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0-12-04作者:劳拉申来源:选载自《环形星球》点击量:12461鹭风报1491期05版 专题
19世纪油画中,穿着缅甸和印度服饰的人物
2020年11月15日,缅甸迎来2010年政治转型后第三次大选,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获压倒性胜利。
昂山素季作为缅甸国父昂山将军长女,在缅甸拥有极高威望,与巴基斯坦的贝·布托、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的“国父之女”人设如出一辙。缅甸与印巴曾共同作为英国殖民地,这也塑造了今日的缅甸。
缅甸岁月
第一次去缅甸是1999年,我还是个孩子,来到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勐海,经打洛边境进入缅甸孟拉。
那是1999年4月,正值热带季风气候的旱季,太阳高照、燥热无比。太阳下的中缅边境色泽鲜艳、无比灿烂,童年的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色彩还可以搭配得这般多彩,哪怕是一个国家神圣的国门。国门上蝌蚪般的缅甸文字也让我觉得有趣,就像儿童画。
一进入缅甸我就收到一本缅甸当局发的小册子,首页印着一个在我看来长得十分难看、一脸横肉的黝黑男人,他戴军帽、穿军装,胸前挂着堆琳琅满目的勋章,酷热气候下,隔着画面我都觉得他又热又沉。照片下介绍:丹瑞大将、最高领袖。这是入境缅甸后,每个人必须知道的名字。
缅甸国门口有一座戒毒主题博物馆,介绍缅甸政府在金三角地区打击毒品犯罪、抓获贩毒集团的累累战功。孟拉在缅甸东北部,属掸邦,位于中、缅、泰、老挝交界处,也就是闻名全球的金三角。
比起缉毒,还是博物馆开头介绍的罂粟花更吸引我。红色花朵姿态动人,在英国是纪念一战阵亡将士的象征,在亚洲却成了罪恶之源。
“那边就是罂粟花田,”导游指着博物馆不远处的山坡,“那里种满了罂粟花,是农民的主要农作物。”尽管这家缉毒博物馆一再强调罂粟花的罪恶,可博物馆外却种满罂粟花,还是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实在显得讽刺。
“这花这么坏,为啥还要种?”我问。
没人回答我的问题。我发现,大人们说的和做的,并不一样。
19世纪的缅甸家庭
矛盾国度
缅甸是个表面与实质不太一致、充满矛盾的国家。研究缅甸的过程中,我的固有认知不断被挑战,自以为是的东西也被不断颠覆着。
缅甸现在的国名和某些地名是人为编造的,也就是近20多年的事。1989年缅甸决定通过更改名字来去英国殖民地化,缅甸Burma改为Myanmar,仰光Rangoon改为Yangon。与印度孟买由Bombay改成Mumbai、加尔各答由Calcutta改成Kolkata、金奈由马德拉斯改成Chennai如出一辙。
虽曾是英国殖民地,缅甸却不同于英国的其他殖民地。英国殖民统治给一些地区带来现代化发展,例如新马、香港,却并未惠及缅甸太多,缅甸经济依旧落后;英语虽普及于印度、新马,在缅甸却很微弱。
印度、巴基斯坦是英国殖民者造就的国家,缅甸却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完整的制度、王室和国家机器。
对这种已存在千年的古老国度,殖民者要付出代价。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的不菲代价,才吞并缅甸,其中第一次英缅战争是英属印度历史上最长、最昂贵的战争。
1885年英国将缅甸并入英属印度,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到1937年缅甸才脱离英属印度,成为大英帝国缅甸本部。与印度合并的历史导致人口交换,不少印度、孟加拉人移居缅甸,成为日后罗兴亚人问题的根源。
多民族、多宗教国家
虽然缅甸有蒲甘的万塔之城或金色佛塔,但这只是宣传片里的片面一角。缅甸其实是个复杂的多民族、多宗教国家,包括缅、掸、孟、克伦、克钦、克耶、华、罗兴亚等民族,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克钦、克伦人信基督教,罗兴亚人即印巴穆斯林,信伊斯兰教,还有小部分印裔缅甸人信印度教。
缅甸可谓中国最铁的伙伴,但在许多想当然的历史上,缅甸又颇颠覆想象。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即抗日战争上,缅甸态度微妙。国父昂山将军起初并非抗日分子,而是抗中分子。1941年,中国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军,也就是入缅作战三年三个月的中国远征军,对手除了日军,还有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
二战时,昂山借助日本法西斯驱逐英国殖民者,并与日本合作,1943年成立日本傀儡政权“缅甸国”,中国国民政府拒不承认,却获汪伪、伪满承认。二战后期见日本败局已定,昂山再倒戈抗日。中缅印大战虽歼灭日军4.9万,中国却付出6.7万伤亡的惨烈代价,其中3万人在缅北撤退中死于热带雨林瘴气和瘟疫。
被中国视为国殇的入缅抗日,在缅甸人眼中却是另一种描述。缅甸掸邦朝廷出逃的公主Sao Sanda在自传《月亮公主:掸邦记忆》中回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无恶不作,所到之处烧杀掠抢,与日军一样。”这种描述当然不能令人信服。
政变上台的缅甸军政府之所以能长期执政,与中国的支持分不开,但奈温上台后就把刀对准缅甸华人,关闭华文学校和报纸,掀起排华浪潮。
昂山素季标榜的民主也只是选择性民主,并未适用在罗兴亚人身上,不承认罗兴亚人为缅甸民族,采取高压手段,造成难民人道危机。
缅甸的矛盾纠结,归根结底在于作为大国夹缝间的小国,为生存而摇摆。若抛开国家立场,从人的角度看,这种悲情挣扎,在缅甸历史人物吴素身上尤为突显。
关于吴素的记载不多,我在回忆录《月亮公主:掸邦记忆》中读到他,感叹于他的两次漫长又悲情的旅行。在缅甸-英国往返旅程,经历剧烈转弯,突变为始料不及的漂流。
1941年12月吴素去英国争取缅甸民族自决,被无情拒绝。失望的吴素12月29日到葡萄牙与日本法西斯谈合作,不想情报被英国掌握,1942年1月12日吴素在巴勒斯坦被英国逮捕后送往乌干达囚禁三年。一场怀抱希望的短期旅行,以流放非洲、成为阶下囚的三年之旅收场。
出狱后吴素没有放弃,1947年他再次远赴英国,争取民族自决,终于顺利返回缅甸,想不到等待他的是更悲情的命运,6个月后昂山将军遇刺身亡,死因至今存疑,吴素被公认为刽子手,1948年被执行死刑。
吴素的两次旅行分别以囚禁和死刑为终结,尽管为民族自决奋斗一生,最终以小丑形象被历史遗弃。
缅华往事
缅甸是东南亚国家中华人较少的国家,缅甸华人以云南人为主,部分是福建、广东、客家人。华人虽然在当地经济地位较高,却不像印尼华人、菲律宾华人那般显著。
虎标万金油大王、星系报业大亨胡文虎生于缅甸仰光,港姐朱玲玲也生于缅甸。
除了少数声名显赫的华商外,缅甸华人的另一种存在是大毒枭和军阀。罗星汉、坤沙是活跃在金三角的毒枭。彭家声是果敢军阀,果敢世袭土司杨氏,始于在缅甸落脚的南明小王朝,家族世代作果敢土司到1959年。
还有一批华人徘徊在被遗忘的边缘,也就是中国内战中溃败缅甸的国军。1949年国军向云南、缅甸撤退,继1942年远征缅甸抗日后,又一场远征缅甸的旅途开始了。
这回不是抗日,而是“反攻大陆”,却再也没有抗日远征那般被国家纪念,而是沦为流亡者,不仅反攻大陆无望、不能回家,还被英军和缅甸国防军围攻,他们两次击溃英缅军队,招来联合国谴责,也不被台湾当局承认,成了无家可归的异域武人。
台湾导演朱延平的电影《异域》将这段真实历史搬上荧幕,电影分1990年和1993年两部,集合了内地港台一线全明星阵容,可由于题材当时在两岸皆敏感,没有大红大紫,但罗大佑演唱的主题曲《亚细亚的孤儿》却是广为流传的经典。
1953年缅甸境内国军一部分撤入台湾,在眷村安顿。今天在台北桃园眷村有不少缅式云南菜馆,这种失传的独特口味只有台湾能找到,对应的正是缅甸的滇系国军撤台的历史。
“米干”是台湾岛内云南人的独特风味,这些从缅甸入台的滇军及家眷,讲着西南官话,相当一部分是云南回族,他们聚居的地方除了滇味菜馆,还有清真寺。
台湾“渡海一代”垂垂老矣、纷纷离世,然而缅华历史并没有被年轻一代忘却,台籍缅甸裔导演赵德胤是电影界少数以缅甸为拍摄主题的导演,拍摄了一系列涉及中缅边境、缅甸华人的故事,保存了记忆。
柯震东主演的《再见瓦城》讲述缅甸华人到泰国打工的故事。纪录片《归来的人》讲述在台北打工的缅甸青年回到缅甸的故事。
缅甸的矛盾冲突,亟待解决,军方、少数民族和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缅甸面临的最重要的三个主题,已75岁的昂山素季将带领她的人民走向何方,还需观察,但民盟的胜利表明缅甸不愿再走回头路,只会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