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19-11-01点击量:9004鹭风报1437期04-05版 专题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中国人出国历史悠久,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同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华侨华人将西洋、南洋文化带回家乡,使侨乡开风气之先,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逐渐形成鲜明的地域人文特点,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
侨乡厦门的文化特色之一在于侨乡建筑。新中国成立前,华侨在海外艰苦拼搏,赚钱汇回厦门,买地建房以供自己“落叶归根”时使用,或供亲属居住,形成了早期的华侨历史建筑,分布于厦门市各地。厦门最早的华侨新村“美头山华侨新村”就建设于这个时期。
1958年至1967年,“筹建会”在公园西路建造别墅9栋,它们与华新路华侨新村连成一片,形成了华新路-公园西路华侨新村建筑群;在白鹤路建造别墅7栋,布局错落有致,风格各异,有闽南风格的红砖楼,有外形像倒扣着的船的船型屋,也有屋顶尖耸的荷兰风格洋楼。
这些华侨历史文化建筑,均坐落于今天的思明区开元街道。
“美头山华侨新村”: 厦门最早的华侨新村
1938年时,美头山一带规划有“美头山新区”,但没有建成落实。抗战胜利后,安溪籍的印尼华侨陈丙丁等投资在美头山开拓一块坡地,兴建华侨新村。可是只建了3幢楼房,就因物价暴涨而中止。不过这三栋楼并未随着美仁宫一带的开发而被完全拆除,让我们在今天仍旧可以看到它旧时的模样。
沿着美仁隧道左侧的坡上行便可找到这三栋华侨新村别墅。三栋楼一字排开,建筑风格中西兼容,2号楼为中式清水红砖墙,1、3号楼则为西式砂灰粉墙。如今1号楼因年久失修,已经被房主拆除重建,仍保留别墅样式。三栋楼皆高2层,带花园式独立庭院。不像其他民国时期的别墅那样有精致的铁艺与张扬的雕花,取而代之的是朴质无华的砖瓦围墙,反而与1958年后建设的华侨新村在体积上、风格上更为相似。因此可以说,美头山华侨新村虽然规模小,却为10年以后,新政府建设华侨新村,提供了参照。
美头山华侨新村1号▼
已经被房主拆除重建,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美头山华侨新村2号▼
中式清水红砖墙面,兼具南洋建筑风格。
美头山华侨新村3号▼
西式砂灰粉墙面,建筑年久失修,院内杂草丛生,似已无人居住。
公园西路建筑群:民国风格与南洋风格
开元街道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中部,是厦门人文底蕴深厚、经济产业兴旺发展的中心街区之一,辖区内的华新路-公园西路华侨新村建筑群吸引着游客与摄影爱好者的目光,可谓厦门的一张建筑名片。这些侨房别墅一方面保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另一方面吸收外国建筑特征,形成了开放、活泼、融汇中西文化元素的风格。
“筹建会”建设的华侨新村建筑群主要以南洋风格为主。此外,公园西路一带也保留了一些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与南洋风格的红砖楼交相辉映。
公园西路23-29号▼
公园西路23-29号为民国时期的沿街建筑。楼高3层,一层为店铺、二至三层为住宅。二楼中央拱券式的门窗通往外廊,十分大气。
公园西路43号▼
公园西路43号是华侨新村别墅建筑。数年前曾作为时光驿站家庭旅馆,目前正在围挡修缮。
公园西路47号▼
公园西路47号是华侨新村别墅建筑,造型上与华侨新村大多的红砖别墅类似。曾经做过咖啡厅,现为餐馆“传”。
公园西路49号▼
公园西路49号是华侨新村别墅建筑,现为住宅。
公园西路53-55号▼
公园西路53-55号为民国时期的建筑。楼高3层,因为其正面外墙也是用红砖砌成,与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华侨新村南洋风格融为了一体。
公园西路57号▼
57号别墅为华侨新村建筑,是印尼爱国侨领洪载德的旧居。洪载德曾为参加亚非会议的周总理当近身护卫。
建筑坐北朝南,共三层,面积600平米,建于60厘米高的台基上。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南面中部及东北面各处突出呈半圆形。建筑基础和 墙裙为花岗岩条石砌成,墙身为红色清水砖,开窗处以横砌条石做装饰。屋顶为四坡顶,上铺灰色机平瓦。内部结构以内廊为中心,室内地面 铺设彩色花砖,样式达六七种。别墅设有宽敞的庭院,种植了洪载德从印尼带回的多种热带果树,如番石榴及木瓜等。
老宅内外保存完好,曾作为《烈日灼心》、《一起来看流星雨》等影视作品的拍摄主场地。张国立主演的《原乡》也在这里拍摄过。
公园西路77号▼
公园西路47号是华侨新村别墅建筑,目前是“阿矮大排档”。
斗西路1号▼
斗西路1号是华侨新村别墅建筑,目前是“棉花堂儿童摄影”。
斗西路3号▼
斗西路3号是华侨新村别墅建筑,目前为私人住宅。
斗西路6号▼
斗西路6号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楼高3层,外墙也是用红砖砌成,目前为“月季学园”。
玄妙巷56号▼
玄妙巷56号是华侨新村别墅建筑,目前为“和行生命能量平衡馆”。
玄妙巷58号▼
玄妙巷58号是华侨新村别墅建筑,目前为私人住宅。
北门外街134号▼
北门外街134号为民国时期的2层西洋式建筑。别墅的层高很高,细长的罗马柱与探出式的露台增添了别墅的气势。大门上精致的铁艺,以及门楼上的老鹰雕花装饰更是凸显了老宅的气派。
白鹤岭下白鹭飞:白鹤路 “华侨新村”
白鹤岭旧时有白鹤岩寺。白鹤岭的西侧有个小型华侨新村,是“筹建会”于1958年至1961年建成,规模不大,仅有7栋别墅,但是每栋别墅风格各异,有闽南风格的红砖洋楼,有外形像倒扣着的船的“船型屋”,也有屋顶尖耸的荷兰风格洋楼。由于建于山麓地带,别墅一栋栋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味。
白鹤路 8-1号▼
闽南风格红砖洋楼,目前为私人住宅。
白鹤路 10号▼
建于山麓地带,闽南风格红砖洋楼。
白鹤路 10-1号▼
闽南风格红砖洋楼。目前是“朴心园”幼儿园。
白鹤路 10-2号▼
北欧风格建筑,目前是“厦门市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协会”办公地址。
白鹤路 10-3号▼
屋顶尖耸的荷兰风格洋楼,目前为私人住宅。
白鹤路 10-4号▼
外观像倒扣着的船的“船型屋”,目前为私人住宅。
白鹤路 10-6号▼
外墙颜色漆成天蓝色,目前为私人住宅。
主要参考资料:
1、《加强侨乡文化保护的意义及建议——以华新路侨房为例》
开元街道侨联华侨新村历史文化研究小组林翠茹
2、思明区开元街道提供资料
3、“厦门手绘地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