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池家光大学毕业照
我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市。从小,我的父母便常常教育孩子们要爱国。母亲时常给我们讲精忠报国等爱国故事,父亲培养孩子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从听到国歌时要立正、举止庄重、拿筷子的姿势必须正确等细节上对我们悉心教导,要求我们身在异乡,不能忘本,要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驻印尼大使馆通过华侨总会大力宣传,鼓励海外学子归国求学、参加祖国建设。受此影响,我的父母毅然决定将我和姐姐送回国。现在回想起来,往事历历在目。回国的前一天,我还在学校上课,放学的时候校长非常激动地来班上宣布:“池家光同学明天就要回国了!”时至今日,我犹记得老师含着眼泪的眼眶、饱含深情的祝福和同学们羡慕的眼神。
1952年6月,我们姐弟俩以及堂兄们一起踏上了回国的客轮。那年我十二岁,因为担心我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不够,父母为我准备了从小到大不同尺寸的四季衣服。带着他们的不舍与期望,我懵懵懂懂踏上归国之路,经过7天7夜的旅程,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求学,祖报效国
客轮在香港靠岸,走在罗湖桥上,看到彼岸深圳高高飘扬着的五星红旗,我的心情激动万分!随后,我们一行五人马不停蹄地租了一辆大客车,一路走走停停回到祖籍福清,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
因为当时国际大环境原因,侨汇有时不能及时到达,我就变卖自行车零件。但这些困难都不足以影响我的学业,初中毕业时,我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保送高中的资格,后来又考入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农机系。
1965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工作。1968年,我们这批毕业生又被重新安排工作。由此,我来到厦门扎根,先后在同安农械厂、同安农业局、同安农机管理局(后改为农机管理站)工作。无论在哪一个岗位、哪个职务,我都秉承着“勤勤恳恳工作、认认真真做人”的原则,为同安的农机事业尽心尽力,曾多次获得省、市农机系统表彰。担任市、区人大代表期间,我积极履行代表的职责,为同安的经济建设、农机系统的完善建言献策。
2022年,池家光(第一排左二)参加致公党同安区基层委重阳节活动
加入致公,侨海报国
1993年,经陈笃涵、林赛华的介绍,我加入了中国致公党。入党后,我不仅积极参加党派的各项活动,还热心侨务工作,主动联系海外侨胞,向他们介绍祖国、家乡的变化。
今年是我加入中国致公党的第31个年头,作为一名致公党党员,我倍感自豪。如今虽至耄耋之年,有些力不从心,支部活动不能每每参加,但我的心一直和年轻党员们在一起!
在此由衷地希望,年轻的致公党党员们能够发挥“致力为公”精神,在各个领域里发光发热,让理想和信念在致公党人中代代传承,把爱国报国的华侨精神发扬光大!
人物名片
池家光,祖籍福建福清,1952年归国,印尼归侨,退休前任同安区农机管理站副站长,曾担任市、区人大代表。致公党同安区第二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