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香港侨友迎回归 赤忱侨心向祖国

发布时间:2022/07/01作者:王起鹍来源:点击量:13107鹭风报1568期05版 专题

04-3.jpg

厦门与香港 

       厦门与香港都是四面环海的岛屿,同样拥有优良的港口。但就港口的开发利用而言,厦门比香港早了三百多年。

       据历史记载,1946年,有1284人从厦门乘船到达香港;1950年9月20日,第一艘悬挂五星红旗的“建安”轮从厦门首航香港;1980年1月1日,中断31年的厦门至香港定期客轮“鼓浪屿号”开航,继又增加“集美号”客轮;1983年10月25日,厦门-香港包机成功首航;1985年1月3日,厦门航空公司开辟厦港定期航班。海陆空全面运行,两地不同政见、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各界人士,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个人或组团进行考察访问、交流学术、参观旅游、举办展览等多种项目活动,难以计数。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厦门市侨联与香港的归侨便有紧密的互动与联系,通过颜西岳、汪万新、李启东、陈永福、林承志等一批侨领的“牵线搭桥”,吸引侨资、港资在厦创办罐头厂、橡胶厂、感光厂、机修厂、同安油厂等企业。上世纪70年代,数以千计的集美各校的印尼、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亚、越南、柬埔寨、老挝、菲律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侨生”从祖国四面八方移居香港生活与工作,成为香港归侨“群体”。许多人一句广东话也不懂,却有不少成了香港侨友社、香港集美校友会、华侨华人总会、厦门联谊总会、侨社联会等各侨社、校友会的骨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亲缘、侨缘、乡缘、学缘等各种关系,香港侨界与厦门市侨办、侨联保持着更密切的联系,并在“以侨引侨、以侨引台、以侨引外”与“侨港澳台外联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香港首个归侨组织

       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国内归侨出境的高峰期,他们中绝大多数进入香港。由于内地学历不为香港政府认可,许多有专业技术的归侨无法发挥专业才能。他们举目无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做其它工作:大学生当护卫员、医生当私家看护、大中学教师当杂工和企业公司的门卫,只要有工作就行。一家数口住的是十多平方米的政府临时安置区,生活都是最低水平线上。归侨作为香港新移民,如何在这人地生疏的环境中生存?如何才能脱离困境,改善生活,融入香港社会?诸多问题,那时在郑光煌、许灿、王钦贤、王忠诗、古宣辉等一些侨友的脑中反复出现。因为他们的父辈都有出洋谋生的苦难经历,大部分人为文盲,没有任何技术,全靠出卖劳力求生存。但他们懂得按照宗亲、乡亲和行业,自发地组织宗亲会、同乡会、行会等各种社团,借以互相帮助,介绍职业,济贫解困。当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即开始考虑培养下一代和宣扬中华文化等问题。他们办起学校、报社,以及各种社会福利事业,为华侨谋取利益。

       1980年,在侨界前辈许东亮、陈明德、吴立坤支持下,由郑光煌、王文儒、王健文、王钦贤、王忠诗、古宣辉、洪泉声、许丕新等56位热心人士开始发起组织侨社。

       当时,香港处在港英政府管制下,当局对新移民组织社团很关注。归侨初到香港定居,人地生疏,求职谋生并不容易。由于发起人多数是印尼归侨,中国印尼未恢复邦交,台湾入境审批严格,如加入组织担心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尽管如此,为了谋求广大归侨的利益,他们毫不顾虑对自己不利的问题,仍积极参与发起创建侨社的工作。      

       成立侨友社,没有雄厚财力和社会地位的人士来扛大旗,是很难成事的。而在56名同道之中,大多数是打工的新移民,只有少数刚起步的商界小老板。他们忙于打好经济基础,无暇投入领导工作,因此筹委会领导班子迟迟未能正式成立。      

       直到1981年12月25日,侨友们通过爱国侨领、香港华丰国货公司总经理陈明德的建议,以“侨友社”命名成立筹委会,制定章程,并一致推举郑光煌为侨友社筹委会主任,王钦贤、许灿、龚华根、古宣辉被选为副主任。会址暂借用许灿在上环德辅道西35-39号之联兴发大厦9楼B座的写字楼。      

       1982年2月26日,以郑光煌、许灿、王忠诗、赖锦忠、高荣玮和陈振适等6 人名义注册的“侨友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成为香港注册成立的第一个华侨团体。

       “香港侨友社”历经40年,共16届,历任理事长有:郑光煌、蔡其俊、王钦贤、林华英,王钦贤(复任)以及现任黄英来。在他们以及各届理事们努力领导下,会务不断地发展,截至现在已拥有三千余名会员,为祖国、为香港、为侨胞、为桑梓贡献良多,社团不断健康发展。     

       同年,邓纪生、苏培祥、叶联意、陈长龙、林秉雄等集美侨校、集美中学、航海学校等一批师生倡议成立“香港集美校友会”,校友们弘扬嘉庚精神,秉承“爱国、爱港、爱校”的宗旨,把曾经在集美学习、工作的成千上万的侨生,团结在“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之下。侨友们边“打工”边参与社团活动,主动融入香港社会,并在各自社团历届理监事会和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走过了40年曲折和艰辛的历程。他们都由成立初期的不足百人成员,增加到三、四千人。别看他们人数不多,但他们确确实实代表着香港的各个阶层的归侨侨眷,他们的身影和足迹遍及香港“侨友社”、“华侨华人总会”、“侨界社团联会”、“香港厦门联谊总会”等各界社团、各大专院校在香港的校友会。

       1991年“香港缅华互助会”成立,1993年“香港华侨华人总会”成立,2004年“香港侨界社团联会”成立,印尼、缅甸、越柬老、菲律宾等同侨组织也相继成立。至今100多个香港“侨社”组织成为不可忽视的、维护香港稳定与繁荣的强大力量。     

       1997年6月14日,由集美校友、新加坡归侨苏培祥为团长的五十多位香港侨友组成“赴厦参加侨界庆香港回归代表团”,参加由厦门市人大侨委、市政协“四胞”委、市侨办、市侨联、致公党厦门市委和香港侨友共同举办的“迎香港回归联欢会”。当晚,1000多名来自各界的归侨侨眷欢聚在厦门市人民会堂,观看由香港、厦门侨界文艺工作者同台演出的歌舞晚会。从此,厦门侨友与香港侨友来往更加密切,双方进行交流、学习、互动,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做贡献。


香港老归侨的赤心 

       “祖国好,香港好;香港好,祖国更好”。亲历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历程的广大香港华侨、归侨侨眷对此深有体会。

       2022年5月10日,香港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爱国侨领许东亮先生之子许丕新侨友看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给我的微信中写到: 《共青团员之歌》,一代华侨青少年曾经的生命战歌。当这一代人的生命走向暮年,即将告別这个世界的时候,我想说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那是一个改变我们命运的时代,那是亲历和见证我们伟大祖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时代。一首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华侨青少年归国投奔新中国的战歌,是一代人生命历程中永远的记忆。

       许丕新老归侨奉行“爱国是一种信仰”的品德,继承父辈的“爱国、爱港、爱乡、爱侨”的精神,与万千香港华侨一样,对祖国的情思根植于骨髓,贯穿在生命的始终。      

       2022年5月31日,香港侨爱基金会董事长王钦贤、理事长黄英来主持“向新冠确诊侨友发放慰问金”仪式。出席仪式的包括侨爱基金董事会主席王洪素玲,陈志炜、张莲芳等侨友以及来自40多个社团的侨友代表。

       会上,王钦贤、黄英来表达了“侨爱基金”对侨友们关爱的同时,动员大家立即行动,与义工们一起开车送“抗疫包”上门,成立特别工作小组跟进该项事务,及时申报确诊侨友的信息,以实际行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中国侨联副主席、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首席主席余国春表示:香港侨界社团组织是爱国爱港的一股重要力量,秉持“爱国、爱港、爱乡、爱侨”的宗旨,广泛联系社群,团结侨友,为香港繁荣稳定而不懈努力。这几年来,在反暴力、反港独、拥护港区国安法、拥护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的一系列爱国行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希望香港广大侨胞、归侨侨眷在老一代侨领的支持下,发扬老中青结合的特点,焕发侨青力量,以侨为本,汇侨智、聚侨力、护侨益,把握新时代新机遇,迈向新征程,为香港的和谐稳定,坚持“一国两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圆中国梦,谱写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今天,许多香港侨友已是“白发苍苍”“七上八下”的老人了,但是除了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事业奋斗的部分侨友之外,绝大部分侨友在空闲之余,专心为社团和侨友们服务。更可喜的是,不少侨友们的子女继承了父辈的“爱国、爱港、爱乡、爱侨”的精神,在各行各业及大、中、小学任职任教,有的已经进入香港公务员行列,共同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同助国家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2022年5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新当选并获中央政府任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李家超。      

       习近平主席强调,今年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25年来,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雨挑战,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决心从没有动摇,更不会改变。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已实现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正处在由治及兴的关键时期。相信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施政一定会展现新气象,香港发展一定会谱写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指出,去年以来,在新选举制度下,香港先后举行了选举委员会选举、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都取得成功。实践证明,新选举制度对于落实“爱国者治港”、保障香港市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推动形成社会各阶层各界别齐心协力建设香港的良好局面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一套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符合香港实际、符合香港发展需要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经历25年的风雨和大浪,香港在践行“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方面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我们要坚决清除港英的殖民管治意识形态,坚定树立“爱国爱港”、“爱国者治港”和“依法施政”的共同社会价值观。       

       习近平主席对行政长官的讲话语重心长,蕴含深意,既是对李家超寄予殷切期望,也是对香港社会谱写发展新篇章的鼓励鞭策。希望香港侨界各社团:广泛团结各界人士,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继续防控好疫情,抓住粵港澳大湾区建设、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机遇,发挥侨的优势,找到明确定位,为香港注入发展动力,谱写香港发展的新篇章。

       背靠祖国,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05-1.jpg1997年6月14日厦门侨友与香港侨友共同举办联欢会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下载鹭风报1568期05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