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新闻详情 < 返回
王博:活跃在英国的华人歌唱家

发布时间:2020-01-03作者:曾昊昕来源:节选自《新民晚报》点击量:11919鹭风报1446期04版 人物

       旅英十年,王博早已褪去了当年初抵英国时的青涩。拔尖的业务能力和异于常人的心理素质,使他得以在大浪淘沙后熠熠生辉,成为极少数活跃在英国主流剧院的华人音乐家之一。

        不过,与一些艺术殿堂里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不同,王博在拥抱西方歌剧人物形象、推广中国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投身社区群体活动,力图将别样的华人形象展现给世界。

        2016年,王博参演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办的BBC Proms夏季音乐会及录制唱片《塞米拉米德》,并被BBC评为“跨越东西方文化鸿沟的青年歌唱家”。同年,他还荣获法国罗德里格兹奖与英国奥利弗歌剧奖。

04-2.jpg王博

入读英国音乐殿堂

        2008年,王博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音乐教育硕士学位,顺利进入北京四中任职教师。这本该是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但在王博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个梦想——到世界最好的音乐学院学习。机缘巧合之下,王博凭借着出类拔萃的演唱能力,得到了一位英国教授的赏识和推荐,作为全年唯一一名全额奖学金获得者,前往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攻读歌剧独唱硕士学位。

       “我很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但内心还有更多的梦想渴望完成。比如唱歌和演戏。”

       留学期间,当同届学生尚沉迷于从前光环之中,王博已经在各种专业歌剧舞台上积极展现自己,“我一直坚信,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哪怕角色再小,或者只是替补,只要是能够让他受益的机会,王博都愿意去尝试——因为作为外国演员,只有做得比当地人更好,才有可能登台被观众认可。

       用歌声征服西方观众的背后,是王博用孤独和人物对话。或许是从小独自学习钢琴的缘故,王博喜欢静下来思考音乐和人物,揣摩每个艺术角色的内在模样。他尝试放弃东方人的特征,根据剧中人物的特点来设计举手投足的形象。“不论角色主次与否,想要在歌曲旋律和音色上驾驭角色,就要多角度了解人物。如果这部戏是用德语、意大利语或者法语写的,我也得用原文语言去思考这个角色,明白我唱出来的每个字。”

      “这是个在刀尖口唱歌的行业——如果一次表现有失误,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合作了。”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在西方当歌剧演员的不易。“在英国主流剧院干这一行的华人,一只手都数得过来。毕竟这相当于外国人想要在国家京剧院唱主角一样困难。”王博坦言,自己并非天才选手,只是凭借努力和决心,才能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一步步走向英国青年歌剧院,甚至是英国国家歌剧院的舞台,成为了后者有史以来第一个签约的华人歌唱演员。

       王博曾多次受邀参加英国及欧洲等地的音乐节和歌剧表演,曾在《费加罗的婚礼》《蝴蝶夫人》《黑桃皇后》《蝙蝠》《被出卖的新嫁娘》等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目前也签约了经纪公司,再无需自己亲自甄选剧目。但他依旧会为每一个新的角色机会做充分准备,寻找剧本中最适合他的角色,有针对性地去面试。如果没有合适的角色,王博宁可放弃面试机会,也不会贸然前往。“歌剧的圈子非常小。如果你被一个公司拒绝了,很可能以后的两三年里都难有机会再面试。”

04-3.jpg于英国青年歌剧院《费加罗的婚礼》中出演角色“巴西里奥

在顶级合唱团领唱中文《再别康桥》

        严肃对待每一次机会,让王博的舞台越走越大,也越来越高。2018年2月,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发布了最新音乐专辑《再别康桥》,专辑收录了19首曲目,其中包括两首中文歌曲,分别是英国著名作曲家约翰·拉特为此诗全新作曲的《再别康桥》,及合唱团总指挥史蒂芬·克劳伯里重新编曲的中国民谣《茉莉花》。这是该世界领先的合唱团成立500多年以来,首次面向全球发布中文曲目,而王博便是《再别康桥》唯一的中文领唱。

        此次珠联璧合,始于2017年国王学院合唱团推出中文曲目《再别康桥》的计划。“他们非常重视该曲目的发布,并在整个欧洲地区招中文领唱。经过他们层层筛选和面试,我才最终获得这个机会。”丰富的经验让王博深知,这次领唱要在融入合唱团声线的同时,也保留自己特色。“毕竟演唱的是中国诗词,所以在歌词发声位置上我都有所调整,没有全用西洋歌剧的唱法,并且把属于我自己标签式的声音和音色演绎这首歌。而合唱团的声音非常圣洁——既有歌唱的专业度,又有学院派的风格,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在他们的柔声中,东西方文明在康河里再次激荡起了波澜,并广受好评。此后,合唱团便决定将这首《再别康桥》作为专辑名称与第一主打作品,并录制MV和重新编曲的《茉莉花》放进CD中。此后,王博多次受邀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团一同赴中国各大城市,吟唱这首承载了百年记忆的诗歌。

       回忆起这次领唱,王博笑称自己是从小听国王学院合唱团的CD长大,从未想过有一天能作为领唱站在他们的身旁。“近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像郎朗、王羽佳、李云迪这样的华人艺术家走上世界舞台,中国这方面的人才,不容再被忽视。希望我所做的事情,能引起大家对中国的好奇心,去了解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和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深厚的东方文化。”

与国王学院合唱团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大礼拜堂录制《再别康桥》

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大礼拜堂录制CD《再别康桥》

凝聚华人“中国心”

       王博也从未将自己限制在某个圈子里。在他的经历里,凡是对华人形象有推动作用的工作,他都愿意去尝试。在过去十年里,他不仅跻身英国主流剧院,也融入华人社区,担任伦敦华人爱乐合唱团的指挥兼艺术指导,希望促进华语声乐艺术的传播。

       合唱团缘起于6年前。当时伦敦华人爱乐合唱团创办人、华人作曲家许宜璋碰巧看过王博的指挥表演,十分欣赏,便邀请他担任合唱团的导师兼指挥。“当时许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一直想建一个海外华人的合唱团,让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的华人都能参与进来。”

       正是这份包容的大爱,让合唱团从小小的十来人,壮大到如今在册有80多人的大团队。他们举行过近30场大型合唱活动,不少成员都会在每周二专程从伯明翰和曼城赶来参加两小时的合唱,风雨无阻。他们中有大学博士、医生、律师、全职太太、商人……

      “大家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唱歌只是业余爱好,但大家在相聚的时候总会碰撞出不同的火花。”王博说。

       最近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合唱指挥,是在2019年5月的英国华人专场音乐会上。这是王博和许宜璋共同发起的倡议,伦敦有4支合唱团响应并加入,参演合唱团团员达100多人。现场最激动人心的高潮,是王博现身音乐会大厅的二楼,指挥现场400多名观众合唱《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04-6.jpg在伦敦康威音乐厅,指挥400人演唱《我的中国心》庆祝祖国70华诞

       这是一次没有彩排的即兴合唱,不少人跟着宣传彩页上的歌词,唱着唱着便落泪了。当时的王博站在二楼,全场所有的声音从各个角落汇聚在一起,贯入他的耳朵。“这样的力量非常震撼人心。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音乐总是能用无形的力量把人们聚集在一起,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咱们华人内心的凝聚力。”

       与歌剧的舞台不同,指挥合唱,王博所有的魅力都只能被一根小小指挥棒取代。他不能面对观众一展歌喉,但他依旧不惜牺牲休息时间,甘做台前一个静默的背影。这样的坚持,或许与他曾被问及的一个问题有关。

        “我有不少英国同事和朋友曾经认为,除了舞狮和舞龙,华人没有别的群体性活动。”西方人的团队精神大多是从参加群体性活动开始培养,比如足球与合唱。王博深觉华人也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现团队的合作面貌,告诉西方人华人也有合作和妥协精神。

       也因此,这个合唱团不仅承载着广大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思念和寄托,也是英国人了解华人的一扇窗口。王博充分发挥自己在主流剧院任职的优势,与当地组织建立联系,多次受邀并参与英国人主办的音乐节,同当地合唱团体一起帮助慈善组织筹款。他们曾用歌声助力英国一战华人劳工纪念碑筹款活动,用歌声庆祝中英建交45周年。“歌声有一种真实的力量,能够把我们的心声带向更广阔的舞台。”

04-1.jpg伦敦华人爱乐合唱团

下载鹭风报1446期04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