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2-01-07作者:陈圆圆来源:选载自《南方人物周刊》点击量:5657鹭风报1545期06版 专题
“你有没有想过,练习一个需要打多年基础、又相对小众的运动,可能不那么明智?”
“没有。我从一开始就已经喜欢上它了,这种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美,让我与它无法分开。”张昊说。
银白色的冰面上,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张昊穿着黑色冰鞋,娴熟地旋转、滑行。
几个标准动作之后,他慢慢站定,背对着灯光,缓缓向上抬起双手,闭上眼睛,似乎在享受这一刻,又似在拥抱这片冰场。
不久前,他正式宣布退役。在1988年,4岁的他就已经穿着不合脚的冰鞋尝试在冰上起舞。那时,冬季运动在我国属于小众项目,主要是黑龙江、吉林和北京等地的运动员在训练,在公众中认知度较低。
但张昊的坚持等来了改变。三十年之间,在冬季项目的国际大赛领奖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运动员的身影,其中就包括张昊。我国冰雪运动项目的开展范围也逐渐从北纬50度扩展到北纬20度,“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点燃了全国人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三十年时间,一代代中国冰雪运动员在拼搏中成长起来。冰雪,是他们的主场。三十年之后,中国冰雪运动快速发展。这里,也即将成为冰雪的主场。
初上主场:崭露头角
对于早期的冰雪运动员来说,训练条件异常艰苦。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没有建立人工冰场,运动员们都是依靠天然冰场训练。我国早期短道速滑知名运动员叶乔波,就是和队员们跟着教练到处寻找训练场地。哪里冷他们就背着行李去哪里。
这种“追冰经历”成为那一代冰上运动员的特殊记忆。他们几乎每天都是忍受着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在天然的冰面上训练。有时为了增加训练时间,他们甚至会在还未结成厚厚冰层,或即将开始融化的冰面上训练。
在80年代末开始滑冰的张昊没有类似的“追冰”经历,却也曾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室外滑冰场上练习滑冰。当时,国内室内冰场少,在哈尔滨和长春这种省会城市,也仅有2家。在室内冰场练习需要排队。因为“成绩不好”,张昊所在的滑冰队常常只能在晚上十一点之后或凌晨四点之后上冰训练2个小时。
比张昊小4岁的仵一鸣,后来成了张昊在花样滑冰国家队的师弟。因为从小体弱多病,他从1992年开始学习滑冰。他记得,在长春业余体校练习滑冰时,室外冰场是人工造的。“在运动队的操场上,用东北烧完了的炉灰渣子围了一个30×60米的场地,然后立即浇上水,冻成了一个冰场。”这种冰场冰面不平,仵一鸣常常摔倒。好在为了保暖,他们在滑冰时,浑身上下都得裹得严严实实,唯独无法遮严实的脸,总被摔得鼻青脸肿。一直到1997年,他才得以进入室内冰场练习。
除了冰场外,冰鞋也是他们儿时训练记忆最深刻的内容之一。
4岁时,张昊被父亲带到哈尔滨市道里区体校的花样滑冰队报到。在当时,冰鞋并不容易买到。刚进入体校的孩子,只能用前几届学生穿过的冰鞋。张昊去得晚,剩下的鞋子中,勉强挑选出两只不同尺码的左脚鞋。他用这双“一撇鞋”学了几个月滑冰,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父亲担心儿子穿着不合适的冰鞋会受伤,才终于想办法给他买了一双属于自己的冰鞋。
少年的张昊很快在滑冰上展现出天赋。5年后,他顺利从区体校选拔到市体校,继而进入体工一队(现名哈尔滨市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国家队花样滑冰教练姚滨到地方选拔人才,看到张昊不仅个子高,身体也壮,将他选为“花样滑冰双人滑”的“底座”进行特殊培养。
当时,姚滨常在北京带着申雪、赵宏博等人训练,张昊留在哈尔滨。地方队里的教练多是单人滑,张昊只能通过姚滨寄过来申雪、赵宏博训练的录像带,跟着视频里的动作一遍遍学习。后来,他在舞蹈班遇到张丹。为了打好双人滑基础,两人一起搭伴练习,在陆地上模拟视频里托举等动作。
而位于长春的仵一鸣年少时练习花样滑冰,同样面临着地方队教练缺乏的问题。据他回忆,他的教练要带十几名,甚至二十几名学生,每堂课下来,每个人平均获得的指导时间很少。“更多时候还是要自己努力训练才能提升。”仵一鸣说。
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成立,我国冰雪运动开始走上正轨。伴随着国门的打开,这一时期运动员有了更多参与国际性比赛的机会。1991年2月,叶乔波在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中获得了世界锦标赛500米冠军;1996年,杨扬在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上,以2分28秒93的成绩获得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冠军。
1998年,张昊与搭档张丹到北京参加全国锦标赛,后又被允许参加世界青少年大奖赛。在大奖赛中,头一次参加世界级比赛的两人发挥出色,竟一举夺得冠军,并进入国家队。
短短20年时间,中国冰雪运动仿佛一名启蒙较晚的“上进生”,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坚定主场:实力争金
从进入国家队到2010年,这十多年时间,是属于张昊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冰雪运动快速发展的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张昊的每一次训练每一场比赛,都有了目标:拿到金牌。
冰场,成为他人生的主场。
2006年,站上都灵赛场之前,张昊和搭档已经拿到了世界锦标赛、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多场大赛的冠亚军,也是当时为数不多能同时完成抛四周跳、捻转四周等高难度动作的双人滑运动员。
怀抱冲金的目的,他们最后一个出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超过处于第一名的俄罗斯选手,他们在上场的第一个动作就使出了撒手锏——抛四周跳。但这个动作发生了失误,搭档未转满四周便重重地跌落在冰面上,倒滑着撞向了护墙。
在滑过去扶起搭档的几秒钟里,张昊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丹丹如果受伤了,她这四年就白练了!”“我们还能继续吗?”“如果就这样放弃了,太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帮助我们的那些人了。”
当所有人以为他们会就此离场的时候,张丹擦干眼泪,和张昊再次上场。两人没有任何失误,完成了这场比赛,成绩排名第二,创造了当时中国花样滑冰的最好成绩。
他们的表现让大家看到了运动员挑战、突破与不放弃的进取精神。但张昊还是留下了遗憾。“我们是有冲金的实力的,这种失误之前也没有过。”
这也是仵一鸣运动员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他记得在电视机前看到师哥师姐失误的一刻,他的眼睛立刻湿润了,“太可惜了”。自2003年进入国家队后,他和他们一起训练,知道他们为了练好这些高难度动作吃了多少苦。
同为花样滑冰运动员,他也深刻理解运动员为了每一次突破的付出。2001年,他曾因为一种三周跳练不好而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走这条路。“但跟爷爷聊的时候,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我现在已经是专业花样滑冰运动员了,不再是以前为了强身健体才学着玩儿的,坚持下去,瓶颈总会突破。”
爷爷的劝解,让仵一鸣继续咬牙练习,一年半之后,他终于突破了这个动作。虽然花的时间比别人长,但他依然感谢这段坚持的经历,让他有机会进入到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后,仵一鸣亲眼见证了花样滑冰国家队和我国冬季运动实力的发展。在2002年,申雪、赵宏博获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双人滑项目的冠军;2007年,张丹、张昊在花样滑冰大奖赛加拿大站获得花样滑冰双人滑冠军;同年,韩晓鹏获得自由式滑雪世锦赛空中技巧意大利站的金牌;2009年,王濛在奥地利维也纳短道速滑世锦赛中,获得女子500米、1000米、全能三项冠军……
这种实力的提升带给仵一鸣自信。他认为,无论在哪里比赛,有实力,我们就有“主场”。
燃情主场:将热爱融进生命
2019年,虽然已经35岁,张昊仍然坚持在冰场。
他早已伤病缠身,却不舍得离开冰场,想再拼搏一回。
这一年,为了参加全运会,张昊忍着伤痛参加了两场全运会预赛。赛前三个月,他的右腿因伤病恶化做了一场手术。在病床上躺了三个月后,他仅经过18天的训练就站在了赛场上。强忍疼痛训练、比赛带来的结果是,他的左膝盖半月板撕裂、滑脱,肌腱受损,肩关节、肘关节上的老伤全部复发,晚上疼得根本无法睡觉。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拼,他也问过自己,这样做值得吗?“花样滑冰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因为热爱,我就敢去奋斗,敢去坚持。”他这样回答别人,也这样回答自己。
相比张昊,仵一鸣的离场更早一些。
2012年,他25岁,因伤病不得不退役。
从2011年开始,每次上场比赛前,他都要在肩关节部位打封闭针才能完成比赛,导致“肩膀韧带变紧”。后期训练时,他几次因为无法控制肩部力量难以完成托举动作而将搭档摔下来。同时,为了治疗,他延误了不少训练,更让他觉得对不住自己的搭档。
思考了半个赛季后,他最终还是决定退役。
带着遗憾,仵一鸣从赛场上转身,成为一名基层的花样滑冰教练。对这种角色的转换,他也曾有过怀疑,但看到一个个孩子在他的指导下学会并爱上花样滑冰,他重新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其实做运动员和做教练都是在为我国的冰雪运动事业作出贡献。”
他还发现,近几年,随着我国冰雪运动员在赛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很多冰雪运动员,例如武大靖、蔡雪桐等已经成为孩子或学生们的偶像,成为他们学习冰雪运动的动力。
不久前,张昊正式宣布因为伤病退役,并成为北京体育大学的老师。
随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目标的提出,中国冰雪运动全面开花,迎来热潮。据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初,中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已有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41%。
对于冰雪运动的“火热”,中国滑冰协会主席李琰这样评价,随着雪场和冰场的建设越来越多,更多人有机会去感受、去观看、去体验冰雪运动,不仅能让冰雪运动逐渐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我们运动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北京冬奥会即将召开,冰雪运动的热度将迎来一个新高峰。让我们一起为运动健儿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