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4-04-26作者:刘洋来源:中国侨网点击量:3047鹭风报1658期08版 侨居海外
英国伦敦一家扎染坊内,肤色各异的人捏起针线,和一名身着白族服饰的女生学习扎“疙瘩布”。
“疙瘩布”是白族人对扎染的另一种叫法。手艺人用针线和绳子对布料进行扎、缝、捆后染色。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待染色完成后解除线绳,布料上的花样才得以显现。
“他们很享受缝扎的过程。之前有个被女朋友拉来体验的外科医生下课了还一直缝。他说这是除了手术缝针外第二难的事。后来他报了课,说要攻克这个难题。”
扎染坊的店主段怡然是一名大理白族姑娘。2019年从伦敦大学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毕业。
上学时,班里加上她一共3名中国人。没有语言优势,学的又是西方的戏服设计,段怡然决定用扎染布制作维多利亚式西服,好让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
“很多人以为我从小就做扎染,但第一块完整的扎染布是我在伦敦完成的。”
段怡然说,当时离家上学一年了。在伦敦做扎染布时,她常想起妈妈和奶奶做扎染的场景。
儿时觉得做扎染很枯燥,家长也希望她能走出村子去更大的世界看看,所以她并未系统学习过。后来她走到英国,离家的苦闷却在扎疙瘩布时渐渐消散了。
出乎她所料,老师对她的扎染西服很感兴趣,还让她教同学们扎染的技法,讲讲儿时的成长环境。那一刻,这门自小耳濡目染却不以为意的手艺让她和故土有了新的连接 。
2016年暑假,她回到老家重新学习扎染、走访云南的扎染厂。返回伦敦后,她又学习了其他国家的扎染,理解了白族扎染的独特之处。历史悠久的马帮文化、白族人对自然的崇敬都反映在了扎染的图腾上。想要教外国人扎染的想法在心中躁动。
学生们正在扎“疙瘩布” 受访者供图
毕业后,段怡然开始创业了。但白族扎染对于外国人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如何让外国人理解一门来自万里之外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呢?
回想起刚入学时,段怡然苦恼于找不到与西方服饰工艺的“连接点”。
“在做一件束腰或一条裙子时,我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设计。”她以维多利亚时期的裙子举例,她不理解裙子上的图腾和繁缛花纹的含义,只是照课本上的做。而在了解到当时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史、裙子图腾蕴含的东方意象后,她觉得自己和这些图腾的“距离”近了一些。
同样是接触其他民族的手工艺,外国人也需要这样的“连接点”。
为此,段怡然学习了不同国家的扎染,在课上向学生们讲述其中的联系。
比如,英国也种植兰草,但品种与种植方式都与中国的不同;白族的染缸内容物由米酒等制成,英国则用白糖与其他材料配比制成。
“我把染缸的制作比喻成炒一盘菜,不同国家用的原料不同,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创业至今,奶奶常问她,家里五代人一直在做疙瘩布,她在英国能做出什么花样?
曾经一位伦敦艺术大学的印度裔老师来上课。他的母亲不久前过世,家里存放着母亲生前制作的印度传统服饰纱丽。当他在课上一针一线缝制图案时,脑海中不断回想起母亲织纱丽的场景,对母亲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也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女性长辈是如何做传统服饰的。
这位老师后来将纱丽带到工作室中,和段怡然一起讨论两国服饰工艺的异同,了解白族女性做扎染的故事。
段怡然说,这段故事引起了她的共鸣。儿时,妈妈、奶奶、家里的阿姨都会做扎染和各种针线活。大家常把做针线活和女性绑在一起,认为女性会做针线活理所当然。但如果细看那些针脚、她们构思缝合的图案,会发现她们是多么有才华的女性,这些时刻值得被记录下来。
段怡然告诉奶奶,她的工作可以让外国人了解白族文化,也为他们提供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她是将开放、多元的大理“搬到”了伦敦,并将各地人文故事“存档”。
回看这5年,段怡然觉得自己的经历和扎染的步骤“重叠”了。
“之前我走访过的一家扎染厂厂长说,扎染这个东西是让你解开自己内心的疙瘩,你得先一针一针把它缝起来、染色,再把你花了六、七个小时缝的东西全部解开,你才能看到它的图案。”
段怡然将这5年的工作比作“建桥”的过程。最初她并不确定能否坚持下来,也曾有人找她合作,想将扎染做成时尚高奢品牌,这样工作室的收益能好一些。段怡然虽有过动摇,但她更喜欢也更倾向做民俗文化的交流。
没想到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博物馆找她合作,也有长期和她学习的学生。她觉得“桥”建好了。
今年3月末,段怡然带着外国学生们来到她的故乡,和白族阿奶一起做扎染、学刺绣。项目结束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接下来的交流项目。
“我回乡的时候把家里亲戚全叫到分享会上来了,介绍我做的事情,告诉他们我靠做扎染养活了自己,赚得也不少。他们为我感到高兴,觉得我做的事很有意义。我很期待下一个五年。”段怡然说。
段怡然与学员们在扎染作品前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