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1-05-07来源:综合福建省侨联、《影居》、集美旅游点击量:8540鹭风报1511期05版 专题
集美地处东溪至石浔入海处,其海湾称浔江,昔日的海防前线,已蜕变成高颜值的现代化城市。
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集美这片热土,孕育了无数英雄志士,发生过浩气磅礴的红色故事。
浔江深,浔江长,浔江流水透厦门。厦门乎日本鬼子来损断,所在有人变饥荒。迄地有咱吔乡村,迄地有咱吔田园,紧来讨倒返!
浔江深,浔江长,浔江流水透厦门。厦门乎日本鬼子来损断,所在有人变饥荒。举起大刀刣日本,收复失地保厦门,厦门要天光!
这首集美革命童谣传唱于抗战时期,如今重读,依然能从字里行间看见那些动人心弦的红色往事。
集美歌谣中的抗战历史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厦门也遭到入侵,1938年5月10日,日军海陆空并进,军民顽强抵抗不成,一时战火纷飞,厦门沦陷。
山河破碎,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集美与厦门岛一水之隔,敌机不时轰炸,集美学村师生危在旦夕,被迫向内地迁移。
校董陈村牧经陈嘉庚先生同意后,紧急召开临时校务会议确认内迁,一场浩浩荡荡的学村救亡之途开始了。
全体师生吟唱着《流亡三部曲》,肩挑背扛着教具、图书和行李一路跋涉,躲避从天而降的投弹,翻山越岭,走了几天几夜才到闽中腹地。
尔后二次内迁,他们抵达了大田,校长叶维奏在大田文庙、朱子祠清点时,惊喜地发现,尽管许多师生脚上满是血泡,腿走“瘸”了,可十万册图书、千余件仪器却丝毫无损。
校董陈村牧连夸“这简直是奇迹”,战火并未阻挡住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快,高山顶上密林深处便传出书声琅琅。
动荡岁月兴学
在拯救学校的过程中,抗日救亡运动也日益高涨,早在内迁之前,学村便成立了集美抗敌后援会支会,各校相继成立战时青年后方服务团,组织起了儿童演讲队、歌咏队和戏剧团。
集美学村各校内迁后,战时服务团积极下乡宣传抗战,足迹遍及安溪、大田、永安、德化、永春、南安六个县境。
战时服务团开展“一日一分”、义卖、“献金购机”等捐募活动,共募集各种支援抗日资金62.24万元,认购救国公债5850元,捐购的三架战机,被命名为“集美号”。
除了进行宣传活动,还成立了军事训练队,高中生加入“军训队”,初中生加入“童军队”,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参加操练,锻炼体魄。
位于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嘉庚路57号的三立楼,原为集美学校师范部,建成于1918年,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所在地。
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闽西南与闽中地区的地方党组织,自1937年秋起先后选派中共党员,到集美学校发展党员,建设党组织。
三立楼旧影
归侨学生投笔从戎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从军热潮中,集美学村学生响应校主陈嘉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号召,踊跃投笔从戎。
1938年,归侨学生林有声、李金发、陈耕国、林步梯,在广州与王寄生会合后,奔赴延安抗日前线,被誉为“北上抗日五侨生”。
林有声,福建同安人,马来西亚侨生。1920年9月出生,193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师参谋长,军委作战部作战处第二副处长,师长,军副参谋长、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等职。
1927年,在马来西亚谋生的林有声父亲林现民,把全家接到海外避匪患求温饱。7岁的林有声到同乡会办的马六甲培风学校上学,亲身经历了华侨饱受歧视屈辱,他和同学向往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林有声永远不会忘记培风中学历史老师上的一堂历史课。老师把一张中国地图挂在黑板上。中国像是一片桑叶,一条戴着红徽军帽的毛虫正爬在桑叶上贪婪凶残地啃吃,东北边的好大一块已被它吃掉了。老师满含期望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学们,你们要好好读书,长大了要用你们的知识去唤醒民众,拯救祖国的危亡!”这段话,烙印在了林有声的心上。
1936年夏,他回国进入集美中学求学。然而,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9月3日,日机日舰掩袭厦门,集美危急。9月10日,日军占领厦门。10月13日,集美中学内迁安溪。林有声参加集美学校“抗敌后援会”“战时青年后方服务团”及下属的“军事训练队”,参加演讲、歌咏、演剧、晨呼等抗日救国宣传。
一天,林有声去一家小书店寻找抗日宣传材料,突然发现一本小册子,上面介绍了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前线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情况,还登载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在全国招生的消息和八路军办事处、通讯处地址。他如获至宝,立即买回来,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他下定决心:“延安是抗战的圣地,要上前线,就要去延安!”
1937年寒假,同学们纷纷离校回家,留校的只剩下五六十人,大都是海外侨生。林有声、陈耕国、李金发、林步梯4个马来西亚侨生,1个印尼侨生、1个菲律宾侨生加内地学生刘两全共7人,经多次商议,决定由厦门乘船赴香港,再转广州,去找八路军通讯处,请求帮助他们北上抗战。同时,大家立即写家信,以需要下学期学费为由,让家里寄钱来作北上路费。钱到后,他们提出回家的申请,不顾学校的劝阻,开了转学证书,于1938年初,踏上新的征程。
林有声进入抗大一分校不久,分校东渡黄河,越过同蒲铁路,搬到敌后根据地。1939年9月,他正式调到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129师,分配到师部队训科当防化干事;第二年调到385旅当参谋,实现了上前线抗日寇的真正愿望。在太行山,林有声一直在129师385旅,先后参加过百团大战,北晋、刑沙战役。
为了粉碎日寇的“扫荡”,有些部队曾化整为零,林有声也曾经当过武工队员,端上刀枪在日伪心脏和敌人进行过殊死的搏斗,曾负伤2次。1943年鬼子进行“大扫荡”时,他在襄桓村带领一组民兵打游击,牵制敌人。
在刘邓指挥下,林有声参加了浴血太行驱日寇、挺进大别山逐鹿中原、渡过长江直捣蒋家王朝、进军大西南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从小干事成长为团首长、师副参谋长。
集美“北上抗日五侨生”
集美青年抗日救国
1940年8月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巾帼英雄李林壮烈殉国,女战士十余人亦光荣牺牲”的消息。内容写到:“本年四月廿六日,敌兵千余,对我营绥边境实行第九次围攻,我军某某游击支队,政治主任李林,当率队冲出重围,在郭家沟窑子与敌展开激战,李氏率队奋勇与敌肉搏,不幸遇敌伏击……”是怎样的一位女性,竟率领部队与日寇肉搏?
1915年,李林出生后不久被生父母弃于福建漳州塔口庵,40天后被养母陈茶领养,3岁随养母侨居荷属殖民地爪哇10年,身受殖民统治压迫,深知无强大祖国做靠山的痛苦。
9岁那年,李林以学名李秀若,入读养父创办的华侨小学。1929年春,李林随养母回到故乡,进入厦门集美学校读书,并加入集美抗日救国会义勇队。初中读完以后,1933年到上海去读爱国女中,1936年再到北京去读大学。刚刚入完大学以后,抗战就爆发了,当时她就参加了革命。
1936年,绥东抗战爆发,山西太原变成了国防前线,李林投笔从戎,跑到太原去参加军事训练,准备抗日。1937年9月,大同失守,李林选择留在雁北,组织民众,发动游击战争。她仅凭一支“六五”步枪组建了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自己担任队长,开始了武装抗日的征程。
1938年5月,李林带队奉命北上,挺进到绥远东南部凉城、丰镇一带。战斗中,第八支队打败日伪军的骑兵,缴获了不少战马,改编成骑兵营。在这期间,她率队阻击日寇20多次,沉重打击了日军,贺龙称赞她是“我们的女英雄”。
1938年9月,骑兵营从绥南返回晋绥边境不久,根据中共晋西北区党委的指示,在平鲁成立了“晋绥边牺盟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雁北、绥南新区的工作。李林被调为该会的委员之一,但她仍不脱离战斗生活。
1940年4月26日,晋绥边区第九次反“围剿”斗争中,晋绥边区特委、第11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等500多人被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李林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小郭家村荫凉山顶。在腿部和胸部多处负伤的情况下,李林仍英勇抗敌,毙伤日伪军6人。身陷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壮烈殉国。
不幸牺牲时,李林才25岁。
这样的有志青年还有许多,仅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集美商业、农林、水产航海3所职校就有170名学生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走上抗日前线。
广大师生在抗日烽火中,秉承“许国心丹,复仇血热”的爱国信念,因地制宜组织了各种抗日团体,为抗战的神圣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落后的内地山区撒播了文化的种子。
随着改革开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立下赫赫战功的归侨将军林有声,终于和阔别数十年而远在马来西亚的家人相见了。他弟妹们的孩子——几个风华正茂、有着高等学历的华侨后代,也回祖籍国来探望他,总要问:你有自己的洋房吗?有汽车吗?拿高薪吗?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在国内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不后悔吗?”
林有声想,这也难怪,他们没有经历过旧中国灾难的岁月,也未品尝过华侨流落国外当三等公民的屈辱,他们并不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享受与金钱。于是严肃地回答他们:“我参加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侵略的战争,打败了蒋家王朝,解放了全中国,扑灭了美帝国主义在朝鲜燃起的侵略战火,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和东方的和平,我的生活很有意义,终生无悔!”
1988年,集美中学80年校庆,集美中学香港校友会会长施学慨夫妇捐修建李林塑像。1990年,李林园和李林塑像在集美落成。2009年,李林被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不忘来时路,走好今后路,回眸那些历史瞬间,向英烈人物致敬,铭记曲折历程和光辉历程吧!
李林在集美女中的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