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2-08-05作者:陈克振点击量:13916鹭风报1573期03版 侨乡史话
抗日战争爆发后,爱国侨领陈嘉庚在新加坡发起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他被推任为南侨总会主席。广大安溪籍华侨同仇敌忾,积极响应陈嘉庚的号召,纷纷组织抗日团体,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大力开展筹赈活动,发动华侨机工回国抗战。不少华侨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响应号召开展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爱国侨领陈嘉庚于1938年10月,在新加坡发起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被推任南侨总会主席。在陈嘉庚的带领下,新加坡安溪华侨庄惠泉,担任“南侨总会”劳工组副主任;安溪侨领陈锦章和胡绪哇,分别担任万礼区和淡申区筹赈分会主任,深入发动华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新加坡安溪会馆主席林庆年,组织平社剧团并任团长,带领剧团到新加坡各地义演,筹资捐款支持抗日。
侨居马来亚、印尼、缅甸的安溪华侨,也纷纷响应陈嘉庚的号召,组织华侨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担任马来亚雪兰莪安溪会馆会长的刘治国,发动安溪华侨组织雪兰莪筹赈分会,积极筹赈,支援祖国抗日。在印尼担任苏岛巨港中华总会主席、巨港安溪公会主席的白辰恭,在印尼大力开展筹赈工作。缅甸的安溪侨领刘梧桐,担任“南侨总会”仰光分会委员,在仰光开展筹赈,大力支持祖国抗战。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年仅12岁的马来亚槟城的华师陈芳明,就在老师的带领下,上街卖花支援祖国抗战。1941年12月8日,日本占领马来亚,槟城沦陷,学校被迫关闭,他从此辍学,只好出门干活糊口。他眼看日军惨无人道地轰炸槟城,他的4岁侄女被炸死,住宅被烧毁,许多华侨家破人亡,到处逃难,不由义愤填膺。
在“南侨总会”的推动下,广大安溪华侨还从各方面支持抗日战争。庄惠泉密切配合南安华侨林谋盛,积极鼓动在日本经营的马来亚龙运铁矿的数千华侨工人罢工,切断供应日本军火工厂百万吨铁矿,使日本军火工厂停产。1942年8月,他奉命前往印度加尔各答,组建中国海员留印工作队并任副队长,积极开展工作。
1943年,中英政府任命庄惠泉为东南亚盟军司令部136部队(即中英联合军团)马来亚华人区副区长,授予少校军衔。华人区区长南安华侨林谋盛在战斗中殉难,庄惠泉接任区长,挑起抗日的重任,领导部队勇敢作战,一直坚持战斗到最后日寇投降。庄惠泉和林谋盛两位勇士,共同成为闻名东南亚的抗日英雄。
抗日战争胜利后,庄惠泉到处寻找林谋盛的遗骸,终于找到。他又募款为林谋盛的遗骸进行安葬,并建立纪念碑于康诺大道。中国政府派员参加公祭,追认林谋盛为少将。庄惠泉还发起组织鸣冤会,向日本讨还血债,为千万死难同胞申冤。
庄惠泉生前将其所收集的有关新、马华人抗日资料(包括光复时接收的珍贵文件及136部队所存档案等),委托许云樵教授着手编纂。书未出版,庄、许先后逝世,后由蔡史君加以编修,于1984年10月出版,书名《1937-1945新马华人抗日史料》,全书约180万字,成为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抗日历史资料。
爱国侨领庄希泉,抗日战争期间,在香港开展抗日工作,主持香港福建救亡同志会,收容大陆逃到香港的难童,救济难民,并协助台湾革命同盟在香港出版《战时日本》杂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为抗日战争作贡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上海回到安溪抗日的林降祥,后又出国前往新加坡,参加星洲华侨抗日宣募队。1942年秋,他前往印尼爪哇参加抗日活动,在当地创建民族解放抗日大同盟,并任该同盟总部组织部长,参与该同盟总部的领导工作,积极宣传发动抗日,为中国印尼两国人民团结抗日做出了贡献。
华侨机工回国抗日
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刻,南侨总会接到祖国政府招募华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的急电,要求招募汽车司机和机工回国支援抗日。爱国侨领陈嘉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由南侨总会发出通告,征募华侨汽车机工回国服务。
陈嘉庚在南洋华侨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南侨总会的通告发出后,新加坡、马来亚的安溪籍华侨纷纷报名应募。祖籍安溪县的新加坡华侨白清泉,积极报名应募,首批新加坡32名和马来亚48名的南侨机工,共有80名,来到新加坡南侨总会集中。正在新加坡访问的中国武汉合唱团,为华侨机工举行欢送演出。
1939年2月17日,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怡和轩举行欢送会,欢送回国抗战的华侨机工。他在向华侨机工讲话时指出,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具有强大的意义,是保卫国家、为争取民族生存而斗争,是代表千百万侨胞出力,要坚持抗战的最后胜利。陈嘉庚主席讲话后,会讲华语的白清泉,被推选为代表上台致答谢词。他被指定任第一批回国华侨机工的总领队。华侨机工共有九批3200多人回国服务。
在第一批回国华侨机工中,有一名祖籍安溪县的马来亚华侨女青年白雪娇,她在临行之前才给父母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写道:“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她的爱国表现,受到侨胞和乡亲的赞誉。
日军入侵南洋群岛,对于发起抗日的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有极大的威胁。在新加坡沦陷之前,陈嘉庚即于1942年2月从新加坡转移到印尼巴东。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安溪籍华侨黄丹季,经过几个月的辗转,于同年8月将校主陈嘉庚从巴东接到玛琅照顾。他不顾生命危险,想方设法保护校主。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与敌周旋,多次巧妙躲过日军搜捕,使陈嘉庚安然无恙,得以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全回到新加坡。
安溪华侨机工回国后,与广大华侨机工一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从缅甸运输大量军火战略物资回国抗战的任务。从1939年3月到1942年5月,华侨机工共抢运了45万吨军火物资入境,还与国内的机工一起运送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缅甸侨领刘梧桐在抗战期间回到祖国后,继续坚持抗日。他于1943年冒险到广东韶关,接运从美国运来的卡宾枪及子弹,装满11卡车,行经江西、浙江、安徽至江苏战区交给抗日军队。他还委托在缅甸的其弟刘金梓,继续支持缅甸地下抗日军队的经费。
抗战胜利后,刘梧桐在1946年抵达香港。他获悉日本占踞台湾期间,被日本征召当炮灰的台胞士兵,散落在广东湛江及海南一带,共有1万多人。当时联合国驻香港的总署,因遣返船只不足,这些台胞士兵未能及时遣返回台湾。刘梧桐即代联合国总署租船,运载这些台湾士兵回乡与家人团聚。
英勇抗日 为国献身
由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号召广大南洋华侨英勇抗日,与日军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战斗,努力保家卫国,直至斗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广大安溪华侨坚决响应陈嘉庚的号召,纷纷以各种形式,与日军侵略者作英勇的斗争,不少人在抗日战争中,与日寇英勇斗争,为祖国献出生命 。
菲律宾华侨苏才安,祖籍安溪县湖头镇溪美村,8岁随父往菲律宾,12岁任职于蔡益威镜厂,工作认真,得到该厂主人的信赖。抗日战争爆发后,菲律宾各华侨团体响应南侨总会的号召,发动华侨抗日,抵制日货。苏才安认真辩明真假货,揭发奸商,积极抵制日货。
1942年3月,菲律宾沦陷,苏才安即避居外省。但日本侵略军获悉苏才安积极抗日后,即到处搜捕苏才安,并威迫他的亲属。他不忍亲属受害,挺身而出,与敌人坚决斗争,被日军关押进行严刑酷打。他坚贞不屈,1942年4月15日,被日军杀害,殉难于华侨义山,年仅34岁。
马来亚华侨白连德,祖籍安溪县龙门镇榜头村,1895年生于家乡,1914年到马来亚麻坡谋生,他在一家建筑企业务工,并努力工作,成为一位工头。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于抗日救国工作,他积极响应陈嘉庚的号召,在当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受到大家的赞誉。
1943年3月17日,日军在麻坡逮捕了白连德等100多名华侨。日军对白连德软硬兼施,要诱他作为日军的线索人。他对日寇的卑鄙引诱,坚决进行回击,日军即对他施行酷刑,将他和爱国侨胞押到麻坡丹戎海边枪杀。他的好友华侨黄先生,撰文盛赞他是一位威武不屈的英勇抗日烈士。
缅甸华侨林金瓯,祖籍安溪县龙门镇榜头龙门村,壮年前往缅甸谋生,在仰光市唐人街开设协安号,事业兴旺。他平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被推任仰光兴商总会总理职务,并连任数届。在创建缅甸安溪会馆时,他是主要创办人,捐资4500盾,1928年正式成立,荣任首届会长,并连任数届。
抗日战争期间爆发后,林金瓯积极响应陈嘉庚的号召,深入各阶层筹赈,倡议抵制日货,日军南侵,即被拘禁,进行严刑酷打,致成重伤,命危才获保释,不久即去世。其子林福盛亦遭拘禁,放逐边远,卒于途中。日军用这样的手段杀人不见血,夺去林金瓯父子两人的生命。
作者根据《1937-1945新马华人抗日史料》一书记载的“马来亚华侨殉难名录”,整理了《被日军杀害的安溪新马华侨姓名录》一文,在一家刊物登载,记述日军对新、马华侨进行大屠杀。在新马华侨殉难名单中,查明安溪籍的有128人,记载每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殉难日期、地点、原因等项目。
新加坡《南洋商报》校对部主任庄朝松,是庄惠泉的弟弟,他积极宣传抗日。新加坡沦陷时,他到马来亚新山,进入日军建造的机场,收集大量情报传给人民抗日军。1944年初的一天中午,他在宿舍被日本警察抓去,把认定的别人罪状迫他招认。庄朝松否认辩白无效,在新山牢狱殉难。
庄惠泉在哭悼其弟的文章中说:“我始终以汝为我家中后起之秀,孰知汝竟以身殉国!”“壮哉我弟,我书至此,我泪沽渴,我心酸痛,我手颤抖,我目晕眩……”“我弟以一记者后进,赴汤蹈火,取义成仁,并垂不朽,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并永。”(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