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侨眼看集美 带你走家乡

发布时间:2022-11-25作者:文/图:厦门市天下恒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来源:点击量:28513鹭风报1588期04/05版 专题

       厦门市集美区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先生的故乡。百年来,以“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核心的嘉庚精神,在这里孕育发展,以嘉庚精神为内核、以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为特质人文基因成为城市发展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新征程路上发扬光大。

       受“一精神三文化”的感召,众多华侨华人满腹桑梓情怀,回乡投资,在传承与改革中砥砺前行,共建美丽集美。集美区成为海外侨商回乡兴业的高地、回乡创业的沃土。

       本期以侨眼看集美为题,带领读者朋友们品读嘉庚精神传承故事,感受集美侨乡新风貌。



读族谱故事


集美陈氏:传承优秀家风 践行嘉庚精神

       陈氏十一世祖陈文瑞在青年时为官,一生清廉刚正不阿,在衣锦还乡时被赐予“尊亲堂”牌匾。到了十二世祖陈戴义,忠孝节义逐渐彰显。在顺治十五年五月,陈戴义跟随郑成功北伐,英勇作战的他无畏敌人,最终在激烈艰难的战争中光荣牺牲。

        而后第二年九月,应郑家军因中敌方圈套选择撤兵退回,但陈戴义的遗骸却没能跟着回到家乡。儿子陈元伦得知后便只身前往江苏一带,决心要找回父亲的遗骸,带父亲“回家”。尽管最终事情没能如愿,但陈氏家族的忠孝精神却被永远流传下来。

       到了十九世祖,便是我们熟悉的陈嘉庚先生。“事业上该花的钱,千万元都要花,生活上该省的钱一分一文也要省。”陈嘉庚先生一生克己节俭,不抽烟、不喝酒、不进餐馆,他的一件破棉背心从抗战时期穿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双皮鞋补过三次。尽管陈嘉庚先生在生活上勤俭节约,但在面对公益事业时,他却说:“金钱如化肥,散播出去才有意义”。

       古人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陈氏家族家教在于言传身教,重视对后辈进行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从而树立影响深远、历久弥新的陈氏家风,影响着越来越多人。

04-3.jpg陈新杰参加公益活动(受访者供图)


珩山王氏:盛世修谱,让孝文化永续相传

       “吾家王氏,首重孝悌。”在珩山王氏祖训中,“孝悌”被排在首位,圣菓院内的明代石碑就记载了珩山孝文化的由来。先祖西隐公于1330年间重修珩山圣菓院,并于丁酉年在院西建造珩山王氏开基祖庙,落成于1358年春正月。

       1542年,家君西轩公立下族规:每年重阳僧备全牲馐筵祭始祖并燕欸本族子姪。至此,圣菓院重阳祭祖、敬老食公的习俗即成定制,至今已有四百八十多年。

       “在马来西亚也有一座圣菓院,是当年珩山族人播迁出去时建造的,习俗与家乡完全一样。”据珩山圣菓院管委会工作人介绍,圣菓院桥早在古时就已神联海峡两岸及东南亚地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过桥食公”的传统习俗也在不断演进。珩山华侨联谊理事会(十一届)在王聪明会长的积极推动改革后,于每年的九月初九设“千叟宴”、九月初十设“千妪宴”,公益宴请全族成为“公”和“嬷”以及达到退休年龄的全体老人。在宴席上,会进行形式丰富的文艺表演,表彰尊老敬贤的好人好事,并给高龄老人及金婚、银婚老人发慰问金贺仪,气氛热烈浓厚,将珩山人敬老爱老的孝道文化发扬光大。

04-20.jpg开闽第一


孙厝孙氏:诚毅兼修,乐安家国

       孙氏家训有云:读书为先,勤俭为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行善积德,造福桑梓。集美乐安孙氏族人中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嘉庚之母孙秀妹以“教子读书,治家勤俭 ”的家规家训全心倾注于陈嘉庚的抚养教育,最终造就了嘉庚先生一生忠公、勤俭、守信、诚毅的崇高品格。在孙厝二房角孙秀妹故居内,大厅佛龛两侧有幅描金楹联:“教子读书无致临时搁笔,治家勤俭勿使开口告人。”虽有些斑驳掉漆,但仍熠熠生辉,孙秀妹家训对于后代教育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乐继嘉庚兴义举,安学孙炳炎传嘉德。继陈嘉庚和孙炳炎之后,孙厝孙氏还出现了孙周源、孙天宝、孙生最、孙抛狮、孙君法等一批海内外族亲兴学助教、扶贫助困,为孙厝文化教育事业倾注心力、惠泽乡里。


兑山李氏:源自唐高祖 连接两岸乡情

       兑山是集美区最古老的村镇之一,村里超过四分之三的人都是李氏后裔。“兑山李”的开基祖是李仲文。李仲文即唐高祖李渊的第20个儿子李元祥的后裔。几百年来,兑山虽然历经了多次战乱、瘟疫、灾荒等的冲击,但修谱、祭祖活动一直还保留着。

       台湾芦洲李宅的所有建材、桩木等建造材料都是从福建一路运到台湾,且在建筑里刻上了从集美传来的李氏祖训:道德和清廉。

       现在,李氏祠堂成了海内外“兑山李”后裔寻亲谒祖之地。随着两岸交流日趋密切,两岸李氏间的往来也日渐热络。1989年,台湾李氏宗亲300多人来到兑山谒祖认亲,捐资重修宗祠。近年来,还有不少台湾宗亲集资捐助原乡公益事业。而厦门李氏宗亲也多次组团前往台湾探亲访友,畅叙两岸情。


板桥张氏:板固千秋,桥通四海

       集美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的故乡,而板桥则是他夫人张宝果出生长大的地方。1894年同嘉庚先生结为连理后,张宝果一直秉承着孝顺长辈、乐善好施的优秀品德,始终坚定地支持嘉庚先生倾资救国、兴办学堂。她既成就了嘉庚先生的事业,也时刻教导着子女践行嘉庚先生“诚毅”的原则,可谓将张氏家训中的孝、仁、义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杰地灵的板桥,除了张宝果,还涌现出了众多其他知名人物,如抗日名将张圣才、华侨名人张家两、国家级工程师张武辇,以及张子杰、张顺团、张群发等一大批海外知名侨领。

       他们或捐资建设小学,或出力修建祖庙,在各方各面劳心费力,时刻关注故乡的公益事业,共同发扬张氏家风家训的优良传统文化。

       除了兴旺的人丁,板桥人还遍布四海。明清时期,就有许多板桥居民迁居海外。他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相继留下足迹,建立板桥儒林张氏公会、板桥宗亲联谊会等团体,供海外板桥居民相聚。随着板桥张氏家族的不断壮大,现今张氏宗祠已成为侨胞、台胞重要祖籍地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基地。

04-1.jpg2017年6月14日 台湾张氏宗亲会应邀出席海峡论坛暨板桥省亲交流(集美区板桥智门院管委会供图)

04-2.jpg张氏宗祠(采访拍摄)



集美新一代


侨青林承瑜:走上回家路,让集美热土“活起来”

04-18.jpg

       回国后的林承瑜选择回到厦门集美,回到这个熟悉的环境。“集美在我个人心目中是最具文化底蕴的一个地方,极具嘉庚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非常有特色,是我理想的家。”林承瑜经常与外地朋友及合作伙伴介绍起集美,这是他熟悉的成长环境,也是他引以为傲的新家园。“集美城区每年一个大变化,每次都有更新的发现,更好的场景”。

       短短几年时间,集美新城旧貌换新颜,以实际行动书写了跨岛发展的“集美速度”。林承瑜感慨于集美新城的巨变,在为新城建设高速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不忘根植于心的嘉庚精神、集美文化。“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嘉庚精神是我们熟记于心的集美文化,尤其当我们身处海外,对 ‘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意识和决心更加强烈”,林承瑜说。

       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标杆,引领着林承瑜在创业的过程中孜孜不倦、坚定信念,最终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


侨商陈进贤:心传身授,续写新时代嘉庚精神新篇章 

04-19.jpg

       忆起当时回到集美的心情,强烈的归属感和熟悉度让陈进贤心生暖意和欢喜。再次踏上这片土地,便激发了他的创业斗志和回馈家乡的决心。“祖国强大了,华侨华人在海外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陈进贤在海外生活多年之后,更加认同陈嘉庚先生的这一观点。“把慈善事业做到极致,从建立自我到追求无我,陈嘉庚先生的人格魅力深深引领着我。”

       受到嘉庚精神的感召,陈进贤也在为慈善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为校友总会大楼的建设捐助资金、为集美中学的百年校庆设计纪念徽章,加入集美侨基会并每年组织举办奖学助学助贫等公益项目……善行温暖人间,善举彰显担当。一幢幢大楼,一份份爱心,不仅代表着新时代的精神传承,更凝聚着华侨华人的拳拳赤子心。


老挝侨生叶沛翎:集美是侨青心中的理想之城

04-17.jpg

       叶沛翎第一次来到集美就感觉到格外的亲切,和老挝相似的气候条件让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更为集美的建筑、美食、文化所深深吸引。平日里,叶沛翎总喜欢拍下集美的美景、美食与家人分享,“我很期盼哪天他们也能来到集美看看,在集美学村感受嘉庚精神,观看龙舟比赛体验风俗文化,漫步集美大社探寻百年老建筑……”叶沛翎说,自己已将集美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我特别希望以后能留在集美发展”,谈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叶沛翎回答得十分笃定。集美正在向青年友好型城区的方向发展迈进,作为“侨乡”的集美,正在为新一代华侨华人学子创造更多的集美机会,为新青年构建一座理想之城。叶沛翎在集美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未来开花结果。




集美新传承


蔡罗莎:爱心无国界 慈善跨四海

04-6.jpg

       蔡罗莎出生于菲律宾,上世纪七十年代移居香港,改革开放后,她率先回国创业。蔡罗莎称,厦门集美是她的创业之地,也是陈嘉庚先生的故里,嘉庚先生一生艰苦创业,一生倾资兴学。蔡罗莎说:“在集美打拼多年,我也深受嘉庚精神影响,嘉庚精神一直指引着我,不要忘根忘本。”因此,2000年后,蔡罗莎把企业移交给子女经营,全身心地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从2016年起,蔡罗莎有了一个新身份:厦门市海丝慈善会创会会长。蔡罗莎表示,成立该协会的目的,就是在传承嘉庚精神的基础上,将海丝沿线国家的爱心人士联系起来,为厦门慈善事业注入新力量。近年来,在蔡罗莎的召集和带动下,海丝慈善会在海内外开展应急赈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爱心活动超过90项,且通过集美侨促会的力量,扩大到旅菲华侨等海外华人社团的资源,形成一支爱心团队,出资帮助大学生顺利毕业。

       从创业到贡献,这就是嘉庚精神所在,也是这块土地精髓之在。蔡罗莎说:”我希望继续以我的绵薄之力,为集美继续带来魅力。” 


吕奋勇:接力传承,让爱国爱乡热情“燃”起来

04-5.jpg

        “来到集美投资是一种渊源,也是一种运气”。据吕奋勇回忆,当时决定要回国投资创业的时候,他从深圳到东莞再到泉州老家,一路考察下来最终还是决定落户在厦门集美。

       关于选址集美,吕奋勇表示离不开集美良好营商环境这个巨大的优势,作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要不断的更新,集美的政策能够针对技术创新做出补助,特别是集美有着众多的产学院和高校,包括中科院所,能够助力企业更好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非常好的科研优势。 

        “身处海外的侨二代甚至侨三代们,应该要对民族大义精神有更深的体会才是”,对于嘉庚精神的传承吕奋勇以身作则,在使命传承中感悟与成长,希望新一代的青少年和身处海外的侨胞们能够深入了解嘉庚事迹,将嘉庚精神厚植于心,代代相传。

04-4.jpg蓝保(厦门)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拍摄)


卢绍基:心怀热忱情系家乡 全心全意创新中医药健康体系

04-7.jpg

       “响应‘健康中国’建设,传承嘉庚精神,是我一生使命!”常年往返于厦门、新西兰归侨卢绍基如是说道。忆起回国经历,卢绍基说道:“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我在新西兰、澳洲、日本等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国家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就想把它们带回祖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回国后,卢绍基曾考察了福州、江西、云南等多个省市,最终于2010年将产业落地厦门集美。

       “厦门是前沿城市,和国际接轨程度高,产业落地厦门,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卢绍基说:“同时,作为新一代华侨,我深受集美华侨因素和嘉庚因素的影响,全心全力支持家乡建设的思想一直刻在我们的骨子里。”

04-8.jpg塔斯曼的园区



集美新面貌


青商侨企齐发力,共助集美焕新貌

       为落实“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重大战略,集美区在2010年正式启动集美新城的建设,打响岛外新城建设的“第一炮”。12年间,集美新城着力搭建城市框架、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成为了岛外首个常住人口突破百万的行政区域,其中青年占比超过了45%。集美的变化不仅仅是交通便利了、高楼变多了,更在于它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更好更优质的营商环境,软件园三期、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等产业载体的建成,吸引了更多华侨青年入驻,不仅提升集美产业多元化、带动集美经济的活跃,也让集美焕发了更多青春活力。

        近年来,集美区在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上也做出了巨大努力,抓住地缘优势和人文特色,着力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旨在提高集美对青年人才发展的承载力和吸引力,让青年人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与城市发展进步同向发力。集美历来注重为投资经营者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氛围,提供到资奖励、引资奖励、增资与并购补助等,同时也做好人才引进之后的住房、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消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集美有许多深爱集美的年轻侨商,对于他们来说,这里承载着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给予了他们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同样地,他们也是集美侨乡名扬海外和嘉庚精神承上启下的忠实代言人。

04-12.jpg04-11.jpg

三达膜创始人蓝伟光回国后毅然选择在集美创业



振奋精神大干一场,侨来侨往都是一家

       作为软件信息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软件园三期形成规模效应,截至2022年4月,注册企业数达6798家,金砖未来创新园落地生根,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基金管理规模超千亿元。集美正以一流的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不仅有高校科研项目吸引着人才前来,更有人才服务等政策,为侨青在追梦路上横扫“路障”。

       集美不仅有掩盖不住的侨乡英气,更是越来越多侨青们的筑梦之地。以侨青为主的交流合作和经验分享会定期举行,政府更是注重人才服务理念,经常征集侨青的需求,给予多方面创业帮助,让侨青充分地感受到回家的归属感、在家的安全感、为家的自豪感。集美正在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并开展“扬帆计划、引才进企”“青年人才之夜”等一系列青年活动,同时打造青年文化空间、青年人才驿站、校友服务站等,不仅提升侨青在集美的幸福感,更能实现侨青和其他集美青年的融合发展。

04-13.jpg杏林湾商务运营中心(图源:网络)



激发文化活力,打造全域影城

       2021年12月,集美区结合“十四五”影视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集美区进一步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政策分为三章十九条15款,鼓励影视企业实体落地、加强影视拍摄配套产业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平台及产业园区开展招商工作和加强两岸影视产业合作交流。影视产业政策的修订出台有助于加快完善集美区影视配套,促进影视产业聚集。

        截至2021年12月,集美区累计注册影视及影视相关企业800余家(含个人独资企业、工作室),其中2021年新增企业128家,新增产值22.38亿元。未来,集美将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按照“一轴两翼”进行空间布局,整合提升辖区资源,推动影视产业聚集发展,形成规模化、集群化、专业化发展的良性态势,重构建影视产业链,推动影视产业集聚发展。

集美集影视文创园(图源:集美集影视文创园微信公众号)


侨“创”科技 共推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集美紧抓“岛外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对标国家一流城市,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环境。这里不仅有优美的城市环境,更有优质的产业生态、便利的投资环境——“高素质高颜值”的集美,逐渐成为众多企业家青睐的投资热土。

       集美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转化为对标一流、奋勇争先的不竭动力,通过精准滴灌和“保姆式”惠企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以政策扶持助力企业引才留才,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新环境,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集美孕育而生。

       


下载鹭风报1588期04/05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