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陈嘉庚与集美侨生 回国五十八周年 诚毅校训励我行

发布时间:2023/01/13作者:王起鹍来源:点击量:14098鹭风报1595期07版 专题


       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了陈嘉庚先生诞辰148周年,这同时也是“嘉庚精神宣传月”的第八年。我们要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感悟嘉庚精神  侨生回国读书

       归侨(侨生)是上世纪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产物,更是当时中国国情和独特的优势。我是1964年1月回国,回顾过去,我和许多侨生一起发扬陈嘉庚先生以祖国的利益为人生的最高利益,以祖国的需要为人生的最大需要,以祖国的富强为人生的最终目标,走过不平凡的五十八个春秋的人生历程。

       没有陈嘉庚的倾资办学,就不会有集美学校;没有陈嘉庚克己奉公的伟大爱国主义思想,坚韧不拔的兴学毅力,就不会有集美华侨补习学校,也不会有我们众多的归侨学生走进集美。

       五十八年前,我和妹妹从缅甸回国,到集美侨校读书。踏上祖国大地的第一天起,从瑞丽到昆明,再到福建。每天清晨,我们一起床就能听到扩音机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社会主义好》和《歌唱祖国》,倍感亲切、激动。还有刚刚掀起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把我们的心紧紧系在这块大地上。虽然我们在途中也看到祖国贫穷落后的样子,但是我们的心早已飞到幻想中的集美,少年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好好学习,参加祖国建设。

       集美侨校的建校历史,我也是回国后才知道的。1953年,南洋各地华侨教育受到各种限制,在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回国求学的侨生又日益增多,为方便广大华侨学生回国就学,他便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在集美创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收归国侨生,进行补习教育。政府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拨专款委托他负责建新的校舍。

       根据陈嘉庚先生建校建楼要旨,以“南侨”为名的具有南国风情的建筑群破地而起。四座一排,逐排层层加高,十六座校舍,如同层峦叠嶂,务实又美观的侨校校园,体现了民族风格。这座校园从1954年至1966年,共接待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432名归国侨生(包括部份侨属生)入学。

       集美,几乎同陈嘉庚的名字一起名扬海内外,但是我是先知道陈嘉庚的名字后,才知道厦门有一所集美侨校。也是那时候才明白籍贯同安,其实家乡就是集美,父亲也经常跟我们讲起陈嘉庚先生的故事。

       我特别关心陈嘉庚其人其事和集美侨校。我曾要求父亲带我到使馆翻阅中国大陆的画报和集美学校的图片资料,聆听领事馆的同志介绍陈嘉庚的事迹和他所创办学校的校史。

       我曾在仰光厦门会馆,听回国观光客谈厦门的所见所闻,让我对集美和集美侨校这所侨生的摇篮有更多的了解。厦门-陈嘉庚-集美-侨校,由画册到电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少年的心花开始怒放,“我要回国,我要到集美侨校学习”,埋藏在心灵的愿望,成了唯一奋斗的目标。是陈嘉庚先生这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榜样力量,唤起海外赤子爱国之心,“回祖国学习,参加祖国建设”成了我们这一代千万个海外青少年的共同心愿。

       1961年夏天,我在南洋中学就读初一,听到陈嘉庚先生病逝的消息后,和同学们专程赶到仰光集美小学参加追悼大会,缅怀我心目中的伟人。虽然我们再也见不到陈嘉庚先生了,但是回国学习的理念仍在。


汲取嘉庚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

       三年多的侨校生活,陈嘉庚先生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激励我成长,他倡导的“诚毅”校训,教育我们实心实意、忠诚祖国,刚毅顽强、百折不挠地学习和工作。三年的学习生活,我从一个普通的侨生,成为学校的学生干部、当选市民兵代表和区人民代表,1968年1月,侨校把我送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实现了我的又一个愿望。

       陈嘉庚很关心集美侨校的建设与发展,建校期间亲临工地视察。建校之后他常陪同海外侨胞和学生家长参观学校教学环境,集美侨校成了当时海外侨胞到集美必须参访的学校和“景点”。

       我是1964年2月进侨校,被分配在初二年级。当时在校侨生有2000多名,我所在班级有30多人,来自印尼、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沙劳越、柬埔寨、南越、北越、老挝、香港、澳门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66年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和印尼的排华,集美侨校迎来了2000多位印尼华侨学生,使得集美侨校华侨学生总数突破4500人,一部份低年级的侨生被分流到集美中学和市内其他学校就读(1961年在校侨生多达3000余人)。侨校经费全部由国家拨给,标准比一般中学高,对贫侨学生还发给助学金。

       陈嘉庚先生虽然没有在课堂给我们侨生授课,大多数侨生不能亲聆教益,但从德育的教导来说,他却是我们课堂外崇高的导师。陈嘉庚先生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倾资办学的行动为楷模,他毕生的嘉言懿行是我们侨生终身学习的精神财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一个生于海外、长于海外的华侨学生来说,要在祖国长期居留或求学、或工作、或成家立业是多么不容易的事。但是在集美侨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陈嘉庚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侨校的侨生们受到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组织我们侨生下乡,参加适量的支农劳动,在劳动中吃苦耐劳,自觉地磨练自己,不少从小娇生惯养、过着优裕生活的侨生,通过参加劳动,培养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都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侨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工人、运动员、教师、医生、工程师、科学家……成为各条战线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传承嘉庚精神  践行侨校使命

       和许许多多的侨生一样,我选择留在祖国、留在厦门,在陈嘉庚先生辛勤耕耘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从国外到国内、从侨生到战士、从工人到大学生、从技术人员到公务员,并走上党派和侨界领导岗位,“诚毅”伴我进步,坚韧不拔、奋进与拼搏是我成长的奥秘。

       侨校复办后,我穿梭于侨校和校友之间,宣传集美、宣传侨校(后来我还积极倡议把侨校并入集美大学)。几年来,我利用党派、政协等各种平台向有关部门呼吁退回所占校舍,陪同致公党中央领导视察集美侨校,协助解决“产权”问题,让集美侨校完全恢复本来的面目。因为这不但是嘉庚先生亲自建设的校舍,也是千万万万侨校校友的愿望,集美的校友都以作为嘉庚学子而自豪。

       从致公党市委的秘书长升任为市侨联副主席,虽然是兼职,但这是我没想到的。1996年我正式升任致公党市委专职副主委,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向组织保证,一定在这个岗位上发扬“诚毅”精神,诚心诚意地为广大归侨侨眷服务。

       当选侨联副主席之后,我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由于侨联的某些工作和致公党的工作有所相似,因此我把致公党和侨联这些工作做为侨界工作来做,不断拓展为侨服务的工作面。

       我是提出“五侨”联席工作的第一人。除了每年一次的“五侨”慰问活动,我在1997年、1999年厦门侨界和香港、澳门侨界共同举行的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系列活动中,参与负责组织整个活动。我还主动协助市侨联协调海外的华侨华人社团工作,使在厦门举办的各项涉侨活动都能圆满完成。

       我发挥自己海外关系广、同学朋友多的优势,利用自己归侨的身份,主动做好海外联络工作,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归国留学人员的沟通和联系,海内外涉侨组织或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有困难,我也会主动帮忙解决。

       我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十几年如一日,经常走访人大侨委、政协“四胞”委、侨办和侨联机关,主动与各部门领导干部联系和沟通,就侨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我曾先后陪同市人大、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侨办、市侨联、致公党市委领导出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我还积极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利用自己民主党派和归侨的身份,在中共党委、政府举行的“双月座谈会”、通报会和两会期间,提出了涉侨的建议和意见,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同时积极撰写涉侨文章,反映侨胞的呼声,受到媒体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在侨界中产生良好的反响。我同时也在厦门侨声网、厦门致公网、福建致公网等门户网站,积极宣传侨乡、侨界和民主党派工作,受到致公党中央和中国侨联领导及海内外侨胞的充分肯定。

       “嘉庚精神”和“诚毅精神”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还呈现“重义务轻权利”“重公义轻私利”“重奉献轻名利”等特征。我们每一位在厦门,特别是在集美学习、生活工作过的同事、师生和校友们,都要学习陈嘉庚先生“国而忘己,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的奉献精神。

       陈嘉庚先生始终坚定“爱国奉献”的伟大信念,构成了陈嘉庚思想最核心的价值观。我们作为直接受惠于嘉庚先生的校友理应成为学习、实践和宣传嘉庚精神的中坚力量。而陈嘉庚亲手制订的“诚毅”校训,将永远作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准则。我们要真正做到“诚以为国,毅以处事”,不仅要自身奉行,而且应该积极宣扬,使“诚毅精神”代代传承,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基。

       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中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陈嘉庚先生等前辈先人的毕生追求。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我们会把嘉庚精神永远铭刻、储存在我们的心中,并以诚毅精神书写我们的人生。


下载鹭风报1595期07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