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2作者:刘雅哲 徐隆点击量:1156鹭风报1672期08版 专题
吴警声近照
华侨家庭,感恩爱国
1943年7月,吴警声出生于印尼雅加达,兄弟姐妹七人。父亲是泉州晋江人,母亲曾淑媛是厦门人,是一名早期的致公党党员,毕业于集美幼稚师范学校,并在20世纪30年代下南洋。
抗日战争时期,吴警声的父母参加当地进步组织,曾被日军抓捕,父亲遭到殴打,头上留下大伤疤。母亲在印尼担任雅加达中华中学附属小学幼稚园主任,并兼任雅加达妇女协会主席,积极参加当地侨联活动。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他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
吴警声自小便深受长辈爱国精神的熏陶,虽然双亲工作繁忙,却始终沐浴在家庭的爱护中,她就读的雅加达中华中学是当地一所积极贯彻新中国教育方针的进步学校,教师大都是从国内下南洋的老教师,学生们在他们的影响下,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学业基础扎实。
1960年,印尼学校关闭。那时,吴警声还未中学毕业,母亲便带着三个子女,离开印尼亲人,乘船归国,回到家乡厦门。吴警声和一些同行的同学被分配到北京就学,她在北京四十九中学完成了中学学习。
1963年,吴警声考上泉州华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河南伊川县轴承厂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两年。
1971年,她被重新分配到洛阳第五中学任数学教师。在五中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工作,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担任重点班的教学工作,取得不少佳绩,深得校领导的赞许和学生的爱戴。1983年,她被推举为洛阳市涧西区人大代表。
夫妻同心,报效国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席卷全国,厦门经济特区急需科技人才。吴警声的丈夫毕业于清华,他从洛阳一机部设计院被引进到厦门福达感光材料厂,吴警声则被分配到厦门感光化学厂教育科。
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对吴警声是一大挑战,但她努力调整状态,努力适应新环境。在教育科同事协助下,她认真工作,为职工举办各种学习班、职业培训班,协助单位开展继续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在她和同事们的辛勤付出下,感光厂教育科常常被当时的轻工系统表扬认可。
吴警声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无私奉献,在洛阳五中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在感光厂教育科负责培训工作直至退休。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吴警声的母亲曾淑媛(左五)参与和周恩来总理的合影
吴警声(前排左四)参加致公党厦门感光支部成立会
侨海报国,推动发展
在厦门感光厂工作的同时,受母亲的影响,吴警声逐渐开始接触了解致公党,并于1986年自愿申请加入致公党。感光厂归侨较多,吴警声积极在厂里寻找发展对象,发展了不少优秀致公党党员。
在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致公党厦门感光支部于1987年成立,吴警声连任两届感光支部主委。在担任主委期间,她积极带领党员们开展参政议政工作、举办丰富的活动,经常在党员家组织学习,加深了党员间的感情,支部党员亲如一家。感光支部作为思明区第二支部的前身,党员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友爱为思明区第二支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致力为公,侨海报国。身在致公党党员家庭,吴警声在母亲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下,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致公党党员的优良传统,并引领一代代年轻党员持续发力、笃定前行,源源不断为致公党注入新的力量。
人物名片
吴警声,祖籍福建晋江,1960年回国,印尼归侨,毕业于华侨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后任职于洛阳五中、厦门感光厂。致公党思明区第二支部党员,致公党厦门原感光支部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