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5-04-14作者:林宝卿点击量:126鹭风报1706期04版 副刊
1994年2月和2000年10月,我两度应邀到马来西亚讲学。第一次到吉隆坡中华大会堂报告时,我接受《南洋商报》《星洲日报》《新通报》等媒体的采访。此行,我方知东南亚各国华社把闽南话称为“福建话”,于是,我把报告题目《闽南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改为《福建话(闽南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东南亚诸国,包括马来西亚说闽南话的华侨华人大多祖籍是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当被问起“哪里来”时,他们干脆说是福建来的。我利用两次讲学机会,到马六甲、巴生、森美兰、马口、吉隆坡、瓜拉庇劳等地调研。所到之地,大多闽南来客皆通行福建话。
报告座无虚席,不少祖籍闽南的华侨华人很感兴趣,报告结束后仍不舍离去,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为自己能给海外乡亲讲家乡话,研讨家乡的方言和文化而感到无比亲切和自豪。
马六甲福建会馆 图源:新周刊
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生活
马来西亚普遍通行马来语、汉语、英语、印度语。马来族是马来西亚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马来语是国语。就汉语来说,最普及的是普通话,当地华校采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近百年来,华语的广播、电视、电影也十分普及。他们除了用华语外,还通行闽、客、粤方言,使用人数最多的是福建话;其次是粤方言——当地称广府话或广东话。
海外各地的闽籍华侨华人中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而这些闽籍华人的祖籍地,大多是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
据我调查,闽南话不仅是向心型方言,而且是青少年学生中保留较好的母语。犹记得1994年春节大年初一“拜正”时,我家海内外亲戚三代人50多口聚会,无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小孩,个个都用原汁原味的“永春腔”闽南语交流,至今他们回国谒祖、探亲、旅游时,永春腔的闽南话仍是他们的共通语。
我们的祖先离家百载,不忘祖地方言,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今天,他们仍把母语传给子孙后代,这是爱国、爱乡、爱家的表现,这种语言的认可和乡音的情感产生一种向心力、凝聚力,这是“根”的情义。
马来西亚华族群体中,不同方言群的华人也会互相学习,一人掌握多种方言,对马来西亚华人来说是很普遍的事,如我的先生和他的同学都会说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客家话。华侨华人不仅包容不同地域的方言和文化,也吸收其他民族的语言,特别是当地的国语——马来语。
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自给自足。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际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可见各种语言或方言靠相互借代和交换词语来充实自己的词库属正常现象。
印地语、荷兰语、英语的借词大大超过本族语词的数量;日本语是本族语词、汉语词和英语词三分天下。马来语大量借用汉语,汉语借词为801条,其中闽南语借词为711条;而闽南语也借用了不少的马来语。但互相借用却丝毫没有影响闽南语的存在,因为闽南方言是向心型的方言,有很大的凝聚力,不易消亡。
“福建话”在马来西亚的传承与发展
闽南人移民海外,特别是移民到东南亚诸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唐宋以来,福建人口增长很快,特别是闽南地区,人多地少,发展农业生产有困难,于是只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为了养家糊口,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闽南人被迫背井离乡,过台湾、下南洋、闯东洋、泛西洋。当时主要是下南洋。
闽南人口真正大量外迁到马来西亚,始于明代漳州月港的兴起,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马六甲、吉隆坡、巴生、蔴坡、柔佛州等地的华侨,将近一半祖籍在闽南。
祖籍厦门海沧青礁的颜冰和说,马六甲80万人口中60%是闽南籍。此外,在马来西亚还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唐人街,便是历史见证。马六甲的鸡场街是其中之一。据当地人说,鸡场街原义取自于闽南语“街场街”,意在形容其为繁忙的街道,而闽南语的“街场”与“鸡场”同音,因此渐渐演变为鸡场街。鸡场街作为马六甲世界文化遗产核心的老街,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年前,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六次驻节马六甲时,在当地设立“官厂”。当时定居马六甲的华人与马来人生活上融合及通婚也铸造了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以鸡场街为主干道的20条周边街巷,就成了当时华人迁居南洋最早的集中聚居地区,今天这里除了处处可见中式南洋建筑,还包括百年华人同乡会馆及寺庙。
此外,还有吉隆坡一条知名的唐人街——茨厂街。这名字跟马来西亚侨领叶亚来有关,当年他在这里开设茨厂,专门生产木薯粉出口到国外。海外华侨华人聚集区、唐人街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华人远渡重洋、历经磨难,在海外落叶生根。
鸦片战争后,厦门是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成为人口输出的主力。他们大多是以投亲靠友的方式陆续迁徙,并且按方言和祖籍相同的背景集中聚居。这也是方言流播和形成派别的历史背景。正如《明经世文编》所云:“东南滨海之地,以贩海为生,其来已久,而闽为甚。”
闽南话在马来西亚的传承是出于生活、文化交流的需要,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宋元时期的泉州人和元、明、清时期的漳州人及厦门人到海外经商、移民海外,带去了中国的物质文化、闽南特产,必然产生语言交流,马来西亚和闽南方言中词汇的互相借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是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闽南话入门》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