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副刊 / 新闻详情 < 返回
常通风、多清洗、勤锻炼、强身体 ——陈嘉庚的卫生健康理念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10/22作者:陈嘉庚纪念馆 潘荫庭 供稿来源:点击量:6111鹭风报1534期08版 副刊

    1945年,二战结束,怀着对祖国劫后新生的殷殷憧憬,陈嘉庚将自己视为“战后建国首要”的方案建议——亦即其避难印尼期间亲著的《住屋与卫生》一书,刊印3000本寄送至国内各县市,希望“将所见所闻,贡献于政府社会以资参考”。他在书中揭露了国民健康与国家兴亡的紧密联系,提出“维新之道,莫重于卫生,人民身体之强弱,寿命之长短,与国家之兴衰,极有密切之关系也。”因内战爆发,该书设想多未能施行,但陈嘉庚关于卫生健康的诸多理念却得以流传,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08-2.jpg


卫生之根本:水、空气、阳光

       20世纪30年代前后,曾有欧洲卫生学家对世界各人种寿命长短进行研究,发现欧洲人平均寿命约在54岁,中国人约为39岁,印度人仅约28岁。有人认为这种差异源自不同民族的食物结构与营养成分,陈嘉庚却不认同,他指出,新加坡人与中印两国人民皆以米饭为主食,但因卫生习惯良好,死亡率已明显较后二者低;同样,我国西北部如青海等地“三餐多以羊肉作饭”,但体质却不如同是以肉食为主的欧美人强壮。

       那么,健康长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陈嘉庚认为,洁净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关键所在。他提出,应效法借鉴新加坡“改善住屋适合卫生”的经验做法,在战后重建时,对城乡的区域划分、规制标准等作出统一设定:一方面可通过建筑限高、多设窗牖、修建明渠、改造厕池、水井筑栏等手段,确保居民的生活环境中富有清洁而充足的水源、空气、阳光——这也被其视作“生命上最重要之三元素”;一方面则通过垃圾集中定时清运、限定牲畜圈养区域、禁止露天售卖餐饮等措施,有效防治城乡环境污染。值得一提的是,陈嘉庚还认为“清扫屋舍之事”不应“专责妇女”,他批评我国男子历来对卫生保洁等“杂事”不闻不问的态度,主张夫妻应共同从事家庭劳动。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关于改善“住屋与卫生”的部分方案规划终于得以付诸实施。1949年,他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一次会议中提出“今后人民新建住宅,应注重卫生之设计案”,并列举了“极感我国民间住宅有改善卫生设计之必要”的具体理由和办法。1958年,陈嘉庚发电致信福建省长叶飞:“闽南最害乡村厕所林立,请严令乡政府合作,废私厕立公厕。”他动员集美全镇居民填平房前屋后的私厕,砌起76座卫生清洁的公厕,集美卫生环境大为改善。可以说,在60年前的厦门,陈嘉庚就曾引领时代之先开展了一场成效显著的“厕所革命”。直到今天,厦门市提出“生态文明对标新加坡”,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以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格局,再次诠释了陈嘉庚先生的超凡远见与深邃智慧。


“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

       陈嘉庚认为,改善健康状况应“内外兼修”,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国民也应该自觉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养生之道。他重视科学运动与规律饮食,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起身前,先在床上作舒展运动,然后出门散步半小时,呼吸新鲜空气。运动后回家沐浴,以毛巾擦拭全身数次。六点半准时用早膳,早餐是半熟鸡蛋三粒、牛奶一瓶,以丰富优质的蛋白摄入保证身体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体魄强健,而不致因为对家国大事过分操劳而缠绵病榻。

       民国初,中国人在国际上一度被西方人讥诮为“东亚病夫”,陈嘉庚对此深感痛心,立志通过提倡体育培养尚武精神、恢复国民健康。1919年后,陈嘉庚所创办的集美学校每年举办运动会,各校学生同场竞技、并驱争先。当看到许多学生因勤习体育,由初进校时“身体羸弱,脸色清白”到现今“身体健康,脸色红润”,他深感安慰,感叹道,“挽吾国积弱之颓风,矫社会搏沙之陋习,胥于诸生是赖”。

       陈嘉庚亦十分重视民族体育,1929年,他邀请永春白鹤拳师组成的“闽南国术团”到南洋巡演,并亲自题赠对联“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一抒胸中之豪气。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家乡集美筑堤修建“龙舟池”,每年举办集美龙舟赛,鼓励乡民们在运动中强筋健骨、砥砺志气。直到今天,已经升格为国家级赛事的海峡两岸龙舟赛,仍然每年在集美开赛鸣锣,向广大民众传播着陈嘉庚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

08-3.jpg陈嘉庚(2排中)在集美学校第二届运动会开幕式时与来宾、教职员等合影(1920.5)


从印赠药书到修建医院:陈嘉庚对地方医卫事业的贡献

       陈嘉庚二十多岁时,曾在新加坡友人家中看到一本药书,名曰《验方新编》。该书收载了大量民间验方、单方,于内科杂病、妇儿外科、急救、食疗及时疫等无所不及,且药方大多价廉、简便,是一本具有普及性、实用性的医学典籍。陈嘉庚认为乡村“医少病多”,若每村备有一本医书,必定大有裨益,便自费印刷数千册,分赠各乡里,并登报广征良方,以增补该书之不足。

       四十多岁时,陈嘉庚一度染上胃疾,并延及盲肠,多方医治却效果不佳。他根据《验方新编》中所载药方采服,竟有奇效,由此对于医药卫生更趋重视。因此,当陈嘉庚在南洋经营商业卓有成绩之时,亦始终不忘提升家乡的医疗水平。1920年,陈嘉庚出资建立集美学校医院(后为集美医院),这是集美第一家西医医院。1947年,他又倡建同安公立医院(同民医院),进一步扩大医疗资源分布。现今,两院经合并、发展,分别更名为厦门市第二医院、厦门市第五医院,并继续秉承嘉庚遗志,发扬“救世”精神,为厦门人民的健康福祉提供医疗保障。

08-1.jpg

集美学校医院(集贤楼)


下载鹭风报1534期08版 副刊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