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创刊于1956年,发行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位置:首页 / 侨乡动态 / 新闻详情 < 返回
破译“lin auw” 她帮印尼归侨成功寻根

发布时间:2024/07/26作者:来源:华人头条点击量:2610鹭风报1671期04版 侨友之家


       沿着曲折的巷道,穿过错落有致的民居,一座宁静而略显“神秘”的宗祠出现在眼前,这座悄然坐落在街坊深巷一角的宗祠,给人一种既崭新又有“古意”的感觉——崭新之处,是因为它在1998年重建,而“古意”之处,则在于它承载着厦门“北薛”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和故事。这座“薛家宗祠”,正是陈有理此行的目的地所在。

       这次探寻的起因,是一条关于寻亲的微信。这天,陈有理处理完手上的工作,点开微信,一条消息跃入眼帘:“陈老师,我想找您帮忙寻根。”

       陈有理创建了一个叫做“有理寻根”的团队,帮助海外华裔寻根寻亲。在投身到寻根工程的19年里,她所带领的团队完成70期寻根任务,走遍了福建省70多个村庄,处理国内外邮件2000余封,其中外文翻译810封,接待212人次,帮助许多漂泊海外的华侨华人找到回家的“路”,其范围之广涉及110户华人华裔家庭。如今,“有理寻根”已经成为思明区侨联的一块金字招牌。

       她立刻回复了微信,并询问对方的详细情况。几番交流后,陈有理了解到对方是一位广州印尼归侨。他的外曾曾祖父从林后村移民到印尼,在那里安定下来。期间,他的外曾曾祖父曾回乡探望亲人,此后没有后人再回来,久而久之便断了联系。

       时光如此悠长,依然执着寻亲,这样的心意,让见多识广的陈有理依然感佩不已。根据对方提供的族谱信息,陈有理迅速行动起来。但她深知,每一次寻根之路,总会面对很多“技术性”的难题,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往往就是第一道“关卡”。印尼薛氏的族谱是由印尼文拼音写就,而这些拼音对应着闽南语,文字与口音的互译,让破译这份族谱的难度上升了一个大梯度,即便是熟悉印尼文的陈有理都觉得有些棘手。

       “本来,闽南语的特色就是十里不同音,而这支薛氏到了印尼之后,口音还会随之演化,一代代传承下来,还真的就很难破译。”陈有理笑称,自己经常有如一个密码破译者。尽管如此,在陈有理厚厚的笔记本上,每一页族谱都标注上了译文,密密麻麻的注释背后是无数个翻阅典籍资料的日日夜夜。

       “技术关”过了,随着族谱的成功破译,寻根之事也渐渐有了眉目。但陈有理发现,她需要进一步的支持,因为印尼文中“lin auw”的中文地名,很有可能就在厦门湖里区。

       厦门市侨联在了解到陈有理提供的信息后,给“有理寻根”团队提供了更直接有效的指导支持,湖里区侨联也迅速行动起来,发挥本区域资源的优势,衔接上枋湖社区志愿者,这使得线索的“推理”更为明晰,加快了寻根工作的进程。他们通过薛氏宗亲理事会,查找族谱、多方确认,顺利锁定了湖里区枋湖社区林后村。

       “我百分百确定就是在这里!”陈有理抚摸着雕刻着“林后”二字的石碑,用激动得略带颤抖的手将它拍下来,然后发给这位寻根的朋友。不只如此,一路上,陈有理都会将携带着“家乡基因”的一事一物拍了下来,只为了让寻根者先看一眼如今的故乡。

       千载光阴如梭,作为厦门传奇姓氏家族一脉的“北薛”在厦门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北薛”后人更是在这里生生不息,历经岁月动荡,宗祠数次被毁,仍顽强地传承、发展。为了更确切地提供寻根信息,除了林后社的薛氏宗祠,包括安兜社薛氏小宗等,陈有理也没有忘记细细走访。

       此后,又经过厦门、金门薛氏宗亲会的反复交流,他们确认,寻根者要找的“根”便是源于这里。

        “太好了,将来,我一定要回到这里亲眼看看我的家乡。”寻根者在微信上向陈有理表达了自己同样激动的心情。

04-1.jpg陈有理(右一)分享寻根细节


下载鹭风报1671期04版 侨友之家
相关新闻

要闻|专题|侨乡动态|海外侨讯|人物|副刊|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