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1-01-15作者:王甲林点击量:9023鹭风报1497期07版 副刊
吴复兴的老家在集美区灌口镇打棉街。这是一栋建起才几年的四层小楼,顶层设为“声远书斋”。斋主吴复兴老人家的意思,“声远”是年轻时给自己的一种鞭策,他文化程度低,所以做每件事情都要求突破自己。他已七十又七高龄,现在多数时间就在这里“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闲而不虚,独而不寞,安度晚年。
书斋主厅布置,除了标志性地架一张书写桌和挂多幅吴老自己的书法作品(包括门楣上的“声远书斋”牌),还有一台电视机。虽然简单得像个“陋室”,却名符“声远”,人书俱老,人书俱佳,并不夸张。
吴老从小跟着父亲学书法。16岁起,就给村居民写春联。当年,灌口新春联书写小组成立,是上世纪60年代初厦门市郊区独家。小组共有14人,吴老是年龄最小的一个。“那时,灌口村居民的春联都是我们写的,其他镇的村居民也慕名而来,写的春联都贴到禾山、海沧去了。小组成员中我写对联最快,也最多,一个小时写70余副,春节前日以继夜地写。”吴老微笑着说,“我父亲当小组组长,我们父子俩到了晚上还在写,他写楷书,为了快,我写行书,每年要写上4000张红纸。”
吴老写春联一写就没有停止。2006年11月成立集美区老年书画研究会(2013年更名为集美区老年书画家协会),他任会长后,每年于春节前都要带领会员深入基层为父老乡亲书写春联。他们自带红纸、笔墨、联对,在村居公园分别设点,红彤彤的对联铺满一地,任大家索取。一周下来,为乡亲们送去几千副喜庆春联,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新春祝福,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除对联之外,吴老写得多的是所在单位的宣传标语,还有碑牌。海沧东孚古道碑铭、“灌口粮站”、凤山书院楹联等都出自他手。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书法比赛、展览,屡屡获奖。2013年获得“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大奖赛”银奖;2014年,荣膺《不朽的丰碑》全国书画大奖赛金奖,被收入《当代书画家名录》,被中国书画艺术科学院聘为院士等。现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华侨艺术家联合会会员等。
吴老曾经习练历代名家各派字帖,书法功底扎实,尤擅长行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貌。综观其行书作品,厚重中透着逸气,重而不板,逸而不飘;正文与落款字形相似;大字、对联特多。他的字和他的为人一样,贴近老百姓。挥毫泼墨一直是吴老的一大乐事,如今他仍然用一手好书法为人题字、写对联。逢年过节或者红白喜事等,凡有求于他的字,他都可以慷慨赠予。这是吴老的一个永不退休的“工作”。
吴老还说道,他现在常常悠闲着,是因为放下了他干了20年的第二大乐事——养蜂。1997年,他顶着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光环,从集美区文明办主任位上离岗待退后,筹划的第一件事是到灌口镇的山上养蜂。他找来许多养蜂书籍,一边研读,一边实践,克服重重困难,形成一套养蜂经验知识,经济收入越来越多。养蜂可以致富,他带动一帮下岗工人和一群山旮旯里出来的穷人共同致富,组织起来养蜂,辅导大家怎么做,他这位“养蜂王”美其名曰“酿造生活的蜜”。沉寂的大坂山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冒出了几十个养蜂专业户。吴老自己也创办了“兴辉养蜂场”,养了300多筐蜜蜂。吴老一看形势大好,领头成立了集美区养蜂专业技术协会,自己被推举为会长。这让每户会员家年增收入3万元之多,提前步进小康。养蜂激起吴老的科研兴趣,根据自己养蜂实践经验,他编写出版了《实用养蜂技术》一书,成为福建省农大的辅导教材,得到“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我与吴老正在边喝茶边聊天,突然谁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打响了他的手机。吴老高兴地讲,这是小儿子的问候关心,经常打电话回家来。他的这个儿子是美籍,连其妻儿一家三口都居住美国。方知吴老还是侨属。
采访完毕,我准备告辞,吴老再三挽留我吃了中饭后走,反说陪他喝个几杯。我看着他身躯高大健朗、脸上红光笑相,整个凸显安宁幸福,就想在声远书斋多共享一会照进窗玻璃的暖暖冬阳,还有小鸟飞上茶几的乐趣,也好听他讲讲即将迎来的又一次书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