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新闻详情 < 返回
逝者:福建籍菲华侨领施文界

发布时间:2020/04/03作者:来源:综合自中新社、《晋江经济报》、闽商网点击量:1979967鹭风报1457期04版 人物


       据中新网消息,菲华著名侨领、菲华商联总会名誉理事长施文界先生,3月26日因新冠肺炎在马尼拉去世,享年73岁。

       施文界出生于福建泉州晋江,是Fortune渔网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2013年出任菲律宾最大的华商组织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简称商总),在政商界颇具影响力。3月28日,中国侨联发唁电给菲华商联总会并转施文界先生家属,对施文界先生的去世表深切哀悼。

       去世前,施文界担任商总名誉理事长、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常务顾问、世界临濮施氏宗亲总会理事长等数个侨团要职,也是菲律宾侨中学院校董会基金会副董事长。 

       据了解,3月11日在商总参加菲华社救灾基金会紧急会议,是施文界最后一次在菲的公开活动。据华社救灾基金会3月12日通告,是次会议决定从华社救灾基金拨出1亿元菲币,“帮忙菲律宾政府应急,向有需要的菲律宾兄弟伸出援手。” 

       3月27日,多位菲华侨领在社交媒体里表达对施文界的追思。据透露,施文界从新加坡参加会议回菲,三天后发现咳嗽、发烧,两度就医,确诊患新冠肺炎,从有症状至26日去世,前后仅10天。

04-1.JPG


世界网业大王

       他是菲律宾渔具业的龙头企业家,仅金枪鱼渔网就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名副其实的世界网业大王。长期以来,他致力于菲律宾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菲友谊,为泉州、晋江等地发展倾注心力、奉献才智与力量,影响深远,在旅菲华人中有口皆碑。

       施文界生于1947年,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洋下村。童年住在香港,后移居菲律宾。

       “五六岁的时候,我就和妈妈、弟弟一起去菲律宾了。”提及去菲律宾的原因,施文界透露说,“其实我也有菲律宾血统的。我的祖母是菲律宾人,父亲在菲律宾出生,祖父退休的时候,把我爸爸和叔叔带回中国念书、娶儿媳妇。然后我们才又去了菲律宾。”

       缘于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施文界目睹父亲施家万艰难的经商历程,最终在商海中站稳了脚跟。同时,看到父亲取得成功后仍不忘回报家乡。这一切,让当时初涉商海的施文界,深感到父亲浓烈的爱乡之心,并深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与鼓舞。

        20世纪80年代,旅菲侨亲施家万先生便频频关注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数次携其妻吴惟真女士返家探望,在老家铺设了一条方便村民行走的道路,为家乡各种建设事业尽心尽责。后来,家乡人为纪念他们的善举、热心,留下他们的芳名,特地建造了“万真亭”,激励后人。

       在父亲的熏陶和带动下,出于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当施文界事业有成之后,他更加频繁关注家乡的发展建设,回馈桑梓。父亲晚年的时候,一直惦记着要把家乡那条道路改造成水泥路,施文界非常支持父亲的想法,回乡帮父亲圆了这个梦。如今,在金井洋下村,如果提起“家万路”,村里的父老乡亲都对他们父子俩竖起大拇指。

   施文界曾在媒体上表示,要实实在在办一点对当地经济、文化教育有益的事情,“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虽见效快且风光,却经不起历史风雨的洗礼。谈及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施文界说:“教育事业是千秋大业,不可怠慢,人人都应该视教育为重中之重。我们要着力于‘子孙工程’,为后人留下一点亮点,这样才能无愧于子孙,无愧于后代。”

       施文界在菲律宾还涉足房地产、银行、商场、旅游、娱乐和塑料等行业。无论事业做得多大,无论深处何地,不变的永远是那颗“中国心”。据不完全统计,施文界父子为家乡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慷慨解囊,已累计达到600多万元,施文界父子的桑梓情深已渗透到家乡的每一个角落。此前,施文界又为晋江的慈善事业捐资50万元人民币。



“华社三宝”关爱社会

     菲律宾约有200多万华人,占菲律宾人口2%左右。旅菲华人分布在各行各业,为菲律宾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一直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尤其是引进国外的技术、资本与生产设备,以及开创初期的农耕与手工业。在这个国家,华人的印记几乎处处可见。旅居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十有八九来自福建,其中又以原属泉州府的晋江、惠安、南安等地为最多。今天,他们成为菲律宾经济的重要力量,在菲律宾的工商界、金融界、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体育界、政治界等,都涌现出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

  菲律宾有两千多个华人社团,活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他们致力于促进华社的和谐团结,提升华人的社会地位,加强与菲人社会的沟通融合,推动中菲两国友好交往,竭尽所能功不可没。

        这两千多个华人社团,以菲华商联总会为龙头。其创建于1954年,作为菲律宾华侨华人工商界的最高机构,深入参与菲律宾的经济、社会、民间及文化生活,不仅为菲律宾华人提供了许多援助,而且也对菲律宾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几十年来,每当祖(籍)国需要的时候,海外侨胞总是挺身而出,坚定不移地与祖国站在一起,心手相连,不离不弃。

  拳拳赤子心,浓浓爱国情。在菲律宾奋斗多年的施文界,出任菲华商联总会副理事长以来,长期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这些菲华企业家在祖(籍)国和旅居国菲律宾作出了诸多贡献,他们的成功激励着无数人,他们的奉献感动着无数人。

        在菲律宾,数十年来都流传着“华社三宝”的佳话,其已成为华人关爱并回馈当地社会的典范。

       所谓“华社三宝”,是指华人社团在菲律宾全国贫困地区捐建农村校舍、组织义诊队到偏远地区为贫苦菲律宾人治病送药、华人消防队帮助拯救民众财产三项慈善活动。每逢菲律宾遇到天灾,华人都站在救灾最前线,让当地民众感受到华人的友善。

        2014年2月5日,时任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的施文界代表该会基金会与台风“海燕”重灾区莱特省政府签署一项协议备忘录,由该会等7家华社发起了“华社救灾基金”的募捐,拟在菲律宾莱特省帕洛镇为灾民捐建500座平民屋及5座农村校舍。

        “工程完毕后,这500座平民屋所在地会被命名为‘菲中友谊村’,500户家庭有新房子可以住,而数百名学生也能在新的农村校舍里上课。”施文界希望,这些平民屋和学校,能够帮助和改善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

       其实,这只是华社在菲律宾开展扶贫济困、慈善公益的一个缩影。施文界曾告知媒体,在菲华商联总会的倡导下,华社已经在菲律宾建了5000多所农村校舍,这给菲律宾带来很大帮助,以前菲律宾的许多乡下都没有地方读书,有了农村校舍后,学校老师会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孩子来,有的甚至成为当地领导人。同样,这些受过帮助的菲律宾民众也对华人心存感激。

      “在和睦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回馈当地社会,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举动,积极推动中菲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施文界道出了“华社三宝”能够源源不断地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然,菲华商联总会也在不断地协助祖籍国的建设发展。当中国遇到灾害和危难的关键时刻,菲华商人总是慷慨解囊,倾情相助。2008年,中国华中与华南地区发生的严重雪灾害牵动着菲律宾华社的心。施文界为帮助祖国受灾地区抗击灾害,捐资20万元给灾区人民。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菲华商联总会和其他社团也都倾力而为,支援中国,展现出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体现出海外华侨在危难时刻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风貌。



大力发展华文教育

       许多早年到菲律宾打拼的华人,如今已经定居在菲律宾,子孙后代也在菲律宾土生土长,对家乡的那份情怀也日趋淡薄。在施文界看来,要想在菲律宾做好乡情的传承工作,教育事业不可怠慢,大力发展华文教育更是不可忽视。

        “我比较注重教育,尤其是中文教育,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我经常和年轻一辈说,学中文在工作上可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以增进对中国的认识,了解中国的文化。”让施文界忧心的是,如今菲律宾华裔的年轻人中文说得越来越少了。“包括我自己的小孩,他们虽然会说,但是不会写,我尽量培养他们,增加他们的兴趣。”

       然而,在菲律宾,有不少家庭处境困难,其子女们也被迫中途停学或放弃学习华文。2004年,菲华商联总会创设“华生流失补助金”,为华生提供帮助,让更多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在华校接受良好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该补助金创立以来,得到了该会及华社热心人士的大力资助,将近8000多名学生受益,发出的补助金将近8000万元。不过,施文界也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大家都想从商,菲律宾的100多所侨校普遍缺乏教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文界试图从中国邀请志愿者到菲律宾当老师,但由于种种问题,这些志愿者往往只能教一两年就得离开,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还得在当地培养华文老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施文界介绍,他号召菲华商联总会的董事会拨款3000万元来培养60位老师,先让他们到中国学习4年,再回到菲律宾教书,后来转变成“121”模式:第一年在菲律宾的侨校,比如中正学院、侨中学院,学习一年的中文,有一个准备。第二年和第三年去中国的高校学习,最后一年回到菲律宾继续学习。通过这个项目,菲华商联总会培育英才服务华侨学校和华人社会。现在,菲华商联总会还在继续推动这个项目。

       “中国现在越来越强大,‘一带一路’建设给菲律宾带来很多商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服务行业的发展等,有很多的合作机会。菲律宾和中国的合作共赢,中菲关系友好发展,是我们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都愿意看到的。”

       


下载鹭风报1457期04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