教育伟业,深深地感染了父亲年轻的心灵。

       来到厦大工地,父亲和别的工人一样,领到一块铜牌,之后在三年工程结束时,嘉庚先生承诺,今后如果遇到困难,可凭铜牌来找他,他一定鼎力相助。真诚的话语牢牢地刻在父亲年少的脑海里。

       离开厦大工地以后,父亲突然收到从印尼传来的爷爷客死异乡的消息,父亲乘船赴印尼奔丧的途中,船在新加坡停航了,只身异地的父亲走投无路, 想起陈先生的话,遂持铜牌找到嘉庚公司,随即安排买了前往印尼棉兰的船票,并送父亲启程赴南洋。危难之际获得重生,父亲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自己这样的小人物,竟能获得充分的尊重,可见嘉庚先生诚信友爱、高风亮节的风范绝非虚名!怀着一份感激,父亲暗下决心以陈嘉庚为榜样,一定要让诚信爱国之精神传承下去。父亲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到了印尼三宝垄,父亲从底层做起,从最苦最累的活儿干起,当搬运工,做驾驶员助理,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打拼出一片天地。买车、自己办工厂,手把手地教工人学技术。在创业中始终以嘉庚先生为榜样,以嘉庚精神为动力,做事业重情守诺,童叟无欺,在当地渐渐树起威望,并联合几位至亲侨友创建印尼三宝垄华侨团体——新友社。父亲出资出力,并向当地广大侨友募捐,进行抗日爱国宣传,创办了“新友中小学”,在华侨子女中传播华文。父亲当选为新友社三届主席,何香凝先生曾发去贺信,并题字“英雄楷模”。

       作为进步华侨组织领袖, 父亲在嘉庚精神的感召下,毫不犹豫地树起了爱国的大旗。

       1949年10月,当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社团华侨扬眉吐气,喜出望外。父亲从香港友人寄来的杂志上看到国旗的图案,立即唤来侨友动手制作了多面五星红旗,决心让国旗飘扬起来。父亲率先在自家楼上挂起了鲜艳的国旗,并叮嘱家人一定要保护好,不能让它受到损坏,随后赶赴新友社及学校,准备在那里升起五星红旗,让更多的华侨华人感受祖国的伟大!

       然而,当局反动势力依然存在,新友社和他们的斗争一直十分激烈。当父亲离家不久,两卡车的宪兵警察包围了郭宅,欲强行把国旗摘下,一向质朴温柔的母亲此时表现得异常勇敢,毫不退让,为护旗喝退军警。年纪尚小的孩子们依偎在妈妈身边,对妈妈的勇敢行为真是又惊讶又钦佩! 新友社升旗行为同样受到干扰,但在父亲的带领下,庄严的五星红旗在三宝垄高高飘扬,每一名爱国华侨都感到无比自豪!

       祖国解放了,召唤着海外游子,怀着一颗炽热的报国心,父亲放弃了在三宝垄的企业和优越生活,在大使馆的帮助下,带上何英大使的亲笔信,携全家踏上了归国之路。

08-1.jpg在回国的轮船上

       回国后,父亲领受重任,被安排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工作,在总后勤部运输部任工程师。父亲曾荣获总后勤部先进工作者等奖励,1958年受到毛主席和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6年,长春汽车制造厂造出了我国第一批汽车,并在天安门广场陈列。父亲为中国制造出汽车很是高兴,带上孩子们,赶到天安门广场参观,两手抚摸着大卡车,脸上浮现出自豪和欣喜!

       同时,凡有印尼观光团回国参观访问,国务院侨办会联系总后勤部,请父亲接见陪同。父亲利用机会,向观光团成员宣传祖国的建设成就,伟大的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在那段日子里,父亲数次登上青藏高原,检查兵站工作,指导军运,解决军车在高原运输中的难题,把自己高超的养车修车技术传授给高原兵站的运输兵们。中印边界战争冲突中,反复的高原反应及过度劳累,父亲病倒在高原返回途中。由于战事紧张,他隐瞒了病情,继续奔波,最终为了部队的运输事业以身殉职。

       尽管父亲已经回国十年,他离世的消息传到印尼三宝垄,新友社侨友悲痛万分,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英雄楷模”的大字横幅悬挂在会场中央。人们不会忘记印尼华侨进步团体新友社及新友中小学创始人的丰功伟绩! 

       嘉庚精神改变了父亲的人生轨迹,造就了一个人的伟大人格,父亲的诚信爱国奋斗精神,也激励着后辈不懈追求。子女中兄弟三人选择了从军,姐妹三人选择了建设边疆。由于归侨的特殊身份,子女入党都比较困难,但是在父亲高尚品格的推动激励下,我们陆续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实现了父亲生前的夙愿。

       传承父亲的爱国精神,始终铭记父亲的教导,促使我在1995年通过中国青少年基金希望工程的介绍,资助一名彝族贫困少年上学,让早年丧父在大山里放羊的男孩李洪聪,从小学一年级读到大学毕业。

       我是一名企业退休人员,收入不多,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个孩子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他的妈妈和姐姐的命运,在我的帮助和影响下走出大山,改变了生活,走向幸福。

       不忘初心使命,为国分忧。我用自己的方式从父亲那里继承了爱国的美好品质,让诚信爱国的嘉庚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下载鹭风报1445期08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