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新闻详情 < 返回
厦门籍诗人汪国真

发布时间:2022-04-29作者:窦欣平 王明瀚来源:《三联生活周刊》《凤凰读书》、集美区融媒体中心等点击量:8038鹭风报1559期05版 人物

05-3.jpg

汪国真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汪国真《山高路远》


       4月26日,是诗人汪国真逝世7周年纪念日。

      汪国真,祖籍厦门集美,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当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作曲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国掀起一股“汪国真热”。他的诗集创下中国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

       2005年始,他的书法作品作为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政党和国家领导人。汪国真有着“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诗人”之称。

       2015年4月26日凌晨,汪国真猝然离开人世,也带走了很多70后80后人的青春记忆。

       在那个文学还没有完全没落的年代,读汪国真,是作为小文艺青年的自我修养,哪怕在长大成熟后,他们会转投海子、北岛的门下,也仍然难忘汪国真。

       汪国真代表着最体面的诗歌,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在几乎每个流动书摊,每个旧书店,都有他的诗文集。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和微博,更没有抖音与快手。缅怀汪国真,就是缅怀我们的青春。


汪国真的诗风

       1982年,汪国真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起他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

       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1985年,汪国真下定专门从事诗歌创作的决心时,朦胧诗等新潮诗还在走红,但他并不想盲目效仿,而是摸索着自己的风格,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于是,在艺术上,他追求短小,只写20行左右的诗;凝练,做到字斟句酌;深刻,富于哲理的韵味;平易,贴近青年,特别是贴近青年人的生活。

       在题材和内容上,他不写应景的诗歌,而是关注人类情感上普遍与永恒性的主题,例如爱情、友情、亲情、事业等。汪国真曾想,一百年后仍然会有人失恋,仍然会遇到送别的场合,那么自己的诗就会长久存在。

       汪国真的诗歌面貌,用他早在1984年发表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就能够大致掌握:“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健康的抒情,大约可以称为“正能量”的传递。汪国真的诗风就是如此:天真清新,一览无遗。当现代诗歌以先锋的姿态传递着“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理念时,这种几乎人人都看得懂的大白话怎么能造就诗歌的神庙呢?但是它是那么朗朗上口,励志中带有形象的抒情,色彩、意象、情境中又充满那种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文采,写的又总是少年人那种未经损伤的单纯的情怀,自然也就能让众多读者——年轻的读者为之倾倒了。

       现代诗歌有不少在正式出版之前,都曾经以手抄的形式存在和流传。七十年代以诗人芒克、多多“白洋淀诗派”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但性质却与汪国真诗歌的手抄流传完全不同。抛开政治氛围的不同不谈,白洋淀诗派作品的传抄,总的来讲限于诗人之间互相阅读、交流的熟人群体,而汪国真诗歌的大量传抄,潜在的却是一个巨大的读者市场,以及诗歌阅读消费可能性的出现。汪国真对于自己诗歌的接受有很清晰的认识:“我的诗集有一个特点,就是我的很多诗句,实际上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这种去历史空间化的诗歌写作,可以说是追求“普遍性”的写作,往往更容易获得更广泛的心理共鸣,但稍不注意就意味着它可能是一种程式化的、没有生产性的写作。现代诗歌依靠不断地自反来保持自身的鲜活与尖锐,来制造与时代相对应的张力和内部紧张性,就这样一条诗歌写作理路而言,对汪国真这样的文字当然不可避免会有所警惕甚至选择性忽视:它的抒情读起来像是有一点陈旧,但它的文字又比过去的窠臼要清新;它背后的思想内核是这样的清浅,而它大面积的感染效果又是这样立竿见影。

       当北岛们作为一代人的代言人绝望地质疑“一切”的时候,当“撒娇派”戏谑化地挑逗着颓废的神经的时候,汪国真用个体的低吟浅唱让人们“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以及学会释怀:“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何必要细细的盘算,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如果能够大方,何必显得猥琐。如果能够潇洒,何必选择寂寞。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


“热爱生命”

       汪国真的第一本诗集是在1990年出版的《年轻的潮》,后来他的诗集名里也充满“年轻”这个词语——《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年轻的潇洒》《年轻的季节》《年轻的梦恋》……大约没有比他更会抓住年轻人的诗人了。

       他在自述中曾说,在80年代末他的诗集出版之前,他的诗已经广泛流传,甚至诗集的出版也是读者促成的。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编辑沈庆均告诉汪国真,1989年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金秋书市”上,总有年轻人到出版社的摊位前询问是否有汪国真的书。当时的中小学生中,他的诗歌相当受欢迎,学生们彼此传抄。这个现象被学苑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注意到后,提出优厚的条件,飞快地与汪国真签订了出版诗集的协议,第一版印刷的几万册诗集还未出北京就销售一空。

       汪国真对于自己诗歌的接受有很清晰的认识:“我的诗集有一个特点,就是我的很多诗句,实际上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这种去历史空间化的诗歌写作,可以说是追求“普遍性”的写作,往往更容易获得更广泛的心理共鸣,但稍不注意就意味着它可能是一种程式化的写作。现代诗歌依靠不断地自反来保持自身的鲜活与尖锐,来制造与时代相对应的张力和内部紧张性。

       当北岛们作为一代人的代言人绝望地质疑“一切”的时候,当“撒娇派”戏谑化地挑逗着颓废的神经的时候,汪国真用个体的低吟浅唱让人们“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以及学会释怀:“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何必要细细的盘算,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如果能够大方,何必显得猥琐。如果能够潇洒,何必选择寂寞。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

       曾有媒体向他提问:“你的诗歌曾经受到大众的欢迎,也遭到不少批评,你如何看待?”

       汪国真回答说:“对于诗人来讲,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不被人民承认你就什么都不是。人民是什么?人民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组成的,它是一个整体。如果你否定了大众,那你的人民如何谈起?当然,除了人民的看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在2013年10月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汪国真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出自汪国真作品《山高路远》)。之后,有记者采访汪国真谈及此事,他回答说:“那天晚上我从外地坐飞机回北京,刚落地,打开手机,短信像潮水般涌来,吓了我一跳。朋友都在告诉我这件事,因为《新闻联播》把两句话播出来了。我知道熟悉这两句话的人很多,但没想到领导人会在这个场合引用。老实说,习主席能背下我的诗词,我觉得挺欣慰的。”

05-2.jpg全家福(右前一为幼时汪国真)


“我是地道集美人”

       作为集美人,汪国真并未忘记自己的祖籍地;集美人也始终铭记他、纪念他。

       汪国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为自己的祖籍地“正名”,称自己为“地道的集美人”。

       “我从小就知道嘉庚先生,因为父母都是集美英村人。在兴学办教方面,陈嘉庚是楷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我的家庭教育来自父母,所以追根溯源,陈嘉庚对我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在2014年10月23日晚举行的首届集美学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著名诗人汪国真意外现身,并朗诵一首专门为家乡创作的诗歌《临江仙·集美》,让大家记忆犹新。


离去更觉集美好,

涛声犹胜蝉声。

白帆点点镜般平。

波中镶小岛,

远暗近分明。

一道海堤围海浪,

浪花泪水盈盈。

也知此地赛娉婷。

不可轻漫过,

只好梦中逢。

05-1.jpg

厦门日报书画院院长叶韶霖先生题写的《临江仙·集美》


集美人:我们读诗

        2020年以来,由集美区委宣传部、集美区文联主办,集美区朗诵艺术协会承办,辖区相关院校或文化场馆协办的“汪国真主题诗歌经典诵读活动”先后走进厦门市图书馆集美分馆、集美区杏东小学、集美区英村小学、厦门一中集美分校、厦门理工学院、集美大学、集美小学等院校。

       而在4月26日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集美区部分校园也自发举办诵读会,纪念汪国真。

        在集美小学,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深情诵读着汪国真的诗,并从他励志向上的诗里获取精神力量。高校的师生们也激情洋溢读起汪国真的诗作,有些老师还回忆起自己青春时期就读过汪国真的诗作,由此鼓舞和激励着人生不断前行。

      


下载鹭风报1559期05版 人物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