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1-05-14作者:晨夕来源:《华人周刊》《新民晚报》点击量:8654鹭风报1512期07版 人物
一门两博士
前几天,浙江瑞安举行了“百名博士家乡行”的活动,疫情期间走红的张文宏教授也受到了家乡的邀请。
不过,让网友惊讶的是,除了张文宏外,他的哥哥张文宇也来到了现场,兄弟二人不仅毕业于同一所中学,而且还都是博士。这对博士兄弟在现场互相调侃,金句频出,台下笑声不断。
哥哥张文宇上台后,就拿弟弟“开刀”:“今天我见到了我想见,但不希望在公众场合见到的人,那就是张文宏学弟,因为他的频繁出现,就表示这个世界还不是太美好,我们还得加强疫情防控。”
被哥哥调侃的张文宏也不甘示弱,上台就开始反攻:“张文宇同学,超时真是特别厉害,刚才关于数字化的建设的理念,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一听就觉得非常靠谱,这完全颠覆了以前我对他的认知。”
看过新闻后,观众隔着屏幕都竖起了大拇指,纷纷留言说:“兄弟俩太厉害了,不仅都是行业内的牛人,还风趣幽默,让人羡慕啊!”
再来看看兄弟二人的成长经历,真是大写的“励志”。
留学归来 赤子之心
张文宇出生于1967年,他一路走来也是披荆斩棘。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文宇在浙江大学取得了学士学位后,被分配到了瑞安印刷机械厂工作,拿到了让人羡慕的“铁饭碗”。
但张文宇并不是一个喜欢安逸的人,虽然手里端着“铁饭碗”,但他的眼光却很长远,最后干脆辞职,在瑞安创办了电脑公司,事业也是做得风生水起。
提到哥哥张文宇,张文宏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起初张文宇同学在瑞安混,后来混不下去了,跑到新加坡去了。”
这当然是调侃之词。张文宇之所以离开家乡瑞安,是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刚好有个去新加坡深造的机会。
张文宇顺利进入了在新加坡排名第二的南洋理工大学继续求学,他仅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了5年制的课程,最终拿到了博士学位。
其实留在国外,张文宇也会有更多的机遇,但他有一颗赤子之心。学业有成后,张文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先是就职于浙江大学,后来转入浙江财经大学。
张文宇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在学术上也很有成就,先后发表了国际论文100余篇,在知名SCI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80余篇。
如今的张文宇拥有多重身份,他是教授、博导、浙江财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绝对的高精尖人才。
从大学毕业生,到拿到“铁饭碗”的国企员工,再到创业老板和海归博士,张文宇的脚步从未停歇过,最终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者,着实让人佩服。
其实,看完张文宇的人生履历,你会发现优秀的人从来都不墨守成规,他们敢向未来发起挑战,最终一步步走到了人生巅峰。
医学生的进修之路
张文宇如此优秀,张文宏自然也不差。
弟弟张文宏出生于1969年,和哥哥的“折腾”不同,因自幼体质较弱,他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
学生时代的张文宏是妥妥的学霸,1987年从瑞安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张文宏的求学生涯非常辛苦,他是该校最后一届六年制的本科生,从本科到博士毕业整整读了13年。
回忆读书的日子时,张文宏很坦诚地说:“人家正常大学生,读四年就可以出来赚钱了,我要多读九年,而且这九年是没什么钱的。”
博士毕业后,张文宏又开始了进修之路,他先后到哈佛大学医学院、香港大学玛丽医学院深造。
不过,只有吃了别人没吃过的苦,才会有机会成为顶尖人才。
多年的求学生涯,奠定了张文宏夯实的医学基础,所以后来的他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传染科医生。
很多人都是通过新冠肺炎才认识张文宏的,但其实近些年每一场感染性疾病的重大战役里都有他的身影。
2003年“非典”期间,张文宏与老师一起主编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013年,H7N9病毒突袭时,张文宏也是冲在最前线,他主动接触10余病例,并在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抢救工作中。
而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张文宏更是忙到没时间睡觉,白天他参加演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分析疾病,缓解大家的焦虑。
晚上他牺牲休息时间,写疫情分析的文章,并在线解答网友对于新冠肺炎的种种疑惑,经常忙碌到凌晨四五点,短暂休息两个小时后,又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除此外,张文宏还是一位非常有良知的医生,他曾遇到过这样一位病人,因为家庭贫困对方拿不出医药费,最终为了治病只能“挪用”姐姐的学费,张文宏知道情况后,主动为病人的姐姐捐款5000元,并鼓励她努力完成学业。
不管是张文宏,还是哥哥张文宇,他们都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各自领域内辛苦奋战,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
谈中国疫苗的安全性
谈起中国疫苗的安全性,张文宏说,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创造了历史上研发疫苗的最终记录,在1年时间内,已经走完了疫苗从研发到上市的全过程。
现在全球范围内急需尽快建立免疫屏障,否则逃避疫苗保护的变异株有可能会获得迅速进化,全球的重启可能会再次延后。现在最为重要的是迅速推动疫苗的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推进速度决定人类与新冠肺炎疫情对决的未来。疫苗接种速度越快,就越能有效控制疫情,因为病毒变异的速度就难以跟上疾病防控的速度。
冠状病毒广泛的宿主分布特性以及自身基因组的结构特征使其在进化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呈现遗传多样性。根据进化的基本原理,病毒感染人群后可能会发生变异,自然会筛选出那些传染力强的突变毒株,其将更加利于在人群中传播。
新冠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而当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影响疫苗的保护力,这个风险是存在的。对此,一方面包括我国在内的多国科研机构已经开始密切监测,并且积极开展新一代疫苗研发以应对新突变。另一方面,民众应加快接种疫苗,尽早构建起群体免疫屏障,只有感染人数明显下降了,才可能降低病毒变异的速度,最终遏制疫情的流行。
优良家风
自从知道张家都是博士生之后,人们不淡定了,直言:“一个家庭若培养出一名博士,都已经很厉害了,一门两博士简直是王炸。”
当然,张家兄弟的优秀,父母功不可没。
张文宏的父亲是机械厂的工程师,母亲则是一名小学教师,虽然他们家谈不上书香门第,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绝不马虎。
兄弟二人很小的时候,父母给他们灌输的思想就是“一个人若不读书是没有前途的”,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他们兄弟几乎是比赛学习。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读书成了张家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张家父母喜欢读书,还会给儿子讲书中的知识和历史典故等等。
父亲总会直白地告诉他们:“你们如果不好好读书,将来只能回来接班,是不会有太大成绩的。”
兄弟二人听后,都牟足了劲儿学习,他们不想走父亲走过的路,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张文宏读小学时,每次放学其他同学都去玩耍,但张文宏则不然,他做完作业还会给自己出数学题来做,就是希望成绩能够提高,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
哥哥也如此,兄弟俩经常“比”着学习,在这种良性竞争的激励下,他们都是名列前茅的优等生。
1979年,张文宇考上了初中,为了方便他学习英语,父母拿出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录音机,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大笔支出,就算是有钱人家也未必舍得,足见张家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有多重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的浪潮,在金钱的刺激下,许多人纷纷辍学选择去创业,当时的年轻人都非常浮躁。
但张家父母却不停地教育孩子,不要受外边环境影响,要坚持读书、学习。正是有了父母的正确引导,才有了后来的博士兄弟。
父母的言传身教、鼓励和支持,良好的家庭氛围,成为张家兄弟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让他们最终成长为了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人生中的启蒙老师,张文宏兄弟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父母的敦促和引导,他们未必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张文宏成了家喻户晓的抗疫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张文宇现任浙江财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智慧政府、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
繁忙的工作让兄弟俩平时相聚甚少,兄弟俩日常交流话题主要是父母的生活、孩子的教育、学生的培养,还有人机融合、中西医结合的群智医疗前景。
当然,张文宏最关注的还是疫情。他说,现在国内没有本土病例,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仍然有些外来病例的输入,也有一些隔离期满后出现阳性的个别病例,这些情况都是潜在的风险。
张文宏说起自己最近的生活,“我的工作基本没什么改变,只是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工作也变得稍微轻松了点。我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给患者看病、休息时看看书了。”
其实,不止是张家兄弟,那些享誉中外的成功人士,在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时,都会提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他们背后往往都站着一对人格健全又极负责任的父母。
包括钟南山院士也是如此,他的成功也离不开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三十几岁还没有什么成绩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总要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不然白来一趟。”
正因为有了父亲的谆谆教诲,终南山才会刻苦学习,成为一代名医。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母的教导。”
身为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有所作为,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舍得花时间陪孩子一起成长。如此,才不辜负“父母”这个伟大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