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怡 本 楼 ——守望侨亲砖瓦 见证百年沧桑

发布时间:2022/07/01作者:林柏丞 蔡国烟来源:华人头条点击量:14743鹭风报1568期06版 专题

06-1.jpg

       在侨乡集美漫步,随处可见多彩别致的侨房,像珍珠一样,镶嵌在曲径深巷里。集美的人文历史,就渗透到这些侨房的一砖一瓦。鸟语花香相伴下,从嘉庚路东行至尚南路,豁然遇见一座座洋楼:有时为八闽第一高楼的南薰楼、工艺最精湛的嘉庚建筑道南楼,还有霸气不减的近百岁“老人”怡本楼。

06-3.jpg

历经百年风雨 见证社会变迁

       集美旅居海外的同胞有24650多人,分布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归侨130多人,侨眷880多人。集美侨胞历来有投资故里建宅邸的传统,所建侨房主要集中在清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其中,集美社的侨房多为民国时期所建,怡本楼也是。

       怡本楼位于尚南路68号,据考证,这是海外华侨陈乌纤(一说“陈维雄”)于1926(一说“1921”)年投资所建,迄今96年之久。现居业主陈亚良曾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怡本楼建成后,他的父亲陈怡本及家人居住于此,乡亲们亲切地称该楼为“怡本楼”。

        陈乌纤先生早年曾在马来西亚从事石油开采,后旅居于泰国,从事大米生意。在事业成功的同时,陈乌纤先生不忘故里,投资了21200银圆建成此楼。

       据陈亚良说,当年,陈嘉庚先生建设集美学村时,因宿舍不足,怡本楼曾无偿提供给集美学校的老师和集美医院的医生居住。1949年以前,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就隐蔽在三楼开展对敌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部队也曾在这里暂住过。如今,每年7月1日,还有当年的老党员会聚集在这里追忆往事。

       历经百年岁月,居住过陈氏几代人,怡本楼见证了新旧社会的沧桑巨变。

06-7.jpg

外观素雅细节美 霸气中透出细腻

       站在楼前端详,怡本楼三层高,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加两侧翼楼的“凹”字形,面宽20米,进深14米,是一栋典型的欧式建筑。

        怡本楼前有庭院,正中院门及西侧边门;二层拱券廊采用三种不同的弧拱。两侧翼楼为五边形单间,楼顶前部及翼楼顶部为露台,后部为中间横向、两侧纵向的“工”字形两坡嘉庚瓦屋面,两侧正面山尖有抽风通气的八角形气窗。

       与众不同的是,在建筑风格方面,怡本楼的装饰风格更接近文艺复兴时期。外墙朴素典雅,远望极为霸气;仔细一看,细部极为讲究,包括变化多样的廊道拱券、弧形与火焰形窗框和百叶窗、高浮雕的柱头花卉、戏球狮子,以及廊道和阳台上的水泥瓶栏杆,山尖的八角形气窗等,修饰和造型都凸显着典雅,霸气中又不失细腻。


为抗强台风 巧创嘉庚瓦

       提及上个世纪的侨房,就不得不提及嘉庚瓦。嘉庚瓦具有特殊的抗台风功能,目前,制作工艺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考证,1917年曾有强台风袭击厦门,集美学校楼顶上的机平瓦大部分被刮坏,未能“瓦全”。欧洲没有台风,自然不用设计防风型的瓦,但在台风多发地厦门,普通瓦显然是派不上用场的。此外,陈嘉庚先生回家乡办学,大规模的校舍建设需要大量的瓦片,从海外进口成品瓦,运费贵,又不便。最后,陈嘉庚先生决定就地取材,自行制造具有防风性能的瓦。

       首先,陈嘉庚先生从提高瓦片的强度和抗台风的能力对机瓦模组进行革新,他要求把模具增大,使瓦片增厚加重,之后在瓦片底面的中下部增添一个长3厘米、宽高各1厘米的凸起。这块凸起在瓦胚刚制出后,趁软用小竹签插穿其正中,焙烧后,凸起正中就留下了一个小孔。这个小孔,是为了穿铜线而设置,通过铜线,将瓦片牢牢地系在椽子上。经过陈嘉庚先生改良,抗台风的嘉庚瓦就诞生了。随后,陈嘉庚先生将制作传统闽南红瓦的土送去欧洲化验,得到可行结论后,便开始引进生产洋机瓦的模具等机器。

       有这样一则趣闻,嘉庚瓦问世后,在厦门大学与集美大学两校并不叫“嘉庚瓦”。对此,陈嘉庚先生是这么说的,“我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我不希望人们用我的名字为物品命名。”但因他创造的新瓦片独具特色、性能优越、色彩艳丽,如今还是被尊称为“嘉庚瓦”。


政府资助修缮 传承嘉庚薪火

        随着时间流逝,包括怡本楼在内的一些百年侨房渐趋颓倾,或成为危房。    

       在怡本楼居住生活了60多年的陈亚良说,他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从未离开过。怡本楼承载着他和海外堂亲太多的回忆,将房子拆了特别舍不得,“但是房屋修缮的费用比新建一栋楼还要高,我们实在无力承担”。集美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得知此事后,经多次商量确定:由政府出资补助修缮,建成后,其中一部分作为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的展示场所。

       陈亚良至今还保存着陈嘉庚先生寄给陈怡本先生的亲笔信以及工作证。信的内容,是陈嘉庚先生关于人事和工资等工作对陈怡本先生的吩咐,信尾署有陈嘉庚先生亲笔签名。整封信一字一句,工工整整,没有一个错或涂改,陈嘉庚先生做事一丝不苟的形像仿佛浮现于前。

       见书如面,陈嘉庚先生“忠公、诚毅、勤俭、创新”的精神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第一代业主把怡本楼无偿提供给教师、医生暂住,第三代业主在1960年政府建设集美学村开辟尚南路时无偿捐出楼西侧的花园。也正是这种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海外华侨,一批又一批地追随返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下载鹭风报1568期06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