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发布时间:2020-09-18 作者:吴侃 点击量:6208 鹭风报1481期05版 侨居海外

海外中餐业如何走出困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海外中餐馆的生意遭遇重创,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海外中餐业者如何转型升级、寻求发展?北京时间9月14日下午,中国侨联举办“海外中餐业者抗疫复工视频交流会”,中餐从业者代表们“云端”分享复工经验,支招海外中餐复苏。

05-1.jpg意大利社会经营活动“重启” 街头商业气息逐渐恢复

“难”仍是目前关键词

       随着多国疫情形势缓解,餐饮业“重启”。然而许多海外中餐业者却并不轻松,“活下去”仍是最紧要的事情。

       “我在西班牙从事中餐行业三十来年,经历过很多艰难时期,这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难。”西班牙巴塞罗那青田同乡会会长、大海自助餐厅业主周建虹说,近来西班牙疫情反弹,再次打击中餐业,受到客流量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很多中餐厅仍然关着门。

       新西兰连锁餐饮品牌金味德兰州拉面业主阳敏表示,原本5月份新西兰解封后,餐馆生意已经有了复苏迹象,结果8月份奥克兰再次“封城”,生意又进入“寒冬”。“现在店里的客流只有疫情前的30%左右,短时间内很难恢复。”

       “餐饮业是德国华侨华人的支柱产业之一,疫情也促使德国中餐业重新洗牌。”德国青田同乡会会长、金钱豹餐厅业主赖成敏说,特别是有一些大型的华人自助餐厅正面临倒闭,想要生存就必须转型。


化“危”为“机”努力提质升级

       “夏季原本是意大利的旅游旺季,往年这时候我们餐馆都排着长长的队,今年顾客少了,却让我们慢下脚步,有时间钻研菜品、提升服务。”意大利中华楼中餐厅董事长何建锋说。

       何建锋表示,中餐在海外虽然很受欢迎,但长期以来难摆脱低端、廉价等刻板印象。“不妨将这次危机转化成机遇,开发精致菜肴、优化用餐环境,用全新的形象迎接中餐的复苏。”

       在赖成敏看来,德国的一些中餐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根据当地人的喜好进行改良,却把中餐的精髓“色、香、味”给丢了。“疫情中,一些规模大、运营成本高、失掉特色的中餐馆开始倒闭,而那些小而精、保留住中餐风味的餐馆存活了下来。”

       他表示,海外中餐不能局限于炒一盘菜吃饱吃香,要在提升菜品品质、保住中餐风味上下功夫。“海外中餐提质升级势在必行,要让当地人感受到中餐文化的魅力。”

       除了提升菜品质量,疫情期间的餐馆服务也要做好。周建虹说,我们采取了严格的防疫措施,尤其注重食材管理、食品安全、防疫服务等。

       “比如现在顾客进门要量体温、要使用免洗洗手液消毒,在用餐的过程中也是严格执行顾客之间间隔一米的距离。”周建虹说,当地政府部门来店里例行巡查时都对防疫措施予以点赞。

      周建虹表示,也正是得益于防疫措施做得好,顾客吃得放心,店里的客流量有所恢复,刚复工时餐馆只有往年客流量的20%,现在能达到疫情之前的60%左右。

05-2.jpg6月份,巴塞罗那的中餐馆举行爱心中餐活动

新科技助力提振中餐业

       疫情期间,各类“无接触”服务受到追捧,扫码点餐、机器人送餐、线上支付等新科技的运用也为海外中餐馆的复苏助力。

       荷兰中饮公会主席俞斌说,疫情期间荷兰一些华人连锁快餐店尝试用机器人送餐,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也招揽了不少顾客。“餐厅机器人可以用于传菜和餐桌服务,客人通过桌上的二维码下单,员工将食物交给机器人并输入桌号,机器人就可以自动送餐并返回。”

       “早在两年前我就引进了机器人送餐,没想到疫情期间派上了大用场。”奥地利维也纳餐饮协会会长、英雄酒店业主朱茂奏说,餐馆的客流量不降反升,相较于去年同期还增长了30%左右。

       在奥地利从事中餐业三十余年,朱茂奏始终对海外中餐的未来信心满满。“今年3月,我还开了一家超过1000平米的新餐馆,这次的危机也许是助力餐饮业者脱颖而出的一个转机,相信海外中餐业会回归之前的繁荣。”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