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19-12-27作者:本报记者 林希点击量:9501鹭风报1445期06版 专题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我和我的祖国》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歌曲,大江南北、大街小巷流淌着“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旋律,听闻者常会忍不住跟着和。可是,你没听过印尼语版本的《我和我的祖国》吧?在厦门,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为这首歌译配了印尼语歌词,歌声里满满都是对中国、印尼两个故乡的深情……
每周三下午三点,陈裕秀、丘美璋都会来到位于老华侨大厦的厦门市侨胞之家,很快地,三四十位老伙伴也聚齐了,他们开唱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歌曲、印尼歌曲。他们基本没有受过声乐训练,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快乐。中场歇息时,他们用或流畅或有些磕巴的印尼语交谈着,忆青春往事,说现今的儿孙满堂,情同家人。
这就是厦门万隆同学会CEMPAKA歌队。CEMPAKA是玉兰花,在印尼,每逢庆祝或是迎宾,CEMPAKA洁白的花瓣就会被轻轻地抛洒,馨香四溢。而万隆,这个位于印尼西爪哇、雅加达附近的城市,因为1955年著名的亚非会议而被铭记。这群万隆归侨选择CEMPAKA作为歌队的名字,第二故乡的青少年往事遥远而又真切,就像兰花的馨香若有若无,萦绕在怀。
2008年的一天,有几个爱唱歌的印尼万隆归侨歌兴大发,觉得平时自己在家哼歌不过瘾,于是相约每周三下午聚在一起唱唱歌。唱啥呢,当然是伴随他们长大的第二故乡的歌曲。没有歌本,没有伴奏带,他们照样唱得那么投入,那么悦耳。
一周复一周,一年复一年,“侨胞之家”传来的歌声和笑声圈了粉。“我不是万隆人,但我也说印尼话,我可以来跟你们一起唱吗?”“我的家根本不在爪哇岛,可我就是没有理由地想和你们一起唱,行吗?”——“行啊行啊!”“欢迎欢迎!”这个群体不知不觉中壮大起来,如今每次都有四十来人围成一大圈引吭高歌。最长者八十又五,年轻的侨二代也有五十出头了,唱起歌来各个都似姑娘小伙。
起初,他们凭着回忆写下歌本,后来有了多方设法收集来的规范歌谱。起先,纯粹自娱自乐,没有指导老师,没有演出任务,后来吸引了手风琴手、钢琴师主动前来伴奏。11年来,没有变的就是开心。连路过厦门的万隆人也会赶来一起唱,他们说“谢谢你们把我们带回了第二故乡,带回了我们的少年时代!”在厦门读书的印尼留学生也来了,他们说“没想到,在中国可以和一群爷爷奶奶一起唱印尼革命歌曲!”
也不全是唱歌,每一次聚会,他们会带来种种好吃的一起分享。离乡不离味儿,每年5月,他们会举办盛大的Gado-gado宴。Gado-gado这是一种印尼凉拌菜,大家分工合作,带来特制的花生酱、空心菜、虾片等,还有姜黄饭、千层糕。热热闹闹地品尝着,吃饱喝足后,又载歌载舞,甚至玩起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分明就是一群老顽童嘛。
团结友爱是这群歌友相处的主旋律。不需要专门筹集活动经费,大家都积极地准备物资,谁也不计较钱多钱少的事儿。遇到病痛,相互看望关心,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样。
“咱们也来潮一下,建个微信群吧”,不服老的归侨们纷纷附和,入群后叽叽喳喳,交流着人生的酸甜苦辣。他们由此学用智能手机,学习各种软件,“活到老学到老”令他们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当年回归祖国,祖国正值困难时期;而今祖国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安康,第二故乡的发展越发令人牵挂,特别是华文教育的复兴方兴未艾。这群归侨纷纷加入筹集经费的行列,为建华文学校添砖加瓦。
上世纪60年代归国的第一代侨生,至今仍在福建定居的有数万人之多。厦门从万隆回来的老侨生仍有一两百人。这群老归侨,与新中国共成长,也经历过风雨和苦难,而今安享晚年,老有所乐,他们格外惜福。两个故乡都爱得深切。
祖国母亲即将迎来70岁的生日,用什么作为贺礼呢?“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这样的心声,如果用印尼语唱出来,是不是一份颇有特色的礼物?说干就干,丘美璋和老伴是印尼语专业的,由他们先将歌词翻译成正式的印尼语;陈裕秀再根据歌曲的旋律对印尼语歌词做调整,然后大家一起再三推敲。歌词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为歌友们的印尼语水平多数并不太好。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厦门市印尼归侨联谊会的元旦联欢会将如期举行。CEMPAKA歌队也将受邀上台表演,再次用印尼语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届时,在场的1000多名印尼归侨侨眷将一起把心声唱给祖国听。
岁月雕刻了容颜,时光磨砺了意志,爱国爱乡的初心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