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发布时间:2024-08-09 作者:陈嘉庚纪念馆 文/图 点击量:356 鹭风报1673期03版 专题/文化

七十年前的保障房

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给集美校友总会回信10周年、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陈嘉庚,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其亲笔书信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心路历程,还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这些书信不仅见证了建国初期党中央对爱国侨领的关爱和爱国侨领对人民政府的感激,而且展现了陈嘉庚先生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为传承和弘扬新时代“嘉庚精神”,即日起本报联合陈嘉庚纪念馆推出“一封‘嘉’书——陈嘉庚亲笔书信赏析”专栏系列报道,讲述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祖国的贡献及爱国情怀。通过这些亲笔书信,深入了解陈嘉庚先生的生活、思想和教育理念,从嘉庚精神中不断汲取丰富营养,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激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和创新创造的时代伟力。


       1953年3月6日,陈嘉庚先生专门给厦门大学建筑部负责人陈永定、陈谦生去信一则,内容简短,只交代一件事:计划要帮助集美社里生活贫苦,无房可住的村民修建房子,需要较多木料和石料,请厦门大学建筑部代为筹措。

       同年12月17日,嘉庚先生在给陈永定的亲笔信中再次提及此事:“在上听海边将建贫民屋多间,此后凡有旧杉料及新杉皮,不论厚薄长短,一概运来上听海边交。”

03-12.jpg保障房

心里始终牵挂村民的生活

       嘉庚先生为什么要修建贫民屋呢?他在1954年1月13日给陈永定的信中给出了答案。

       这还要追溯到1949年11月11日。当时国民党出动飞机对集美学校进行疯狂轰炸,造成集美学校师生和集美村民29人遇难,学校建筑和村民房屋多有被毁情形。嘉庚先生回国定居后,在完善集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上花了很多精力。他主持修建了公园、图书馆以及游泳池等公共服务设施,建造公厕改善卫生条件,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他还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聘用村民参加集美学校的建设,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但是仍有不少贫苦村民始终无力重建家园,房屋不避风雨,上漏下湿。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嘉庚先生决定帮助这些村民修建房子。  


七十年前的保障房模式实践

       那么最后,让嘉庚先生一直牵挂的“贫民屋”究竟有没有建成?如果建成了,又是什么样的,现在是否还能看得到呢?这个答案我们在书信里就找不到了。答案在集美大社里。

       在集美大社,现在还保存着几座规格样式统一的单层联排瓦房,散落在众多现代化高层建筑当中,显得独具特色。

       “这些就是嘉庚先生修建的贫民屋。这样的房子当时一共有22座(1座即是1排),都是一层的砖瓦房。每一间房屋格局大抵相同,大概有30到40平方米,分前厅和后室。前厅作客厅和卧室,后室作厨房和盥洗室,还有一个露天小天井,通风采光都很好,设计很合理。”集美大社的老大爷为我们热情介绍。嘉庚精神研究学者陈新杰也为我们提供了当年村民签订的宅基地出让、分房、租房契约,让我们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加详细、全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嘉庚先生不但建好了房子,还制定了一套详细的管理方案。

       从这些留存下来的契约当中,我们发现,这简直就是我们现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雏形啊!根据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将陈嘉庚先生对保障住房管理模式的探索经验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规划:房屋被毁而无力建房的屋主将宅基地无偿出让,用于建房。嘉庚先生出资修建。建好后,部分房间分配给宅基地出让者无偿使用,其余房间则低价出租给村中无房可住者。所收租金专项用于这些房屋的修缮和日常运营。

       此外,嘉庚先生为这些房屋的建造、管理运营成立一个专门机构——集美屋业公司。1955年集美社公业基金会成立后,便由基金会管理。

       关于宅基地出让者:他们可以根据需求分配到其中的1间或几间房,子孙后代都可以无偿居住。但是需要订立合同,遵守相关约定:一、只作居家使用,不得用于营业或其他目的,不得出售、抵押或转租;二、如果未来政府征收房屋税或其他相关税款,由居住者自行缴纳;三、如不再居住则由集美社公业基金会收回;四、房屋的天井不得以任何形式遮盖,影响光照与空气流通。

       关于租房者:集美社村民无房者可以申请承租,租金每月1.2元。同样需要订立合同,遵守相关约定:一、只作居家使用,不得用于营业或其他目的使用,不得出售、抵押或转租;二、不得任意拆毁房屋材料,否则照价赔偿;三、房屋的天井不得以任何形式遮盖,影响光照与空气流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嘉庚先生所建保障房,帮助数以百计的贫困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七十年后,走在集美大社街头巷里,这些保障房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重新审视着一排排整齐划一、坐落有序的老屋,仿佛在倾听着一位位古稀老人,诉说着一段乡梓情深的往事。

03-4.jpg宅基地出让者分房协议

03-10.jpg陈嘉庚致陈永定书信

小贴士:书信中提及“上听”应为“上厅”角,是集美社的十个角落之一。集美社分为十个角落,至今仍延用,分别为:上厅角,渡头角,后尾角,向西角,二房角,塘乾角,清宅尾角,岑头角,内头角,郭厝角。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