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19-11-22点击量:11725鹭风报1440期04-05版 专题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中国人出国历史悠久,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同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华侨华人将西洋、南洋文化带回家乡,使侨乡开风气之先,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逐渐形成鲜明的地域人文特点,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
侨乡厦门的文化特色之一在于侨乡建筑。新中国成立前,华侨在海外艰苦拼搏,赚钱汇回厦门,买地建房以供自己“落叶归根”时使用,或供亲属居住,形成了早期的华侨历史建筑,分布于厦门市各地,其中一部分坐落于今天的思明区开元街道。
开元街道原名公园街道,得名于辖区内的中山公园。从前当厦门市民说起“公园”二字,只会是指这里。1926年,厦门旧城改造,南洋各国的华侨竞相汇款投资厦门地产。可以说,华侨以投资甚至直接参与的方式,推动了近现代厦门城市建设,在公园周边一带尤为明显。而远赴海外的游子,每当梦回故里,往往伴随着公园南门、魁星山、醒狮球的记忆。此片区的百家村、东门路、深田路、虎园路、信义里、公园南路、溪岸路等,都留下了精美的华侨文化建筑,如凝固的历史,述说着从前的故事。
当时的旧城改造,以建设公园为第一要事。林国庚委派周醒南主持筹划公园,工程设计有留学德国的建筑师林荣庭、朱士圭等。1927年秋动工,定园界,建百家村以容纳被迁居民124户。
建设历时四载,工费近百万银元,大华侨洪晓春、林金殿、黄奕柱等亦出资相助,终成布局优美、中西合璧的厦门第一座综合性文化公园。为弘扬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精神,定名中山公园,是整个20世纪厦门市民的活动中心。
建成后的中山公园山林隐逸、小桥流水,由于优越的环境,沿着公园一带,数十年间华侨修建了不少洋楼。
公园南路1号▼
公园南路上的老洋楼建筑一字排开。现在地铁口对面的公园南路1号,为红砖外墙的4层洋楼,1930年代教育局曾设于此。现在仍有厦门市经济师协会、厦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等等多个机构单位在此办公。
公园南路3号▼
公园南路3号别墅,是民国时期厦门市市长黄天爵公馆。192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的黄天爵,翌年任菲律宾宿务中山学校校长,后任国民党驻菲总支部常务委员等职务。抗战胜利前夕,调任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委员兼厦门市市长,擅长诗文字画。
公园南路7号▼
公园南路7号,是日据时期“共荣会”旧址。
公园南路9号▼
公园南路9号,是爱国华侨黄长水、黄光汉的祖居。香港太平绅士、厦门荣誉市民黄光汉生前执掌香港泉昌有限公司,热心捐建教育,积极为国家出谋献策,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担起香港与内地沟通的桥梁角色,多次向中央政府转达港人的意见。他的父亲黄长水曾任广州市副市长、中国侨联副主席、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黄长水曾于一九四九年,在香港升起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
公园东路84号▼
胡五宏、胡友义故居。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的创建者,厦门市荣誉市民、厦门市海联会名誉会长,已故旅澳华人音乐家胡友义先生,将一生奉献于音乐与收藏。
一生没有儿女的胡友义,在全世界范围斥巨资购买、收藏钢琴和风琴,视之为儿女,并捐赠给了家乡。胡友义曾说:“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鼓浪屿都是我永远的故乡。
同安路11号▼
同安路11号位于同安路与公园南路拐角处,楼高4层。现由某旅游机构使用。
同安里3号▼
同安里3号是红砖外墙的3层砖混结构别墅建筑。隐匿在公园南路后方的里巷之中,是这一带最早建成的一栋楼。1949年之前,警察局保安警察队第二队曾进驻于此。现作为商业用途。
兴华路6号▼
兴华路6号别墅位于兴华路与虎园路拐角处,起初为2层,后加盖至3层。
兴华路7号▼
兴华路7号,地砖为当时最高档的爪哇花砖,地板木料为金丝楠木,传说是张学良的副官吴克仁于1937年在厦门购买的一栋房子,所以被称为将军府。但吴将军在1937年淞沪战争中已就义。经查询史料,是同名的菲律宾华侨吴克仁于1946年签了一张委托书,请人帮他代办购买房产的相关手续,就是如今的兴华路7号。
这是一栋没有住过将军的“将军府”。然而因为这个误会,它在地铁一号线建设中被保护下来,逃脱了被拆迁的命运。此地前几年曾做过咖啡厅,后歇业,如今建筑保存完好,正在外立面翻新。
信义里3号▼
公园南路南侧的信义里,树木成排而立,沿街的建筑大多为华侨老洋房,而且保存得较为完整。据资料显示,信义里3号1949年以前是督察长的公馆,现为民宅。
信义里7号▼
信义里7号别墅,爱国人士翁俊明于1942年在此创办“俊明医院”。当时厦门沦陷,翁俊明准备将这里作为抗日活动的秘密据点。可惜次年翁俊明就牺牲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信义里7号还曾设有日侨集中所。1946年初,信义里同厦门其他三个集中所的日侨,从太古码头出发,分批登上日本轮船“院柴丸”回日本。
翁俊明是日籍华人歌星翁倩玉的爷爷。翁倩玉致力于中日友好,曾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演唱主题曲《爱的奉献》。
信义里12号、14号▼
信义里12号、14号,建筑外观风格一致,是日本神户的华侨所建。
虎园路5-2号▼
虎园路5-2号别墅南侧为正门,西侧为边门,两个门的门头装饰都非常华丽。别墅前有一个小花园及古井。如今为民宅。
虎园路7号、7-2号▼
虎园路7号、7-2号为民宅,建于民国时期。据资料显示,前些年被本地同一家族的两位企业家分别买下。经过业主精心的修缮,房子依旧韵味十足。
虎园路14号▼
虎园路14号,是陈友三建的别墅,所以人称“友园”。改革开放初,曾在此开过中外合资的厦门富豪大酒楼,经营海鲜。
虎园路18号▼
与中山公园相邻的虎园路18号,是印尼华侨郑守禄所建,文革前,曾为厦门市委书记袁改的住处,所以人称“袁改楼”。
溪岸路105号▼
建于1950年代末,属于与华侨新村同一时期的建筑。不过相比大多数华侨新村建筑,溪岸路105号的雕花装饰更为花俏。现在是一个集咖啡、花艺、摄影、设计于一体的复合式文创空间。
溪岸路132号▼
溪岸路132号,别墅在风格、用料上与华侨新村的别墅相似,也是同一个时期的建筑。楼高三层,三面环廊。现由厦门市侨商联合会使用。
公园北路16号▼
公园北路16号为两层的砖混结构老别墅,屋顶有一小塔楼。建筑外观装饰简洁,现为民宅。
主要参考资料:
1、“厦门手绘地图” 微信公众号
2、思明区开元街道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