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上海,上海!

发布时间:2022-04-08作者:吴锐来源:选载自《华商周刊》点击量:24475鹭风报1556期07版 专题

       在中国的城市中,上海真的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许多老一辈的人,习惯用一个特殊的名字称呼上海:大上海。

       中国的城市,能以“大”来冠名,并获得全国人民认同的城市,似乎只有上海一座。如果去拆解这个“大”,可能包括很多细致的指标。

       比如,它的城市面积要足够大,它的人口数量和密度同样要大。它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有足够的正面辐射作用,在经济、产业、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在各个领域,它都必须是高地一样的存在。

       上海,恰恰正是一座这样的城市。

07-1.jpg

中国长三角经济带的龙头

       上海是一座真正的大城市。

       在上海,居住着2490万人。在辞典、百度百科、对外宣传,甚至列车到站广播的介绍中,总能听到这样的介绍:上海,中国长三角经济带的龙头,中国最大的经济、工业、金融、外贸、航运中心城市。

       这是有实际数据支撑的。

       2021年,上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2万亿元,是中国最高的城市;人均GDP17.36万元,在内地仅次于北京,是江苏省人均GDP的1.26倍,广东的1.77倍。上海早已迈入发达经济体之列。

       2021年《全球城市500强》的排行榜上,上海排名第九位,领先于香港。

       在更多的数据角度上,可以看出上海经济之强,以及对中国经济之重要: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2021年占全国总吞吐量近17%。

       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总市值2020年居全球第三位,是深交所的1.3倍。

       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中,创新药获批上市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

       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了全国约1/3的人才。上海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

       这样的上海,如何突出它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深水良港

       上海,是一座上天厚赐的城市。

       坐拥天然的深水良港,上海的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从全球范围来看,风平浪静的深水港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如今,只有吃水达到15米的港口,才能停泊庞大的第六代集装箱轮船。

       目前全球只有28个深水港,这些深水港大多发展成了贸易发达的国际城市。非洲地区虽然海岸线漫长,但由于缺少深水港,大大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有8个深水港,上海港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703.3万标箱,几乎是深圳港的两倍,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去年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10.09万亿元,刷新纪录,全球最大贸易口岸城市的地位益发稳固。

       上海同时还是第三大国际空港。2021年,浦东机场出入境货机7.8万架次,进出口货邮吞吐量373.06万吨。

       全国约三分之一的进口汽车、钻石、葡萄酒、乳品,约一半进口化妆品、医药品、医疗器械,超过60%的进口服饰,70%以上的进口手表等,都是经上海口岸来到全国消费者手中。

       2021年,长三角省市企业经上海口岸进出口8.18万亿,占口岸进出口总值的81.1%。

       可见,上海港的平稳运行,不论对于长三角,还是对于全中国,都至关重要。

       2022年3月29日,运载服装的巨型轮船停靠在洋山无人码头。这个码头人烟稀少,集装箱装卸运输几乎完全依靠智能化的自动机械进行操作。

       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上海港口的货运量依然有增无减,因为这里运转只要有少许的停歇,都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齿轮的运转。

       洋山四期无人码头,使用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管控系统,它是中国唯一拥有“中国芯”的自动化码头,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上海掌握这样的自动化技术并不奇怪,因为它的人工智能领域处在全国龙头位置。

       智能装卸、智能运输,离不开智能驾驶,智能驾驶又需要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已经追上了美国,成为国人的骄傲。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北斗在全世界范围的自动化应用,高度依赖于上海。

       在上海高泾支路,有一个不起眼的园区——“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汇聚了国内最有名的北斗导航研发企业,推动着北斗的智能化应用。

       如上海司南导航卫星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导航产品和软件,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农机、智能测绘、智能施工、无人机自动驾驶,产品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0年,上海市人工智能重点企业产值实现2246亿元,较2019年增长超过50%,增速明显。

       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异军突起,和它近年来在科技上的高投入密切相关。

       2021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1%,是全国平均值的近两倍。

       充足的经费支持,使上海成为了一个科技人才汇聚的城市。在这里,两院院士多达178人,数量仅次于北京。

       2021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期刊发表论文124篇,占全国总量的3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4件,而全国平均只有7.5件。

       凭借强大的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上海在多个制造业领域都走到了全国一线梯队。近十年来,我们国家叫得响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有上海的影子。

       2007年2月,国务院批准大型客机研制重大科技项目正式立项。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它是中国实施大型客机项目的主体企业。

       中国商飞为什么选址上海?因为上海拥有最丰富的大型客机研发、制造经验。

       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成立于1950年。C919总装制造任务,再次落在了上海飞机制造公司的肩上。

       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是由上海的江南造船集团建造。此外,江南造船还建造了中国首艘055型万吨导弹驱逐舰。

       中国首台自主设计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蛟龙号的关键研发项目,也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完成。

       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推进舱、资源舱结构、总体电路设备等,则均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完成。

       可以说,中国制造上天、下海、入地,都有上海研发的影子。

       另外,国人最关心的“芯片卡脖子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上海的一亩三分地。

       2000年,晶圆代工“教父”级人物张汝京,来上海考察。当时上海市长徐匡迪带着张汝京来到浦东,力荐他落户张江。

       徐匡迪的推荐确实有先见之明。虽然当时的张江科技园区还大多是菜地,但是仅十年后,园区就构筑起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产业的发展框架。

       就集成电路而言,这里汇聚了主营芯片设计和制造的中芯国际、上海兆芯、展讯、芯原微电子等超过200家知名的集成电路企业。2020年产业营收规模达到1027.88亿元。

       由于科技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加上便利的贸易条件,上海已经成为了最吸引外资的城市。截至2020年底,上海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71家,外资研发中心481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随之而来的是,上海成为了外国人最青睐的中国城市。

       截至2021年,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21.5万人,占到了全国的23.7%,核发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证数量约5万份,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连续8年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除了科技、制造、贸易、投资之外,上海最为公众所了解的,恐怕就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1991年2月18日,87岁的邓小平来上海浦东视察,当时他语重心长地对周围的人说:“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要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是小平同志对上海金融地位的精准概括。

       上海后来的发展,果然不负总设计师的期望。

       全球最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指数(GFCI)显示,2016年,上海国际排名是第16位,2017年达到第六位,2020年位列第四,2021第三,2022年第四。

       今年,排在上海之前的是纽约、伦敦、香港三个城市。


翻越荆棘

       这样的上海,从何而来?

       上海是一座得天独厚的幸运城市,但也是一座历经磨砺的沧桑城市,更是一座能翻越荆棘的顽强城市。

       早在晚清的1869年,上海就已经超越广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贸港口。

       到1894年,上海已经成为全国的工业中心,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超一线”城市,在纺织、船舶、造纸等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

       1911年时,外资在上海的工业资产已经比1895年增加了十倍以上,纺织、面粉、机器等民族工厂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用当时美国《时代周刊》的话来评价上海非常贴切:“这个城市不靠皇帝,也不靠官吏,而只靠商业力量发展起来。”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上海跌入低谷。大量工厂毁于日军炮火,商业萧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穷二白,上海凭借百年的工业沉淀,无私地为中国经济扮演起了“超级奶爸”的角色。

       21万工人从上海走向全国支援工程建设,他们中许多人留在了中西部地区,再也没有回到上海。

       从上海调往各地的工业产品高达190亿元,接近上海全部商品产值的八成。

       企业上缴利润大幅提高的同时,上海投入自身建设的资金却非常少。一五期间上海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仅占全国总投资的2.2%,与占全国近两成工业总产值的实力严重不符。

       尽管付出了很多,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凭借上海人的顽强劲,到1966年,上海工业总产值依然较十年前增长了31.6倍,年均增幅高达10.6%。

       到1966年,上海建成了以机电、钢铁等重工业为主,生产门类基本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当时上海的综合工业实力甚至媲美台湾、香港。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小平同志的“一着活棋”,更是让上海生机盎然地快速发展起来。

       上海老百姓有句老话:“拿工资生活,就要对得起这几张钞票。”

       凭借百年工商业积累下来的“重规矩,守契约”的上海精神,凭借百年工商业积累下来的经验、基础与能力,凭借全国人民对于上海的热爱、融入与建设,改革开放后的上海,开启了GDP的高增长时代。

       如今,疫情严峻的上海,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但回望历史,无论多少风雨,英雄的上海,总是能够重放光芒,以“大上海”的面貌,永不停止向前的脚步。

       在这一点上,上海如此,中国更是如此。


下载鹭风报1556期07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