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0-02作者:本报记者 黄佳畅来源:部分参考《厦门日报》,福建政协、厦门致公微信公众号点击量:58069鹭风报1483期05版 厦门市侨界先进典型系列报道
明艳林,厦门大学博士,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特约监察员。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副主任、厦门市引种检疫与植物源产物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植物药和功能性食品开发,以及植物病毒学研究,重点研究抗肿瘤抗病毒药用植物及其活性成分,在植物药用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就。疫情期间,他带领团队和厦门市海沧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厦门市中草药学会合作,积极开展中草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应用的研究,研制闽南青草药茶、防疫青草药香囊,并带头捐资捐物,为防疫抗疫做贡献,2020年6月被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会授予“致公党福建省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防疫抗疫做贡献 疫情期间有担当
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经过临床验证,传统中医中药的治疗保健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疫情。明艳林长期从事药用植物研究,便带领博士生李煊和厦门市海沧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副主任许子贤合作,积极开展中草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应用的研究,并将撰写的论文《中草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应用》,第一时间发表在《亚热带植物科学》学术期刊,共享研究成果,指导抗疫。同时,在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陈耕的指导下,他和厦门市海沧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主任程伯豪一起,积极组织、指导厦门慈济北宫保生青草药传习中心成员,联合台湾青草药专家,结合中医名家名方,研制闽南青草药茶、防疫青草药香囊等,协同台湾青草药专家制作防疫宣传册,深入海沧各社区向市民赠送防疫宣传单,宣讲防疫知识、分发闽南青草药茶及配方,赠送防疫青草药香囊和口罩,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明艳林是湖北黄冈人,湖北的疫情也牵动着他远在他乡的心。当他了解到湖北黄冈英山县防疫定点医院医疗防护物资紧缺时,他第一时间联系了英山县各医院了解情况,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紧缺的医疗防护物资送去。他先后为英山县中医院募捐医用防护靴113双、医用一次性口罩600只、外科一次性检查手套2000双,向英山县妇幼保健院捐赠防污染鞋套5000双、医用一次性口罩400只,帮助解决燃眉之急。据不完全统计,他还通过单位、同学会等渠道向英山县中医院捐款6500元,同时发动亲友向灾区捐款81755元。
专注科研事业 开展特色药用植物研究
2001年,硕士毕业的明艳林就职于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园。他在引种园国家农作物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地(厦门点)工作,从事植物病毒隔离及药用植物相关的研究。从小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他,硕士期间主修植物病毒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工作中得到应用,期间被先后选派至巴西、台湾、香港等地进行培训学习考察,其研究成果“我国兰花病毒的鉴定和快速检测试剂和的开发”,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赢得单位和同行的一致认可。
工作期间,明艳林意识到系统学术训练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的不足。2004年,他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继续赴厦门大学生科院博士深造,从事抗病毒抗肿瘤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2007年学成回单位后,他成为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了科研团队负责学科建设,开始筹建厦门市引种检疫与植物源产物重点实验室,2009年顺利通过验收。从事境外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到了2010年,他又萌生了出国继续学习深造的念头。于是在2012年,单位选派他到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继续学业,成为药用植物学博士后,后又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专攻植物化学和分子营养学。
多年的深造学习,让明艳林的知识体系得到极大的丰富,科研能力和素养得到了系统的训练,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药用植物学的热爱。药用植物在闽南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孕育出了闽南青草药。闽南青草药既吸收了的中医药的博大智慧,更融合了闽南养生文化的精髓,是厦门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很多具有良好疗效的古方、偏方和验方。2005年开始,他带领团队搜集了大量闽南地区民间的古方和验方等中草药方剂,并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检验,以甄别出各种药的成分和功效,筛选出了叶下珠等15种极具抗癌活性的、但关注较少的抗肿瘤抗病毒的药用植物,从中活性跟踪出30多个活性化合物单体,并申请专利。
除开展福建道地药材系统研究外,明艳林多年来积极开展境外珍稀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及其活性成分研究,尤其非洲药用植物引种驯化工作。为了做好境外药用植物的科学引种工作,2009年他开始按照国家隔离检疫要求,系统恢复国家农作物国家隔离检疫基地各项功能,同时建立相对规范的隔离检疫程序,并建立厦门市引种检疫与植物源产物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着手境外引种工作。非洲马铃果和非洲加纳籽是原产非洲加纳的两种特色药用植物,它们的种子提取物均是国际市场稀缺的原料药,是厦门海沧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拳头产品,长期依赖从非洲进口两种植物的种子作为原料。明艳林团队与公司合作,2010年开始引进该植物,经过在园区内隔离检疫、试种观察,再在周边不同城市试种,系统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药用活性成分含量,及药理药效学研究。十年磨一剑,明艳林不仅引种驯化成功两种药用植物,最终在这两种植物中分别提取出了一种抗肿瘤活性成分和一种治疗抑郁的活性成分,对相应病症的治疗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目前已经开始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厦门同安和福建云霄等地进行规模化种植。
多年以来,明艳林以厦门市引种检疫与植物源产物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先后与福建农林大学、华侨大学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等课题多项,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8项授权专利,其论文和成果获得多种奖项,并被评为厦门市首批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和厦门市拔尖人才。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归国学者的爱国情怀
明艳林曾在比利时留学,又到美国做访问学者。身在国外的时候,明艳林觉得自己的爱国情怀前所未有的强烈,每天他都会关注国内的新闻,为祖国取得的点滴发展而感到自豪。回国后,他想倾尽所学回报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也出一份力量。
2015年9月学成回国后,2017年5月明艳林又被厦门市委统战部选派至厦门市翔安区发改局挂职锻炼。挂职这两年的经历对于明艳林来说很不一样,用他的话说,从前,他是个埋头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的学者,而挂职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要将科学技术和地方经济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让他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
“我们想培养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2019年挂职结束,明艳林开始用行动实践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理想,与福建省农科院学界同行好友一起成立“助农致富堂”,先后义务到厦门同安、南平武夷山与光泽、三明明溪等地,传授最新农业科学技术和知识,助力农村合作社项目成立,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取得广大乡村的农民的喜爱,并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两年来,明艳林带领团队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基层工作中。在大量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他发现各类农业培训大多是短期的、零散式的,难以培养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于是,他借鉴国外留学期间了解到的乡村发展的经验,率先提出“职业农民导师制”模式培训乡村振兴骨干人才,该模式借鉴高校导师培养研究生模式,培养农业“研究生”,旨在长期持续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他说,这种尝试在厦门尚属首次。
目前“职业农民导师制”培养模式,已经在厦门市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鑫美园”)等企业进行实践。在“导师”与“研究生”对接下,鑫美园有效嫁接了科研项目,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也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明艳林希望这种模式能得到更多推广。
关于未来,明艳林表示他将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乡村振兴实践工作。他说他所在的单位是通过华侨渠道,专职从事境外植物引种的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很多爱国华侨华人,不惜倾家荡产,把国外粮、棉、油、果、药等优良植物,引进祖国并大面积推广种植,类似的经历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侨乡均有。但是,由于当年的经历者慢慢过世了,这段华侨引种、爱心报国的历史,年轻人了解越来越少,很多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历史事迹缺乏系统整理。因此,作为一名致公党员,他还希望能整理华侨华人植物引种史,研究新中国华侨华人引种报国的相关事迹。他说,这项工作十分庞大,现有历史资料的整理、侨胞口述历史的回忆,都需要慢慢完成。他目前已经和华侨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的专家正在开展相关的工作,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到这项工作当中,不要让这段光荣的历史被时间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