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办校建楼厝影依旧 嘉庚精神薪火相传 ——漫步思明区滨海街道(上)

发布时间:2025-03-03作者:​ 整理/黄佳畅来源:点击量:1260鹭风报1700期04版 鹭岛·侨乡故事 文化路线 专题


        厦门思明区有个街道,依山面海,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是环岛路上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它就是滨海街道。

       滨海街道位于厦门岛东南部,东部毗邻南普陀和厦门大学,与大小金门隔海相望。辖区内有著名的华侨历史文化建筑,现存于世的有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群落、前身为“国立第一侨师”的厦门文联红楼等。而创建了厦门众多风貌建筑、在中国华侨历史上风云一时的曾氏家族,也出生于这里的侨乡曾厝垵。这些建筑、街巷随着时代发展焕发出新活力,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闪耀着文化明珠的光辉。


滨海街道游览路线

04-24.jpg

★群贤楼群→★建南楼群(上弦场)→★芙蓉楼群(芙蓉一至四)→★敬贤亭→★文庆亭→★厦门市文联(第一侨师旧址)→★曾厝垵


厦门大学嘉庚建筑群落

       并未学习过建筑课的华侨领袖,以毕生精力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倾其所有投资教育事业的爱国者,无意中打造了一片厦门岛最美的风景。陈嘉庚先生所创造的“嘉庚建筑”已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符号。

04-9.JPG

嘉庚建筑屋顶


群贤楼群

       群贤楼群位于厦门大学西门的群贤路,是“嘉庚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作,厦门大学最早的建筑,由陈嘉庚先生在建校之际主持修建,始建于1921年5月,象征着厦大的诞生与发源,于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群贤楼是群贤楼群中最高的主楼,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建筑面积2725平方米,为三段式建筑,两侧为护楼,建立之初是作为校舍建筑使用,现为厦门大学校史馆及陈嘉庚纪念馆。

       群贤楼由爱国华侨富商黄奕住费资捐建而成,楼群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规划设计。起初墨菲将群贤楼群沿着海岸线分布,形成品字形,后因嘉庚先生担心占用学校演武运动场的面积而改成一字形。嘉庚先生曾说:“我要站在长廊的尽头,看那从第一栋大楼到第五栋大楼下面走过的厦大学生。”

       落成之时,有人建议取名“嘉庚楼”,当即被嘉庚先生否定,并经过一番思考后取名“群贤”,源自王羲之《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及荀子《非十二子》“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之义。

       如今,群贤楼群内的展馆,吸引了不少学生和游客前往参观。大家在浓厚的人文气息里,感受着厦门大学这所百年学府展示的文化积淀,和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情怀。

04-12.JPG

群贤楼群内展馆

04-13.JPG群贤楼与陈嘉庚先生像


建南楼群

       气势恢宏的上弦场一侧坐落着一组雄浑壮阔、架构精巧的建筑群——建南楼群,这是厦门大学最具代表性的嘉庚风格建筑群之一,也是陈嘉庚先生倾注心血最多的建筑杰作。

     “我要让外国的轮船一进厦门港,首先就看到一座中国的大学。” 这是嘉庚先生建造建南楼群的初衷之一。怀揣着这份信念,陈嘉庚亲自披挂上阵,从细致入微的图纸设计,到紧张的施工进度和经费调拨,再到工地上遇到的种种难题,他都事必躬亲,一丝不苟。期间,他时常会用拐杖轻轻敲打建筑材料,用闽南话与来自泉州惠安县的石匠交流。

       建南楼群建于1951年至1954年,由“一主四从”的五幢楼组成。主楼建南楼(学校大会堂),主要用作大型活动,其东侧为南光楼(时为物理馆)、成智楼(时为图书馆),西侧为南安楼(时为化学馆)、成义楼(时为生物馆)。

       陈嘉庚创办学校从不为自己留名,但对他人的支持和赞助却铭记于心。建南楼群由陈嘉庚女婿,新加坡著名华人实业家、教育家李光前捐资筹建,因而其命名多与李光前有关。“南安”取意于李光前祖籍福建南安,“南光”取意于南安李光前,“成义”“成智”取意于李光前长子李成义、次子李成智之名。主楼楼名“建南”不仅取意于李光前祖籍福建南安,而且建南大会堂与集美学校的福南大会堂相呼应,两者合起来有“福建南部(闽南)”之意,寓意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是福建南部教育基地。

       现如今,建南大会堂作为学校最重要的会场,经历多次修缮后,仍然延续着初建时的功能,承载着它的历史使命。2006年,建南楼群和厦大其他早期建筑一道(共十五栋),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04-6.JPG

建南大会堂

04-7.JPG建南楼群


芙蓉楼群

        芙蓉湖畔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山水环抱、身着“一袭红装”的芙蓉楼群是那绿丛间的“一抹红”,典雅秀丽、格外醒目。自建成以来,芙蓉楼群一直作为校舍使用,是许多厦大人梦圆的起点。

       1950年9月起,陈嘉庚回国定居集美,将新加坡剩余企业房产拍卖所得和女婿李光前捐助的款项,全部投入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建设。1951年至1954年,芙蓉一、二、三、四建成,形成了芙蓉楼群的围合布局。

       在建设中,为使房间更宽敞、卫生,嘉庚先生坚持采用外廊式建筑。在他看来,宿舍的“间隔合适”、宽敞卫生,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是不能“不甚讲究”。芙蓉楼群学生宿舍,就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而建造起来的。

       校园扩建期间,年逾八十高龄的陈嘉庚,每星期不止一至两次乘坐小渡轮,从集美来到厦大工地“办公”,指挥安排图纸设计、施工进度、经费调拨,及时解决事无巨细的问题。陈嘉庚先生崇尚生活勤俭节约,而为了给学生和教职员创造“住得更好、更卫生”的良好学习生活条件,即便外廊式建筑造价高,也不吝多花钱建造,正所谓“无为之资,一文尚惜;正当之用,千金慷慨”。

       后来,在国家支持和学校事业发展下,芙蓉楼群不断扩建,又陆续建成了芙蓉五至十一及芙蓉餐厅等。芙蓉楼群建设的历程,是厦大办学发展史的见证,也体现了厦大一脉相承的人文关怀。

       今天,芙蓉第一至芙蓉第四依旧作为学生宿舍使用,经历多次维修后,学校不但尽力保护历史建筑的原貌,也给学生们的寝室生活增添了许多现代化便利设施,提高学生们的居住质量。

       (部分资料来源:东南网、厦门电视台、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新闻网、思明快报、思明侨联、厦门市思明区档案馆、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思明文史资料》《炎黄纵横》等,在此一并感谢)

芙蓉一

芙蓉二


下载鹭风报1700期04版 鹭岛·侨乡故事 文化路线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