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19-12-13作者:柴如瑾点击量:5824鹭风报1443期05版 华文教育
“我的人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跟中国、跟汉语打交道,这是很深的缘分,相信一辈子都分不开。”这位视北京为“第二故乡”的汉学家,就是日本大阪大学语言文化研究科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古川裕。
个头不高,眼神清澈,笑声爽朗,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古川裕与汉语结缘超过40年。“这个数字意味着我是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路同步走过来的,我感到很幸运。”
1978年4月,在大阪外国语大学就读汉语专业的古川裕,第一次接触“活的”汉语和“活的”中国人。为什么强调“活的”?“我们在日本念中小学就会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和《史记》《论语》等中国古典名著,也学习中国历史。我上大学后开始专攻汉语,才见到中国老师,才知道现代汉语的正确发音。”自此,古川裕开启了他的汉语人生。40年潜心学习,30年教授研究。
“学汉语、教汉语,要是没有在中国的生活经验,恐怕学不到家,永远是书本上的水平而已。”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的两年,让古川裕“时时想念”。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一直在观察中国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带给世界的各种影响。”古川裕以独特的视角,一直在关心和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汉语能否像英语那样成为国际语言?”在曾经发表的同题报告中,古川裕给出的答案是“能”。他表示,“当今英语的崛起跟历史上英美两国各方面的强盛发达分不开,按这个逻辑来说,汉语当然有资格成为下一个国际语言。”
对当前各界热议的汉语热,古川裕给出了更为理性和具体的分析:“并不能说汉语在全世界升温。有的地方因为起点低,所以容易升温;有的地方汉语本来就有较高热度,很难更热。”
他以东亚的情况举例,“虽然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但是目前大部分学习者只能学基础或是初级阶段的汉语,能够学会用汉语跟汉语母语者进行日常交流的人才非常欠缺。下一步需要换个思维方式,从数量向质量转换,关注培养中高级以上的汉语人才。韩国、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地区也都有类似的背景和现状。汉语国际教学的政策也要关注东亚几个地区的特殊情况。这会给汉语国际化开辟高质量教学的一扇门”。
古川裕还强调:“各个地区的本土化,包括教师、教材和教学法都由当地资源来承担,这样才能实现具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
“世汉学会会员人数已超过5000人,遍布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数字说明我们学会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对全球各地的汉语教育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古川裕表示,“我们学会的任务是有的放矢地根据各个地区的状况了解各地的需求,按照不同需求提供适当的帮助。通过我们的汉语教学,努力培养汉语能力强且富有个性的人才,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中间搭起汉语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