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读城 / 新闻详情 < 返回
围里社的历史与新生 一个城中村的新潮蝶变

发布时间:2025-07-28作者:文字、摄影/林硕来源:点击量:32鹭风报1721期04版 读城

       侨乡厦门的围里社区,在厦门岛的正北,原本处于海中的半岛上,西临埭辽湾,东有堤岸连接墩上,南接坂上、县后。依山傍海,半渔半耕,原有埭寮社、欧厝社、蚵壳社等小村落,清代时不堪来往的海盗骚扰,于是这些小村落团结在一起,以篱笆围起来防卫,是为“围篱”,谐音“围里”。

04-7.jpg

围里新貌

04-8.jpg

围里潮流市集

“下南洋”的围里人

       围里社乃陈姓聚居之地,是连同坂上、县后、下忠、墩上的“五户陈氏”中的一支,有自己的宗祠——陈氏小宗善继堂。继善堂是闽南古厝经典的燕尾翘脊硬山顶,保存十分完好,祖厅内有1885年所立的《善继堂碑》,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文物。

       围里乡民能吃苦,肯奋斗,早年赴南洋谋生的人不少,其中最知名的是陈迎来。1884年随族亲南渡菲律宾谋生,一番奋斗,其开设的“馨泉酒厂”已成为菲律宾最大的酿酒厂,当时占全菲酒类销量70%以上,以“酒王”闻名于世。

       陈迎来不忘回馈乡梓,回乡投资中兴银行、造纸厂、厦门大同淘化食品公司等。他热心公益,长期担任马尼拉中华商会会长、华侨教育会会长、马尼拉中西学校董事长。对祖国赈灾、抗日救亡运动无不大力捐款支持。

       为表彰陈迎来的杰出贡献,马尼拉市议会将陈迎来大厦所在的街道改名为“陈迎来街”。1949年,厦门《星光日报》对围里启智小学进行过报道,陈迎来与陈四美被推举为学校董事。

       围里人陈四美旅居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1903年毕业于莱福士学院,担任丰裕轮船书记,21岁时升为船长。26岁创设永美树胶厂,后创立和美号商行,专营建筑材料和椰子干等。陈四美还经营轮船运输公司,是东南亚著名华商。如今新加坡樟宜区的地名“惹兰四美”就是为纪念陈四美而命名。

04-10.jpg

陈氏小宗善继堂

陈振发宅与古厝书屋

       围里的这座侨建筑始建于1908年前后,由一座主体建筑、左右厢房和围墙、院门组成,屋面形式均为闽南平脊硬山顶,马鞍形山墙,主体建筑正立面有龟背形拼砖图案。古厝大门是特色的四开门扇,是湖里区少有的门扇样式。

       此宅装饰较为精美,在梁、架和木质门窗上有雕刻,如大象、花鸟、人物故事等,展现了先人的审美与技艺,保存完整,对研究厦门古建筑的类型有积极意义,是区级不可移动文物。

       据陈振发的孙女、业主陈亚金女士说,陈振发宅的主人实际上是陈振发的父亲,华侨陈延机。陈延机与同安望族女子叶慈慎育有5个儿子、2个女儿,而后陈延机携子女与寨上红楼主人一同赴南洋经商。陈延机在菲律宾种植橡胶树致富,回乡建了这座大厝,老年时落叶归根;其后代继续经营,在菲律宾开设酒厂、经营旅社,事业兴旺。

       解放战争时期,古厝曾是解放军的临时驻所,墙上的“反对侵略战争”“饭堂”“宿舍”等文字,以及墙体上扎钉悬挂步枪的钉子眼,是那段历史的见证。陈氏后人说,部队驻扎在古厝十几年,陈家人帮忙烧水、煮饭,军民齐心,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努力。

       陈延机的后人,部分旅居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与祖国的家人有书信来往,用侨批寄回来钱与衣服等物品。后来新加坡和菲律宾的亲人还与陈亚金有联系,1999年曾回国探亲,他们还一起游览了南普陀寺、鼓浪屿。

       这座华侨老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的延续。岁月流转,如今古厝已成为儿童公益书屋,向孩子们敞开了大门,继续书写围里社的华侨故事。在陈振发宅里,原本的客厅成为书屋的活动室,可容纳十几个小朋友参与活动;不同的屋子里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文学到科普知识,从绘本故事到历史传记,甚至英文书籍,应有尽有,书页翻动的声音与古厝的静谧相得益彰。

       走进围里古厝书屋,工作人员正在为当日的公益编程课程做准备。自2024年10月正式运行以来,这里已开展了180场活动,涵盖博物馆奇妙夜、闽南文化课程、数学游戏、绘本故事等,服务近4000人次。古厝新生,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知识的力量,也体现了社区居民、孩子对华侨文化的传承。

04-12.jpg

围里的网红咖啡馆

04-16.jpg

围里的侨批

04-15.jpg

围里侨乡记忆廊


侨厝茶馆与活化更新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如何让老社区既留住烟火底色,又生长出现代活力?围里社区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通过党建引领,坚持近邻理念,把闽南文化融入空间梳理、硬件改造、景观提升等方面,形成了活化改造、新旧共生的独特社区文化。

       17处历史风貌建筑不但加固修缮,还得到合理开发利用;8条街道根据历史民俗重新命名……

       华侨陈迎来家族旧宅从危房改为会福茶馆,工程师用3D扫描复原清代燕尾脊,加固墙体却不改红砖本色,空气中飘着铁观音茶香;建于清代的陈鹤旧宅改造为社区网格工作室。古厝危房被打造成活化利用的休憩空间、文化客厅,留住了记忆里的乡愁,延续了侨乡文脉。

       百年古巷蝶变为“侨乡记忆廊”,铁皮屋变身网红咖啡店,新增停车位400个、公共活动空间2000平方米。“修旧如旧”的原则,让老建筑与新建的文化广场、口袋公园共存,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

(参考资料来源:围里社区、《厦门晚报》、陈亚金与陈安心口述、黄国富文章等,在此一并感谢)

04-14.jpg

书屋开设公益编程课程

04-4.jpg

古厝书屋

04-13.jpg

围里市集内

04-9.jpg

陈鹤旧宅改造为社区网格工作室

下载鹭风报1721期04版 读城
相关新闻

要闻| 读城|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