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返回鹭风报首页

洪友康:提灯引路 赓续爱国血脉

发布时间:2024-11-18作者:孙蕴琦 于鹏来源:点击量:758鹭风报1686期08版 侨海归心 归侨故事汇 专题

生于抗战 追忆父辈往昔

       洪友康的父亲洪德勲(又名洪德芬)是厦门同安凤岗人,由于祖父早逝,洪德勲在十七八岁时随叔叔前往新加坡经商。1939年,35岁的洪德勲响应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加入前三批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参加抗战。在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冒着枪林弹雨、战胜艰难困苦,从缅甸运载军事物资进入云南大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4年11月,洪友康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抗日战争胜利后,洪友康的父亲计划回新加坡,路过缅甸时,遇到几位同安的亲戚,劝他留在缅甸,他便在缅甸先后从事驾驶、蜡烛、红片糖生意。

08-2.jpg

青年时代的洪友康


回国从教 接力报国火种

       1963年底,时年19岁的洪友康从缅甸回国,就读于昆明的华侨补习学校。1963年,中侨委、对外经委合办了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是一所专门招收侨生的大专院校。暂居昆明不到一年的洪友康便参加高考,于1964年考入了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的英语专业,就读三年后,学校升为本科,更名为北京第三外国语学院。1967年,洪友康被分配到大同煤矿为矿工子弟教授英语,由此开启了他的杏坛生涯。在山西大同工作八年后,鉴于很多亲戚都在厦门,洪友康申请调动来厦工作,于1976年到厦门感光厂担任资料翻译员。

       1978年,根据高等学校扩大招生的计划,厦门市工交办和建委分别成立工业大专班和建筑大专班,洪友康被借调到工业大专班当英语老师,重新走上讲台。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特区建设迫切需要大批建设与管理人才。当时,市政府决定创办一所市属综合性全日制职业大学——鹭江职业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前身)。1981年,鹭江职业大学正式成立,鹭大师资队伍从厦门当时仅有的八个大专班的教师队伍中挑选,洪友康成为鹭大建校以来外语系的第一批老师。

       从1967年踏上三尺讲台,37载春秋的教学生涯中,洪友康以高尚的师德、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他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深深地影响每一位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很多学生都成为特区建设的栋梁之材。洪友康的教学生涯是一段充满智慧和汗水的旅程,也是一段播撒希望和收获硕果的岁月,执教生涯中他先后荣获“厦门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鹭江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致力为公,传承家国情怀

       1987年1月,经致公党厦门市工委会委员陈尊法和鹭大同事詹奇峰老师介绍,洪友康加入中国致公党,被编入厦大支部。1989年,致公党鹭大支部正式成立,洪友康与詹奇峰、陈铭铃、叶芳仙、杨美玉、杨绍文、吕海鹏等成为支部最早的一批党员。

       加入致公党的37年来,洪友康积极参加党派各类活动,发挥智力优势参政履职,联络采访校内外海归人士,参与完成《高校海归创新创业成效调查》等调研课题,还向总支部捐出珍贵的图书资料。他始终秉承“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精神,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他人,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为青年健康成长贡献力量。2003年,洪友康被致公党福建省委会授予“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

       洪友康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在奉献的岁月中展现了他的归侨爱国情,提灯引路、筑梦育人,鼓励一代代年轻教育工作者和学子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08-7.jpg

洪友康(中)向致公党厦门理工学院总支部捐赠珍贵图书资料


人物名片

       洪友康,祖籍厦门同安,缅甸归侨,1963年归国,退休前任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曾获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先进党务工作者”“厦门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鹭江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致公党厦门理工学院第一支部党员。

下载鹭风报1686期08版 侨海归心 归侨故事汇 专题
相关新闻

要闻| 侨乡动态| 专题| 海外侨讯| 人物| 副刊| 热点专题|数字报|海外版

版权所有© 厦门鹭风报社   闽ICP备19003249号-1    CopyRight © Xiamen Lufeng Weekly.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厦门市新华路78号华建大厦7楼鹭风报社   邮编:361003   投稿信箱:lfb1956@126.com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3375号

鹭风报 扫描二维码关注鹭风报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