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7点击量:147鹭风报1712期04版 鹭岛·侨乡故事 文化路线 专题
人来人往的同安老街巷,充满了银城无尽的人间烟火气。“许濙开疆二千载,朱熹过化八百年”这一句话浓缩了同安千年文明史,“古同安,今厦门”更是演绎出了侨乡故里的钟灵毓秀、人文荟萃。
大同街道作为同安的老城关,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同安孔庙、苏颂故居芦山堂等文物古迹见证着千年沧海桑田,延续着古县城历史文脉。
大同街道更是著名侨乡,早年间过番下南洋的乡亲们远赴异国他乡,开创新生、延续血脉,却难忘故土。多年来,他们回乡或捐资助学或兴建土木……同安骑楼、南门路、三秀路侨房等华侨建筑,生动展现了建筑背后的乡愁记忆与家国情怀。侨建筑既是珍贵文化遗产,也是联结海外侨胞的精神纽带。
大同街道游览路线
★同安钟楼→★银城影剧院→★乡邻嘉庚馆→★芦山堂→★三秀路侨建筑→★松柏林街骑楼→★卢戆章故居
同安钟楼
因其城关形似宋朝“束腰银锭”,故又名“银城”的同安,在海外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重要祖籍地。1994年以来,“世界同安联谊大会”在全球各地轮流举办,今年第十二届盛会亦将回到同安。而侨胞们近百年来心目中的“同安地标”之一,就是耸立在城关中心的同安钟楼。
同安钟楼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后在护国讨袁战争中牺牲的庄尊贤、潘节文两位烈士而建造的。钟楼坐北朝南,通高23米。第三层正面额墙镌刻着楷书“庄潘二烈士纪念钟楼”。第四层四个立面原各嵌圆形时钟一面,今已不存。
庄尊贤是灌口人,由华侨庄依瓦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在陈嘉庚、庄银安、张永福等海外侨领的资助下,购买武器弹药,秘密开展军事训练,并于武昌起义爆发后率灌口革命军参加光复漳州、泉州的战役。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同安县城再次易帜,庄尊贤遂召集旧部重建讨袁护国军,并以潘节文为军事教练官。1916年,庄尊贤、潘节文在率领革命军进攻同安县城时,与北洋守军激战中壮烈牺牲,史称同安“护国之役”。
1930年,辛亥元老陈延香募集资金,由同安县长邱俊主持,在同安城中心建造了这座钟楼,纪念两位民主革命先驱。这座“银城守卫”历经风雨沧桑,矗立了近百年时光,成为这座老城的文化符号与时代记忆。
银城影剧院
同安银城影剧院,位于三秀路上,毗邻许氏祖庙,是华侨苏根柱于1953年捐款兴建。银城影剧院是具有苏联风格的宏伟气派的华侨建筑,历经72载,而今已修葺一新。
澳头苏氏家族是同安芦山堂一个支脉。海墘里的百年古厝走出了许多苏家的风云人物,出生于1907年的苏根柱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1923年,父亲带着17岁的苏根柱和弟弟苏根明到越南谋生,翌年辗转到新加坡。苏根柱工作认真,对顾客服务好,获得老板信任,一年后升任由陈六使担任经理的益和公司树胶厂车间管理员。
苏根柱时刻关注祖国的抗日战争进程,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积极捐款捐物,支持国内抗战救国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业待兴,苏根柱了解到祖国建设急需树胶材料,便设法把材料尽快运回祖国。他还投资在泰国创立泰生糖厂,把大部分白糖优先销往祖国。
苏根柱与陈嘉庚之子陈厥祥交情颇深,与庄希泉也有较深的情谊。苏根柱曾任新加坡同安会馆骨干,一生简朴淡泊,对子女教育有方,在东南亚华侨中威望很高。
乡邻嘉庚馆
这里是福建省第一家民间陈嘉庚纪念馆。民国时期,陈嘉庚先生曾两次捐资修缮同安陈太傅祠,并亲临现场指导。1994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为开拓同安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同安乡贤在陈太傅祠内建立了一座小而简朴的纪念馆,希望借此将陈嘉庚先生开拓进取、爱国爱乡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去年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闽都陈嘉庚公益基金会捐赠40万元支持同安乡邻嘉庚馆修缮改造,以期挖掘更多陈嘉庚先生的事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嘉庚精神。
芦山堂
“铜鱼石上排金车,此是公侯宰相家。”洗墨池路边的古厝芦山堂,走出过数位古代官至公、侯、宰相的人物。
芦山堂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是苏氏芦山派入闽发祥地,1020年,同安县人苏颂诞生于此,10岁随父入都。后成长为一代名臣的苏颂,任职期间曾两次被授命领导科技工作,创造了七项世界第一的奇迹,被称为“中国版的达·芬奇”。
现存的芦山堂为清代重建。多年来,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苏氏宗亲回乡祭祖,都会来到芦山堂,在这海内外苏氏芦山衍派的宗祠祭拜。
三秀路侨建筑
在大同街道的中山路、南门路、大横街、西安路、三秀路等街巷,零星散落着几栋南洋风格侨房,是华侨带回家乡的建筑元素。其中位于三秀路的侨建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两层骑楼式侨建筑,由闽南清水红砖砌成,是闽南文化与华侨文化融合的体现。
松柏林街骑楼
松柏林街,据说明代建街之时,此地松柏成林。沿溪设有水运码头以集散货物,街内集中了货栈、土特产批发行及铁铺、竹作、木作、农具店、灯笼店等商铺。1930年改造为骑楼街。
如今走进松柏林街,虽不见松柏,却可见极具华侨范儿的骑楼楼群。骑楼是侨乡文化的一种体现,松柏林街的骑楼与厦门老城区大同路、中山路的骑楼为同一年代,具有南洋风格,窗眉上有考究而美观的装饰图案。这种建筑样式常见于东南亚各国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
卢戆章故居
大同街道古庄村大社里,有一栋具有浓厚闽南民居风格的两进双护厝砖木建筑,从外墙望去,红砖与石板相间,古厝门楣上悬挂着金漆匾额,四周缀满了汉语拼音。据《同安文物》记载,这座古厝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1854年,“开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的卢戆章就出生在这里。
20岁时,卢戆章开始学习西洋科学知识,从此“感欧美各国皆拼音成文,便恍然发改造汉字的宏愿”。1875年,21岁的卢戆章南渡新加坡,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英文。25岁时,卢戆章从新加坡回到厦门,教授语言学,颇具声名。其间,他应英国传教士马约翰的聘请,帮助翻译《英华字典》。
经过十几年苦心钻研,1892年,卢戆章写成了厦门话的切音字专著《一目了然初阶》。此书的出版,揭开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现代化运动——切音字运动的序幕。
(林硕/整理,林硕/图,部分资料来源:《同安县志》《厦门华侨志》《同安侨情》《同安文物》、同安文旅、同安区图书馆等,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