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与共和国共成长,以奋斗成就梦想 ——回国60周年随记

发布时间:2020/06/19作者:尤金跨来源:点击量:6901鹭风报1468期08版 副刊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时光荏苒,转眼归国60年。回顾回国60年来成长的道路、奋斗的历程,不禁感慨,是党和人民把我从一名懵懂的归侨少年培养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大学教师,为国家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了成绩,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了贡献。

       岁月弹指一挥间,回顾60年前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岁月里,正当同学风华正茂,怀抱建设祖国的赤诚之心归国。作为热血青年的一份子,在印尼玛琅中华中学毕业后,我也和同学们一样响应祖国的召唤,加入归国建设浪潮。

       回国后所经历的道路并不平坦,我和这一代归侨一样,经历了许多“磨难”。 


三年自然灾害

       归国那时国家正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欠收,各种物质供应匮乏,整个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处在困难时期。1960年8月刚回国的我们到了集美侨校,发现食堂里烧的菜不仅少油,还又老又硬。同学们发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笑称所吃的菜为“无缝钢管”(空心菜)加“钢板”(晒干海带)。为了改善伙食,我们参加开荒种地,种些牛皮菜等。生活虽然艰苦,但因为已有吃苦的思想准备,我们毫无怨言、安心学习。党和政府非常关心侨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仍保证我们在学校里有28斤的粮食定量和副食品供应等等。

 08-1.jpg1961年下乡参加农业劳动(左一:尤金跨)

民兵训练

       厦门大学,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处于对敌斗争最前线的高校。1958年全校师生还曾参与过对台的大炮战。1961年秋我考入厦大化学系。那年,台海形势紧张,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民兵训练,参与到对敌斗争的最前列。多少个夜晚,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是荷枪实弹到厦大海边站岗放哨。训练虽辛苦,站岗虽危险,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作为归侨学生,我为能参加民兵组织,投入对敌斗争第一线,深感无比自豪,也感谢国家对归侨的莫大信任。

 

与农民“三共同”

      参加农业劳动,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称之为“三共同”。大学入学不久,学校就组织我们到同安农村支援夏收夏种。这些农业劳动对我们这些归侨学生是极大的挑战:挑担子走起路来像扭秧歌;拿起镰刀割稻竟把手指割伤,闹出不少笑话。1965年我们又到上杭县参加为时半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这些活动使我们对广大农村的面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农民建立深厚的感情。有件事我至今难忘,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我的房东为了给我“改善伙食”,特地到田里抓田鼠,煮熟了掺到饭里给我吃。怕我不敢吃,事后才告诉我。我打心底里感激他们的爱心。

       通过这些社会活动,我们切身感受到当时贫下中农的疾苦,更能体会到党和政府对我们归侨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体会到青年一代只有到生活的大风大浪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才能磨砺意志,茁壮成长。可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08-2.jpg在激光扫描微区光电流谱实验室进行光电化学研究

到艰苦的山区任教

       “文革”后期在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年半后,于1970年正式分配到同安莲花山区一所小学初中合并的学校(云埔小学/戴帽中学)任教。校长踩着自行车,满心欢喜地到公社所在地载我到校。据他说,这是村里来的第一位大学生教师,村里的家长及学生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所谓“校舍”就是一间破庙,两侧各一间教师住所,中堂便是学生上课的教室。校长安排我任初中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是“半工半读”性质,上午上课,下午在农业基地劳动。共两位老师负责这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面对这样的环境,心里觉得不是滋味。但面对纯朴的渴望学习的农家学生和家长们的厚望,我很快地调整了心态,回归“初心”,逐步适应教学环境。经过积极努力,我不仅取得教学成绩,得到校方及家长们的赞许,也获得了一辈子的真挚友谊。

       经历了“磨难”和历练,我的阅历丰富了,经验成熟了,也迎来了国家和个人发展的春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中华大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何其有幸,我置身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奇迹。

       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国家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高校开始复课,需要大批教学科研的教师,这一伟大战略的实施让知识分子学有所长,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此时,我被调回到母校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工作。

       在厦大化学系工作期间,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及成果转化能力,取得一些成果;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30多篇论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的科研成果,并多次被评为优秀论文。1987年我被公派到英国城市大学进行科研协作,并取得一项研究专利;此后,还被派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进行科研协作。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2000年退休后由于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我继续返聘留任两年,为祖国建设贡献余热。25年的教学生涯,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祖国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顾60年来的经历,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人生只有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磨难”,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黄金”成果。

       退休后,国家给知识分子以应有的待遇,老年生活有保证,生活幸福安康。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生活,能够在那么舒适的环境下健康成长都是因为祖国的强大。

       伟大的祖国,您在新世纪太阳的照耀下,一定会更加欣欣向荣,更加美好!

       伟大的祖国,我为你自豪!

       伟大的祖国万岁!


下载鹭风报1468期08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