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2点击量:14815鹭风报1589期08版 专题
漫步于集美区侨英街道东安社区,一些古朴清幽、颇具历史感的红砖大厝(这就是集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特色于一体的“番仔楼”闽南大厝的代表),总会不经意映入眼帘。百年来,它们如沉思的智者一般静坐村落,见证集美东安百年巨变。它们不仅镌刻着数代东安人的艰辛创业历程,也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板桥第一名人”张家两故居便是其中的代表,它不仅是华侨爱国爱乡的历史浓缩,更凝结了板桥张氏三代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和华侨文化的深厚感情。
一栋侨房——张家两故居
张家两,字两端,其故居位于侨英街道东安社区后垵92号,建于清末,坐东朝西,为三落大厝组成的前后二进四合院式,北侧建有一护厝,前有小庭院,占地约800平方米,闽南传统砖石木结构。三厝均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边房,红砖及坯砖抹灰隔墙,木构壁柱承重,山墙搁檩,马鞍脊。三厝与天井相隔,天井两侧为厢房,民国时在后落厢房上加建二层式统楼。
据介绍,“统楼”的出现是当时社会情况下的一个特殊印记,也是邻里守望相助行为的体现。当时土匪猖獗,村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张家两率先在古厝两厢之间,建造两个比其它房屋高出数米的统楼,上方设置瞭望窗和枪洞,对前来抢掠和骚扰的土匪起到震慑作用。别看现在两个统楼在周边矗立的高楼大厦中并不起眼,在当时可是全村的制高点,保障着全村财产安全。还有三落大厝庭院内的古井大有玄机,它综合了当时国外许多先进的理念而建,如:应用了滑轮原理和虹吸原理,显然这是吸纳了西洋的技巧,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在当时整个村子里也是唯一的,也方便了乡邻用水。还有洗衣槽、石磨、石臼等等,都是为了造福乡邻而建。
张家两的嘉庚情
张家两一生深受中华传统思想影响,加上早年跟着陈嘉庚做事。由于勤勉努力,被陈嘉庚当作女婿看待。张家两钦佩陈嘉庚“毁家兴学”风范,自觉以嘉庚先生为榜样,仗义疏财,乐善好施,尤其热心教育事业,把大部分财产捐献给教育事业。他践行“取自社会,用诸社会”的初心,促进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南洋名人集传》记载,“张家两父乃帝,商于邏罗,母郑氏。君八岁读书于乡塾。至十六岁,便能文,时适父鹤化。网谷吉利号乏人继理,君遂弃书南来,固欲继续振作。”21岁二次南来,由于张家两读过书,有文化,会算术,被陈嘉庚聘为司柜(即会计)要职。因起点高,再加上聪明和智慧,不到半年,他的才华已经显露出来。《南洋名人集传》记载,张家两任谦益栈米郊司柜“凡十四年,会计出入,铢黍不差。”陈嘉庚非常赏识这位有胆识、有才干的同乡晚辈,把他列为胶业部股东。也就在这段时间,张家两与陈嘉庚大哥的女儿结为伉俪。虽然不是陈嘉庚的女儿,但陈嘉庚已经把他当女婿看待。张家两与陈嘉庚大女婿李光前逐渐成为陈嘉庚的左右手。1919年5月,陈嘉庚回国前,就把公司交给李光前与张家两共理。
捐助中国革命事业与祖国抗日。张家两与陈水蚌、叶玉桑、杨六使、王文选等人合资创办振成丰号。《南洋英属海峡殖民地志略》记载,“振成丰号制造树胶在星洲设厂三。一在监光加薄,一在海南山,一在牙笼。各厂规模庞大,工人千员,诚为南洋商业之至大者。”张家两事业不局限于树胶,还把资金投注罐头凤梨业,与人合作成立日新公司。凤梨发售欧洲,设厂有二:一在柔佛之新山,一在星洲之牙笼。经多年打拼,张家两成为南洋巨贾。事业有成后,张家两更加卖力践行“取自社会,用诸社会”宗旨,支持中国革命事业。在辛亥革命时,他加入同盟会并资助革命军。抗战爆发后,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张家两合资创办的振成丰号与南洋其它24家商号参加的橡胶公所都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新加坡沦陷时,张家两离开新加坡回国直接参加抗战。他居住的古厝成为开展抗战用房(现古厝抗战学习标语依旧清晰)。
支持教育及各项事业回馈桑梓。张家两深受嘉庚先生影响,慨叹自己受教育不多,而又深切认识到国家要进步,必须从振兴教育入手。他一方面继承陈嘉庚未竟的心愿,另一方面为百年树人教育事业着想。因此,当他任新加坡同安会馆主席、新加坡同安商会会长之后,大力发展、支持教育事业。他相继给星洲道南、爱同二、南洋女校、南洋工商补习学校、星洲幼稚园、华侨女校、南洋华侨中学等捐巨资。
张家两在家乡用私宅以“如竹如松允为君子宅,知圣知贤叠见古人风”的理念,独办私塾十余年,设大、中、小班,供全乡24村孩童免费上学。民国四年,张家两倡办东安板桥浒井学校;1946年与人创办后垵小学,每年捐给学校1000大洋,直至过世;还资助泉州培元中学、同安杨宅某校。他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被誉为“板桥第一名人”。
1946年,张家两参与捐建同民医院、公路,与陈文确、孙炳炎同任医院常务,任同美公路——(今同集公路)汽车公司总经理。张家两就在公路旁(现同集路东山路口)上坡路段修建凉亭并免费提供凉茶,给路人休息、避雨,造福乡里。这也是东安村“八角亭”地名的由来。1994年,因同集公路扩建,张家两侄子张金发将这有历史意义的八角亭重建于原址对面的东安村四埭尾里10-1号。
老渔民自费办嘉庚文化陈列馆
“我敬佩张金发馆长,你胸有大志,在创业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不忘先辈遗训,不辞辛劳,办起了嘉庚文化陈列馆,太不容易了。祝福你永葆青春活力,把陈列馆打造得更加充实,更加红红火火!”2021年5月,在厦门集美区东安村嘉庚文化陈列馆接待处举办的嘉庚雕像捐赠仪式上,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老师由衷地赞叹并祝福。
张金发是张家两侄子,自小受嘉庚精神、张家两爱国爱乡精神的熏陶,诚以待人,毅以处事,在上世纪90年代成为集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带领村民发展吊蛎养殖,短短几年,从最初不足十亩的养殖面积,最后发展至几千亩,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养殖大户。在接到上级关于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的政策宣传后,他又毫不犹豫地带头拆除了自家养殖网箱及吊蛎。在他的带头和发动下,东海域综合整治三个月内完成,还东海域一个碧海蓝天。
退养后,张金发带领渔民开办首家海上休闲观光豪华垂钓船公司,顺利转产转岗。他为了筹措资金投资管理宝珠屿(陈嘉庚夫人陵园),卖掉了同安和灌口的房产及店面,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海上民办“集美区宝珠屿嘉庚文化陈列馆”,十几年来,兢兢业业,免费开放,不收门票,供游客学习嘉庚精神,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高度传扬。
父子竞赛创“嘉”绩
在伯祖父事迹及嘉庚精神的熏陶下,张金发儿子张俊平也追随父亲弘扬“嘉庚精神”,做起了公益,服务社会,赢得广泛赞誉。张俊平帮父亲管理宝珠屿及宝珠屿嘉庚文化陈列馆,当起讲解员,为宣传“嘉庚精神”出一份力。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公益,疫情期间捐赠物资,积极当义工,为侨眷侨属服务。2021年6月,宝珠屿嘉庚文化陈列馆举行“陈嘉庚雕像捐赠落成典礼”,他全权负责策划和执行,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各级领导及侨联的高度赞扬,国内外媒体给予相关报道。2022年4月,他以厦门盛斌能源有限公司的名义,为集美区疫情防控工作捐赠2万多元物资,助力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彰显侨企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同年9月,他参与“创城送清凉”活动,深入基层一线慰问环卫工人、公安交警,为厦门争创文明典范城市奉献政协委员力量。张俊平十几年的公益路,只为心中的坚守,传承先辈爱国爱乡、奉献精神、回馈社会之情。
2021年,集美区对张家两故居和张水群宅两处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修缮,但如何让这一老建筑群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嘉”风传承,是张金发和张俊平父子俩的思考重点。父子俩积极收集伯祖父(张家两)的旧物,将故居开辟成“闽南文化馆”,以保留住闽南文化历史生活印记,以赓续历史文脉,丰富城市记忆,更好地弘扬嘉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