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1-12-31作者:齐不语来源:《边码故事》《南方人物周刊》点击量:5023鹭风报1544期04版 专题
“在今年7月1号的时候,我们通过太空采矿机器人拍摄了这样的照片。”
2021年12月7日,广州,首届湾区科创峰会现场,苏萌向观众展示着一副来自太空的奇妙“画作”:一张图中的太阳正从地平线上跃起,阳光划破宇宙的漆黑,留下一道长长的痕迹;另两张分别是聚焦西藏、新疆地区山川湖泊的圆形画面。三幅图像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巨大的“100”数字。
这幅无价之作的创作者,是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苏萌,和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喻天弘。不少人认为,他们开发太空资源的设想过于“浪漫”“遥不可及”,这幅“100”拼图,某种程度上也可视为是对此类看法的温柔回应。
放眼全球创业创新的版图,越来越多带着天马行空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正在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他们当中有的人已成长为受人关注的行业翘楚,有的人在艰苦创业后实现重大突破,还有的人在追逐个人梦想的同时,开始帮扶更多的后来者。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年来,香港、澳门和内地9个大湾区城市加速融合。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创业热土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粤港澳青年,拥抱大湾区的发展,把握宝贵的时代机遇,融入祖国发展的大局,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就在当下。
创业乐土
2015年刚来深圳时,陈振杰的创业构想还大多停留在“纸面”上。
他希望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不同的算法赋予摄像头不同的感知能力,用摄像头代替人眼,并赋予它人类大脑的智慧。这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全新视角的技术,陈振杰将公司取名为极视角。
和许许多多的青年创业团队一样,极视角目标所指的计算机视觉领域,既前景远大,又仿佛遥不可及。刚刚成立三个月的极视角有了第一批订单,然而却在算法交付效果上始终不太理想。
“这个技术是不是现在还太早?”这是极视角第一次将Demo产品在实际生产中投入应用,重压之下的陈振杰难免心生疑虑。为了攻克难题,6人团队连续一个多月在办公室奋战至半夜。这群渺小的身影,点缀过凌晨两三点的深圳。
如今的极视角,已成长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他们开创了全球首家视觉算法商城,上架1000余种算法,覆盖100多个行业领域的应用场景,汇聚超过20万位开发者。
陈振杰说,除了风投产业链的支撑、人才,更重要的是创业途中的氛围和精神。“在深圳,我们看到非常多有相同志向的青年,让创业道路不再孤独,能够互相砥砺前行。”
当陈振杰的梦想渐渐照进现实时,邓文俊和他的创龙科技正在为AR(现实增强)技术尝试更多的应用场景。2018年3月,香港屋邨长大的80后青年邓文俊选择裸辞创业,手握10万元启动资金,兜兜转转,最终选择在东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落脚生根。
邓文俊的创业可谓占尽天时。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重要的战略定位。广东进一步加快众创空间建设,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机遇和条件。
出乎所有人意料,邓文俊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如此顺畅。2019年4月,他在东莞正式创办公司;仅4个月后,又在珠海成立了一家。他本来还计划到其他城市再开一个分公司,只是受限于疫情原因暂缓。
2019年在深圳成立的起源太空科技有着更宏伟的雄心——去太空挖矿。这是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太空资源开采企业。
起源太空科技计划通过“找矿-探矿-落矿-采矿-返回”五个阶段,最终开发利用小行星上丰富的太空矿产资源以及水资源,为人类未来在太空的活动提供物质支持,减轻地球资源开采压力。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他们先后完成了来自经纬中国的天使轮、线性资本的天使+轮,共计5000万人民币融资。
在成立不到3年的时间里,起源太空实现了多个里程碑,向太空成功发射了三个航天器和两个望远镜载荷,其中包括“NEO-01太空采矿机器人”以及“仰望一号”太空天文望远镜。未来什么时候能真正的变身太空矿工?苏萌志在必得地说,5年之内一定可以看到技术进展,25年之内一定会有规模性开采。
类似的创业故事在大湾区的各大创业产业园区内俯身可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港澳青年获得了更多拥抱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与内地青年一道分享大湾区建设的时代红利。
北上逐梦
来内地创业前,邓文俊也有过顾虑。
他曾在香港创办一家AR技术公司,通过与大牌公司的短期合作项目,半年内迅速实现盈利。但他认为这样的模式难以持续。
他萌生了“到大湾区其他城市看看”的想法。在周遭亲朋不解的目光里,邓文俊收拾行李,暂时放下香港的业务,花费两个月时间探访广州、珠海、深圳、佛山、惠州、东莞、中山和肇庆八个城市。
然而,当他说要把创业重心转移到东莞的时候,遭到身边几乎所有朋友的反对。“他们觉得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创业,有极高风险,市场回报完全不能确定”。大家认为他不出两三个月,肯定会打道回府。
这些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彼时的邓文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香港仔,既不熟悉内地营商环境和法律法规,也没有人脉网络。区区10万元启动资金,怎么看都像是要丢进松山湖里打水漂。
一次偶然的创业路演活动,彻底打消了邓文俊的顾虑。“当时有300多人参加,活动结束后有200人添加了我的微信。”邓文俊的AR项目在路演中大受欢迎,他成功对接了一家凤岗的制造业公司,赚到了在莞创业的第一笔收入10万元。
“拿着10万元来莞创业,不到几天就赚到了10万元!”邓文俊很快就体会到了大湾区的遍地商机,和极具竞争力的创业成本。他算了笔账:相比香港,在东莞程序员的人力成本近乎折半;同样120平米的办公室,在香港要交3万元租金,在东莞还不到1万元。成本大幅下降,利润空间就浮现出来。
和邓文俊一样,陈振杰把创业项目从澳门转至深圳,也是看中了内地的机遇和创业环境。
“我们对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然而起初在澳门并没有足够的人才供应。我们的产业为什么要在深圳、珠海落地,核心就是当地有足够的人才供应。”陈振杰分析道,虽然香港和澳门有很多基础的技术型人才,但相比内地,仍缺少专业的工程师。
另外,港澳虽然是资金密集型城市,但更偏向于在后期和金融市场投资,少有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难以满足极视角前期发展的资金需求。而在深圳的6年时间里,陈振杰的项目先后得到了包括中美创投、华润创新等风投的青睐,直至不久前获得数亿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为兰馨亚洲、高通Qualcomm Ventures、经控金融投资集团、青岛国信、毅仁资本(财务顾问)。
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本就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坚实、广阔的市场,与港澳形成优势互补。加上近年来陆续推出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更是为港澳青年的科创项目插上了一飞冲天的翅膀。
据统计,2019年2月至今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陆续出台231部涉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文件,构建起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效、快速发展的完备政策体系。
在这231部政策文件中,排在前三位的关注领域是就业创业、财税支持、科技创新。有意思的是,“港澳青年”共出现2810次,成为了政策文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
如2019年5月,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从政策支撑、打造平台、营造环境、建立机制等方面着力,全方位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优化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环境。
直至当下,支持港澳青年湾区创业的政策仍在持续加码。9月23日,人社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聚焦港澳青年宜业发展和大湾区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和便利举措。其中就包括为有创业意愿的港澳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场地支持等扶持政策。
上世纪 80、90年代,港澳人士热衷于回乡投资建设。时过境迁,新一代的港澳青年纷纷选择走出舒适区,带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视野,在时代的召唤下投身大湾区的科创热潮中,找寻最适合自身成长的土壤。
黄金时代
日前,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Under30s创业领袖榜》,作为港澳创业青年的杰出代表,陈振杰入选其中。在此之前,极视角创始团队陈振杰、罗韵、陈硕、刘若水成功入选福布斯2020年30 Under 30亚洲榜单。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蓝皮书指出,随着大湾区协同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港澳青年内地创业呈现向好趋势,在创业层次上实现了质的变化。
数据显示,港澳青年开始尝试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与内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价值共创。截至今年5月,在广东省内有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粤港澳创业青年们的后浪已滚滚袭来,渐成不可阻挡之势。
对于背靠祖国的港澳青年创客而言,眼下无疑是圆梦的“黄金时代”。在陈振杰、苏萌、邓文俊、丁克、辛妮诗等人身后,越来越多的粤港澳青年正带着各自的创业梦想,在大湾区聚沙成塔,蜕茧成蝶。
这一个个在大湾区创业逐梦的故事,也在寄语更多港澳青年朋友,到大湾区内地多看一看,不仅仅是了解大湾区,也可以通过大湾区找到在全国各地发展的大好机会。
在跑遍东莞20多个镇街后,邓文俊俨然一副半个东莞人的模样,他甚至萌生了在东莞“立业成家”的想法。一路创业走来,他累积了不少经验和心得,也因此被邀请为东莞多所高校的创业导师,和香港多家IT企业的顾问。他常呼吁香港青年多到内地走走看看,“来东莞走走,眼界也会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