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闻详情 < 返回
中韩显示面板产业大战

发布时间:2020-10-16作者:陈石磊来源:选载自《华商周刊》点击量:7249鹭风报1484期07版 专题

       曾经“缺芯少屏”的中国,在芯片自主突围的同时,也在打响另一场科技产业升级战。

       最近,三星在全球新品发布会上,升级推出了去年曾惊艳全球的Galaxy Z Fold第二代折叠屏手机。作为三星第三款折叠屏设备,Galaxy Z Fold 2延续了内折叠的设计方案,这是它与外折叠的华为Mate X系列最大的差异。

       在消费者看来,这只是折叠屏在外观探索上的不同设计方式。但其背后,却是中国柔性屏厂家京东方和国际巨头三星,在柔性屏(OLED)技术上的一场战争。


未来之战

        要理解京东方和三星围绕OLED在争什么,我们需要简单回顾下,中国的屏幕产业是如何崛起的。

       中国的屏幕市场,起始于CRT显像管技术。上世纪90年代,围绕这一技术诞生了长虹、TCL和海信等许多白电公司。CRT显像器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大脑袋”,不仅厚重,图像显示的色彩准确度也并不喜人。

       2000年的中国,因为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电视的需求暴涨。在市场带动下,中国的电视企业快速崛起,在彩色电视机的产量上跃居全球第一。

       但好景不长,当中国公司们仍在热衷于CRT显像管技术时,欧美日韩的显示面板厂家却在悄悄押注LCD屏幕市场,并在2004年打响了“超薄液晶电视”的第一枪。

       今天我们都知道,除了部分旗舰手机外,电视、电脑及电梯广告,都以LCD技术的显示器为主。但2004年,在国际大厂推出LCD显示器后,国内众多押注了CRT显像管技术的电视公司,因为这一“突破性创新”遭到市场的当头棒喝。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12月,全国CRT彩管库存量同比上升367%。这让康佳、长虹等企业的CRT显管生产线随即荒废,甚至陷入不得不贱卖资产的绝境。依托CRT显示技术崛起的一批中国企业,因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2003年,一家名为京东方的公司,利用亚洲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成功收购了现代集团的液晶显示器业务,以一个无名小卒的身份,挺进了中国显示面板产业的汪洋大海。

       在京东方之后,2006年天马微电子在上海建成了液晶面板生产线;2010年,TCL又和深圳联合成立了“华星光电”,用这个新身份正式进军液晶显示器市场。

       这些跑步入场的中国企业,随着2010年三星开启OLED技术的新赛道,也成了今天冲上第一线与三星展开竞争的中国企业。

      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即有机发光显示器。与LCD相比,OLED的发光单元可以独立为单个像素点,所以OLED屏幕可以更薄、可视角度更大、更省电,且色彩对比度更高。

       OLED技术诞生后,三星为与其他厂家的产品相区别,给自家屏幕加上一个AM(即有源矩阵)的前缀。实际上,三星的AMOLED,和京东方、维信诺等国产厂家的产品没有本质区别。但基于其起步更早、产能更大,三星一直握有小型OLED屏幕市场的最高话语权。比如IHS Markit 2019年Q3的数据显示,尽管三星在小型OLED的市场份额从94%下滑到88.5%,但依然远超后方的追随者之和。

       为追赶三星,国家对京东方、维信诺、天马和柔宇等中国厂商进行了大力扶持。以京东方为例,仅从2006-2018年,它就以定向增发的方式融资705亿,其中政府补助61亿。如果算上其他融资渠道,京东方的融资金额超过千亿。

       之所以支持京东方的烧钱式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让中国的显示面板产业,能与三星在柔性OLED的新战场上决一死战。

07-1.jpg柔性屏


领跑的三星

       对于过去一直扮演“追赶者”角色的中国显示面板厂家来说,曾经在CRT技术上的押注失败告诉我们,没有新技术,也就注定和高利润、市场话语权无缘。

       按照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国产屏企业们大部分集中都在LCD的技术上,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没有差异化,面对早已饱和的LCD市场,大部分企业都是在亏钱卖产品。如果不能在屏幕的核心技术和人才上形成自己的造血能力,未来的屏幕技术之争,也只会走CRT显像管的老路。”

       如今,面对已经开启的柔性屏之战,通过华为和三星折叠屏手机的设计方案,我们依然能看到与三星的差距。

       很多人认为,华为Mate X是第一款国产折叠屏的手机。实际上,中国第一款柔性屏手机来自柔宇科技。2018年10月31日,柔宇科技发布国内第一款量产折叠屏手机——柔派。

       柔宇、华为之后,2019年,努比亚的可穿戴柔性屏腕表阿尔法、TCL的折叠屏概念手机也先后亮相。但这些折叠屏,有一个共同点:全部对外翻折。

       其中,基于京东方柔性屏的华为Mate X可折叠的角度最大,但距离三星的内折屏仍有差距。据一位从业者介绍:只有三星可以做出内折屏手机,是因为三星在OLED屏幕上有一项独家技术,在这一技术加持下,其柔性屏可直接在薄膜封装(TFE)上制作触摸传感器,从而极大简化了AMOLED显示器的堆叠结构,减小了屏幕厚度。

       而京东方、维信诺等厂家,因为无法获得三星该项技术授权,所以在生产柔性屏时需要单独叠加一层金属网格或银纳米线用于感知用户的触控操作。这一步骤看似只是增加了一层触控网,但却要增加很多工序。

       对于柔性屏这种高精密制造来说,任何工序的增加都会导致良品率的下降,最终呈现在产品端,就是相对于三星,国产柔性屏“既厚又贵”。

       柔性屏厚度增加后,为保持屏幕可折叠的特性,像素点都会被烙印在一种高级塑料材质上,我们按普通塑料理解,塑料的厚度越厚,可以被弯折的极限角度也就越小。三星能做出唯一支持内折的产品,正是基于其柔性屏更薄的特性。

       这一技术缺失,正让中国下游企业遭受制约。今年2月12日,三星发布第二款上下可折叠的柔性屏手机Galaxy Z Flip后,即便是和京东方深度合作的华为,也没有再次跟进。

       在制造业,出货量越高,往往意味着生产成本越低,越容易在大规模制造中提升自身的工艺水平。

       目前,京东方已在显示市场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也是在新一代显示技术领域成绩最好的中国企业。即便是AMOLED智能手机面板,根据群智咨询发布的2019年全球出货量排名,依然是三星第一,京东方第二。

       在柔性屏技术上,京东方也是投入最多的国产企业。仅2018年,就在重庆、福州投资900亿建设柔性屏生产线,产能在全球仅次于三星。因此,市场高度期待京东方能突破柔性屏的“三星枷锁”,毕竟,它被认为是当下中国企业中最有希望实现突围的。


超车机会

        即便如此,从华为Mate X(16999元)和三星Fold(13999元)的定价来看,京东方在屏幕成本的控制上,依然弱于三星。余承东曾表示,虽然华为Mate X的定价高达16999元,但依然亏损高达6000-7000万美元。

       有业内人士猜测,造成华为Mate X亏本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柔性OLED屏幕的高成本。因技术差异导致的成本差异,成为制约国产和三星柔性屏竞争的最大鸿沟和障碍。但从全球产业竞合来看,华为必须支持京东方,以联合突围,毕竟像华为这样敢于亏本,且有能力支持国产柔性屏与三星叫板的厂家,已经不多了。

       三星如此强大,中国显示面板厂家还能有机会吗?一位从业者给出的答案是:虽然很难,但依然有超越的可能性。只是机会不在单个企业的竞争,而在产业链协同的技术探索与应用层面。

       当前的OLED产业链主要由三个国家把控:韩国、中国集中在屏幕制造环节,更上游的屏幕生产机器“蒸镀机”和用于生产屏幕的许多关键原材料,则由日本掌控。

       过去几十年,因为美国的撮合,韩日关系还不错,三星因此在蒸镀机上,和日本Canon Tokki签过三年的独家供货协议。这种独家,让其在OLED赛道开启时,获得了无与伦比的起步优势。除了Canon Tokki,三星过去也曾“独占”着能影响OLED分辨率的大日本印刷,这让其OLED一直都比其他厂家同分辨率的OLED屏幕显示效果更好。众多的独家专利,也让三星在OLED屏上积累起巨大的硬件优势。

       但2019年7月4日,特殊的地缘政治让日本宣布:对韩国出口关键技术的材料施加限制,日韩这对矛盾重重的老朋友,也走向了贸易战争的新台面。据外媒报道,面对三星在全球屏幕和半导体市场的绝对强势,日本早有不满。这种对抗,对于想要取代韩国优势地位的中国厂家来说,或许是一个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事实上,面对LCD市场的严重过剩,国内显示面板厂家早在2015年就开始发力OLED。以京东方为例,这家中国的显示面板企业,2019年研发投入高达87亿,在国内通信电子行业中排名第三;其研发人员近2万人,同样位列第三。

       伴随研发和人才上的投入,产业布局也在一并加速。2020年,中国成为仅次于韩国的世界第二大OLED供应商,总产能占比将达28%。这让中国的柔性屏厂家,拥有了与三星一战的实力。

       柔性屏的核心技术,更多是在承载像素点的柔性材料上。比如,屏幕材质的韧性与强度,需要经受住几十万次的反复弯折、拉伸,同时还要保证透光性、耐高温、耐老化、抗冲击、防水、平整度等等。

       目前,无论是三星还是京东方,都无法完美解决上述问题,只是折中到可用的程度。所以,所有人都在集中研发能完美实现上述特性的新材料,而国产厂商在这方面的积淀并不比三星弱。比如,柔宇开发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已经实现了超薄柔性屏的制造。加之三星受困于日韩贸易战,这为国产力量的局部超越,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对于今天依然徘徊在亏损边缘的中国显示面板产业来说,没有持续的高利润以维持正向的技术投入,并形成真正比肩三星的人才集群,一旦未来再次有新的突破性技术出现,中国的企业,随时还会重复走上CRT产业“全军覆没”的老路。

       如果不想让过去几十年的沉淀付诸东流,突出重围、迈向胜利,已成为中国显示面板企业唯一的出路。这条路,只能向前,无处可退。


下载鹭风报1484期07版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