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作者:翁舒昕 整理点击量:796鹭风报1687期04-05版 鹭岛·侨乡故事 文化路线 专题
在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老街巷与老建筑构成独特的城市肌理,诉说着动人故事。一砖一瓦沉淀侨乡岁月,一石一木见证历史变迁。走进鹭江,仿佛摊开一幅历史卷轴,侨乡文化印记令人沉醉。
近代,随着海外贸易的兴起与中国沿海地区的开放,众多厦门人远渡重洋谋求生计,逐渐汇聚成了庞大的华侨群体。他们在异国他乡拼搏奋斗,积累了财富与见识后,怀着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纷纷回乡。这些华侨带回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在鹭江街道留下了深刻印记。如今,漫步鹭江街道,依然能从融合多元风格的建筑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清晰地感受到华侨文化源远流长且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它是鹭江街道不可磨灭的精神与文化瑰宝,见证着过去,也将继续影响着未来。
鹭江街道游览路线
★厦门一等邮局→★春光酒店(大千旅社旧址)→★大同路与横竹路交叉口→★开元路→★老剧场文化公园与大井脚红砖姐妹楼→★厦门总工会旧址→★双莲池街58号(四季花园别墅)→★故宫路68号
厦门一等邮局
在鹭江街道海后路58号,坐落着一栋仿英式白色小洋楼,精美的龙纹雕花,青灰色的罗马石柱,木质的拱门,还有拱门上那明净的玻璃,显示出一种优雅的年代之感。龙纹之上,“厦门一等邮局”六个金色的大字藏在婆娑的树影之后,偶有阳光落于其上,泛着淡而温柔光芒。
这座创办于十九世纪末的邮局,距今已有百年历史。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厦门大清邮务总局在厦门海关设立,由海关兼管。1897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三年的正月初一,厦门大清邮务总局正式对外营业。它是中国最早对外营业的邮局之一,不仅受理了中国第一单邮政业务,还盖下了第一个官方邮政日戳。
当年信件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南洋的侨批,那些离家千里的侨胞们,在南洋土地上努力生存着,这些侨批带着思念和祝福、血汗和收获,历经风浪,漂洋过海来厦门,又怎能让人不珍惜呢?
邮政文创产品
咪咕咖啡首次与中国邮政IP携手开店
1911年,厦门大清邮务总局改设厦门一等邮局,2004 年 11 月列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进邮局,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以及岁月留下的痕迹,都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曾经的邮政设施和工具,感受着邮政行业的发展与变迁。从一封封发黄的信件到一个个古老的邮戳,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历史的韵味,见证了鹭江街道乃至整个厦门的通信历史。
2019年,咪咕咖啡入驻一等邮局,借助5G网络与AI技术,联合中国邮政共同打造了“声音邮局”“影像邮局”以及个性化邮票定制体验等多种活动。借助AI技术,“声音邮局”可以通过记录用户声纹,制成“会说话的明信片”;“影像邮局”则可以将用户照片与厦门一等邮局的场景进行融合,实现“跨时空合拍”,制作出独一无二的专属明信片,让消费者用别样方式留存回忆。
通过声纹刻录技术可以制作出一张“会说话的明信片”
厦门一等邮局
春光酒店
沿着街道前行,来到了海后路36-40号的春光酒店,这便是大千旅社的旧址。
1932年,缅甸华侨曾上苑创办了大千旅社。它是一幢具有欧陆风格的五层钢筋混凝土大楼,是当时厦门规模最大、功能最多、设备最豪华的旅游饭店之一。由于旅社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海边,出入码头方便,一度成为归国华侨和到厦门探亲访友客人的首选落脚地。
抗日战争时期,美军轰炸机对停泊在轮渡海边的日本船只进行轰炸,因目标错误,误将一枚炮弹投入大千旅社,导致旅社墙体受损,不过未给旅社带来毁灭性破坏。
从抗日战争时期直到厦门解放,旅社五楼的舞厅前后共换了六个名字,1948 年以后一直叫 “丽池舞厅”。解放前夕,地下党员刘惜芬按照中共厦门工委领导的安排,曾混入舞厅,通过接触国民党上层人物等方式,秘密搜集情报。
20世纪50年代初,大千旅社停止营业了一段时间,由当时的外贸局及相关机构进驻,老厦门人称此楼为 “外贸大厦”。2001 年,这里成为春光酒店开业。
如今,大千旅社旧址成为厦门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依然矗立在鹭江之畔,见证着厦门的历史变迁。站在这栋建筑前,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热闹景象,旅客们来来往往,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烟火气息。
大千旅社旧址
大同路与横竹路交叉口
瑞芳参行旧址
光大参行旧址
同英布店旧址
大同路建成于1926年,它的一头通向大海,靠近轮渡码头,毗邻邮局、海关等重要机构,是海外华侨进出厦门口岸的必经之地。于是有了这条由华侨出资购地、独立建房而形成的商业街。
从1929年到1958年间,大同路是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也是商品种类最齐全的贸易区,其与横竹路交汇处的十字路口,是上世纪30年代厦门城市发展的缩影。各类店铺琳琅满目,从传统的杂货店、裁缝店到时髦的百货商店、咖啡馆,应有尽有。
在大同路的发展历程中,华侨们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出资建房,还积极引进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大同路的商业繁荣。同时,他们还热心公益事业,为家乡的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史料记载,大同路上当时有45家的大小百货公司、36家金店、20家参行、19家绸布庄、7家五金行等。三大百货公司的永康成、南泰成、捷克,以及同英布店、瑞芳参行等著名的商家均在大同路上。
建成百货旧址
开元路洋楼建筑
1920年代,林尔嘉、黄奕住等地方士绅倡议进行旧城改造,成立“厦门市政会”“厦门市政局”,着手新马路的规划测绘。开元路是厦门的第一条市政建设马路,短短不足千米的道路,总是像有说不完的历史和故事要向人们娓娓道来。
开元路建成后,成为厦门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各种商行、百货应有尽有,往来商贾,络绎不绝。当时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主营橡胶制品的公司,以及马来西亚华侨丘明昶的进出口贸易公司都在这里办公。
漫步在开元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独具特色的骑楼建筑。据说,厦门首先出现的骑楼就是在开元路。这些建筑大多是华侨们在海外拼搏后,回到家乡所建。骑楼的外观融合了南洋和欧式建筑风格,既有着精致的雕花和立柱,又有宽敞的走廊和遮阳避雨的拱廊。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建筑的色彩斑斓,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开元路的华侨建筑,是厦门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厦门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华侨们的拼搏精神和对家乡的深厚情谊。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开元路第八市场口洋房
“骑楼”这一建筑风格首先是在开元路上出现的
老剧场文化公园、大井脚红砖姐妹楼
在大元路上,有一处别具韵味的文化地标——鹭江剧场公园。它宛如一位岁月的守望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鹭江剧场公园的前身可追溯到1942年的金城戏院,后改名鹭江剧场。步入公园,一座名为“放映电影的人”的主题雕塑矗立其间,那栩栩如生的姿态仿佛将人们带回到往昔电影放映的场景之中。而旁边外形仿若电影胶片般的文化墙,更是以独特的形态默默诉说着那个年代的电影文化娱乐故事,承载着曾经走过的悠悠岁月。许多侨胞再次踏入这里时,往昔的记忆瞬间被唤醒,熟悉的感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充满欢乐与期待的时光,当年在鹭江剧场里的点点滴滴再次浮现眼前,一切都还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怀念。
近年来,鹭江街道坚持历史记忆的保留和文化的传承,以“呷茶、听古、话仙”的形式,在老剧场文化公园还原最具厦门古早味的“茶桌仔”,打造留住记忆和乡愁的“厝边文化公园”。“茶桌仔”三五桌,左邻右舍们常常在此围坐。无论是前来打卡体验的市民,还是初来乍到的陌生游客,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呼你一同坐下呷茶话仙。倘若你足够幸运的话,兴许还能邂逅“讲古仙”。从蕴含着茶文化深意的《茶的手指礼》,到情节生动的《三凤求凰》,从妙趣横生的答嘴鼓,再到随性而谈的四散谈,这些古早味浓郁十足的闽南曲艺,就如同老城所特有的独特韵律一般,在这一方天地间悠悠奏响。
鹭江剧场公园背后,大井脚巷2号曾为晋江华侨陈华登所开办的“活源记”,主营皮革业务。大井脚巷14号为陈华登府邸,楼房既作为企业办公室,也用于家眷居住,这两栋红砖楼由空中走廊相连接。上世纪30年代,陈华登在后江埭投资兴办了华南制革厂,也是厦门皮革厂的前身。
2016年底,在一些爱好老街文化人的努力下和鹭江街道的支持下,大井脚巷14号建成厦门老街博物馆。此后又经过改造装修,现为一家民宿。
大井脚巷14号曾被改造为厦门老街博物馆
老剧场文化公园保留了老厦门的味道和历史
厦门总工会旧址
市井烟火气浓厚的大同路185号,在两栋双层建筑中间,隐匿着一条宽度约两米的小巷。沿着这条小巷缓缓前行一二十米的距离,一座颇具特色的三层红砖老建筑便会映入眼帘,它便是土堆巷 68 号,其独特的风貌甚是引人注目。这便是大革命时期厦门总工会的机关所在地。
旧址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英国华侨为了支持革命而捐。这栋西式红砖建筑坐北朝南,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面宽13.6米,进深15.2米,砖木结构,1999年重修时楼面改为混凝土结构。旧址现已辟为厦门工人运动陈列馆,是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1月24日晚上,厦门总工会在这幢红楼里举行成立大会。由23个基层工会派来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了总工会章程,选出30多名总工会委员,选举罗扬才为委员长,杨世宁为副委员长,吴世华为秘书长,粘文华为组织部长,柯子鸿为宣传部长。
厦门总工会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共厦门市委的领导下,厦门的工人阶级已经广泛地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把厦门工人运动推向高潮。
厦门总工会旧址
双莲池街58号四季花园别墅
四季花园别墅。图源:厦门文旅
在鹭江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老城区的美并不千篇一律。那悠长的街道上,古旧的店铺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仿佛还能听见昔日商船往来的喧嚣,看见那繁华热闹的场景。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泛起微微的光芒,好似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双莲池街58号,有一座既美丽又古老的花园别墅,它曾拥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四季花园”。这座别墅始建于 1933年,其最初的主人是华侨张宝镜。回溯清朝末年,那时还是少年的张宝镜从厦门出发,扬起风帆,沿着历史上那条充满传奇色彩的丝绸之路,一路抵达印尼三宝垄谋求生活。在那里,他开设了“义和成茶行”,成功缔造出一个辉煌的“茶叶王国”。
1933年,张宝镜与很多闽南人一样,立业、成家、起大厝。返回厦门后,于双莲池畔精心选址,开始构建一座带有大花园的三层西式别墅。在那个时期的厦门岛,其规模在当时寥寥无几。别墅由主楼、裙楼、平房组成,还有个大花园。主楼拔地而起三层之高,裙楼高两层,平房一层坐落,共约30个房间。现今,它虽已成为私人住宅,且历经漫长岁月而失于修缮,但那别具一格的独特韵味依然如旧,未曾消散。
故宫路68号
沿着双莲池街,就可以走到故宫路。故宫路的由来,据说是因为历史悠久的慈济宫曾在这条路上,后于民国时期被拆毁,因此有故宫路之名。除了慈济宫,故宫路曾经还有好几座庙宇,但都随着城市建设慢慢消失,不过,至今还保存一座宫庙,那就是朝天宫。
在朝天宫旁,一栋白色洋房隐于闹市。故宫路68号别墅,白色的外墙上那精美的复古雕花,彰显出一种与周边质朴老街截然不同的奢华气息。别墅被保存得很好,虽是老洋楼改造,却并不见破败老化,布置尤为精心。留声机、木钢琴、大花瓶、古钟、电话机……瞬间将你的思绪拉到民国时代。
1927年,这座洋楼拔地而起,在那个时候,故宫路还未拥有如今的名字。在漫长的岁月里,这栋洋楼历经波折,先后被开元区人民法院和厦禾公社租用,之后又摇身一变成为鼓浪屿法庭。时光流转,如今的68号别墅为百茗茂森·68号别墅。主理人对其进行了精心修缮,打造成集茶空间、写真旅拍打卡和影视拍摄取景地的体验馆,重新焕发生机,迎接四方宾客。
街外行人熙熙攘攘,而一旦关上那扇门,别墅的独特气质便悄然沉淀下来。它仿佛一位优雅的大户人家贵妇,静静地俯视着故宫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隔绝了外界的喧闹与嘈杂,守望着岁月的流转。
(部分资料来源:思明区委统战部、鹭江街道提供的文史资料,以及厦门手绘地图、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文旅、思明快报、中国日报、福建新闻频道等,在此一并感谢。)
故宫路68号别墅
被打造成集茶空间、写真旅拍打卡和影视拍摄取景地的体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