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中文域名: 厦门鹭风报社.公益
发布时间:2025-11-19 作者:林硕/整理 林硕/图 点击量:28 鹭风报1736期04版 鹭岛·侨乡故事 文化路线 专题

崇文重商 捐资兴教——漫步翔安区新圩镇

04-3.jpg

“鹭岛·侨乡故事”文化路线系列报道之十八

        “未有同安县,先有新圩人”,这句民谚生动地说明,新圩是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以闽南文化作为根本的新圩镇,有着丰厚的人文积淀和久远的商贸传统,以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富有乡土韵味的民俗风情。

       自明代起,许多新圩人播迁到台湾地区及海外各国,新圩自古就是连接厦门、金门、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的交流重地。许多人越洋谋生,在东南亚一带打工经商,聚居成群,而在外的华侨发家致富后不忘故土,回馈故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


新圩镇游览路线

04-4.jpg★古宅村古建筑群→★千年金柄→★新圩镇古厝群→★诗坂村→★美味东寮

04-8.jpg

古宅村古建筑群

       古宅位于同安“母亲河”东溪源头,山清水秀,古朴宁静。古宅原名辜宅,在黄氏族人尚未定居之前,已有辜氏在此定居。有一种观点认为,明末清初,包括著名学者辜鸿铭祖辈在内的辜氏家族举族外迁马来西亚,开启了古宅村的南洋华侨文化史。如“法属越南第一商家”黄希鳖,新加坡“纸业大王”黄玉带、黄福华父子,马来西亚“大年市汽油巨子”黄仟章,澳洲华文作家黄玉液等都是从古宅村下南洋的商业巨贾和文化名流。

       相传辜鸿铭也曾在古宅辜氏祖厝居住过。辜氏外迁后,就把房子卖给了金炳村的黄氏。古宅黄氏宗祠始建于明中叶,黄氏崇文重商,代代传承,曾在黄氏宗祠办学堂。此建筑堪称翔安于明代保存下来最经典、最完整的宗祠之一,被列入厦门市第三批涉台文物古迹。

04-10.jpg

       清末,黄希鳖下南洋创业,在今越南胡志明市华埠经营大米、蔗糖、白布贸易,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豪,被当时的法国殖民政府授予“法属第一商家”匾额。黄希鳖回乡建了一栋千余平方米的三落大厝“大夫第”。

       古宅村的民居多为与红砖厝范式相仿的石头厝。其起厝的石头,直接取材于溪石,不仅没有加工,堆砌艺术也显得特别原始,却十分结实,至今屹立不倒。

       “古宅十八弯”位于村北的后壁山上。蜿蜒盘旋,因其有十八个险峻弯道而得名,是早年通往泉州、福州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古同安学子往泉州、京城赶考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古宅,还可以看到侨胞为家乡做的贡献。“富而思源,回馈家乡”,古宅侨捐初级小学、龙涎桥就是华侨支持家乡最好的物证。

04-9.jpg

千年金柄

       金柄村被誉为“厦门第一村”,是距今已有1330余年的历史古村。紫云黄氏金柄大宗祠位于金柄村中部,是厦门最大的宗祠、市级涉台文保单位。祠内保存有明代《重兴祖祠碑记》、万历年《祖林重示碑》《重兴介谷殿碑记》。如今,黄氏大宗祠已经成为海内外宗亲回乡祭祖,探亲聚会的主要场所。

       黄氏大宗祠后面,挺立着一株树龄1330多年的大樟树,这便是著名的“唐樟”,由金柄黄氏的开基祖黄肇纶亲手种植。

      金柄村不仅有著名的古早味面线,艺术氛围也很浓厚。这里有一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舞蹈——拍胸舞,具闽南地区古闽越特色舞蹈的遗风,曾在各种文化宣传活动上,为归侨、侨眷们演出,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圩镇古建筑群

      新圩古镇历史上在漳州、泉州之间形成了新的贸易集散地,故称“新圩”,而当年的圩市究竟位于何处,至今众说纷纭。至今在镇区留下的一大片古街市则可以印证当年的风华。

       在新圩古街,大片的老建筑完好地保存着,漫步其中,仍可感觉到它所具有的古韵和魅力,展现着丰富的建筑形态与特色:红砖燕尾的闽南文化建筑、南洋风格的骑楼式建筑、鹅卵石砌筑墙面的店铺、岁月留痕的番仔楼,甚至还有早期传进新圩的教堂。

04-11.jpg

“新圩窿·诗坂巷”

       诗坂村位于新圩镇东部,村落、田垄和水塘连成一片,房屋密集交错,形成蛛网式小巷,别具一格,故有“新圩窿·诗坂巷”之称。市民游客初来乍到,穿梭在诗坂交织的小巷中,感觉像在走迷宫般新奇而神秘。这是先辈“守护相望”的理念应用于古村建筑的一种巧思,是以自古匪盗不敢轻易进村。

       诗坂村还是新圩镇的侨村,一批又一批的诗坂人不畏艰难险阻,漂洋过海、创建基业,新加坡华侨陈官水就是其中的代表。陈官水开创了同成渔商,拥有自己的渔船队、码头和水产加工厂,颇具规模,业务范围遍及东南亚、日本、欧美。他投资兴建新圩变电厂,捐资重建诗坂小学教学楼。赤子之心的华侨们,对家乡的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美味东寮

      说起新圩舌尖上的乡愁美食、特产,最为侨胞惦记的就是古宅大蒜、新圩鹅肉和东寮豆干。

       古宅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突出“古道老巷,古宅蒜香”主题,特色鲜明。古宅村主导产业为古宅大蒜,这一农产品早在明清时期就声名远播,享有“北有山东蒜,南有古宅蒜”的美誉。现在古宅大蒜以其色香、味辣而畅销海内外,远销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古宅大蒜”商标是厦门首枚国家地理标志。

04-6.jpg

04-14.jpg

       新圩鹅肉是沙煨做法,闽南人进补习惯吃沙煨羊肉、鹅肉,据说这样的沙煨做法最能够滋补身体。土法烹制,以沙石、柴火慢炖而成,用古老的技艺保留最纯正的闽南味道。新圩鹅肉的美名像它的香味一样,越飘越远。

       东寮豆干作为闽南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其制作技艺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于2015年纳入翔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新圩设立了东寮豆干文化体验馆,设置了技艺展示、石磨体验、豆干制作等功能区,形成产业园,里面还有餐厅、咖啡馆,成为一处享用美食的休闲好所在。

       新圩镇的美食飘香海外,新圩镇的文脉连缀侨台。华侨们回馈故里,修桥铺路、捐资兴学的历史,和乡村振兴的力量汇聚成一股合力,续写千年新圩的美好未来。

      (部分资料来源:文明翔安、和美新圩、翔安区委统战部、厦门日报等,在此一并致谢)

04-7.jpg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