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1-07-30作者:林红晖点击量:6706鹭风报1523期08版 副刊
地铁时代
我有段时间借调到市局上班,进岛的交通和停车问题着实伤脑筋,幸好有了地铁,有了1号线。家住杏林,距离园博苑站不到1公里,可以走路去,市局门口就是中山公园站。以前在集美龙舟池畔上班,则可以走着到集美学村站乘坐。
1号线,嘉庚号,厦门首条地铁线。2013年底开工,2017年12月31日开通试运营,全长30公里,设24座车站,起于镇海路站,贯穿园博苑、集美新城、厦门北站,止于岩内站,经过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连结岛内岛外,串联起最繁忙的路段,是这个城市交通的一条动脉,是这个城市发展的一个窗口。
地铁是在城市中修建的快速、大运量、用电力牵引的轨道交通,在全封闭的线路上运行,包括地下,也包括地上(高架铁路或路面上铺设),位于中心城区的线路基本设在地下隧道内。出岛方向,1号线在高集海堤、集杏海堤探出地面,犹如蛟龙出水,以高架和地面方式跨海,过海后又重新钻入地下。右边是厦门大桥、集美学村,远眺集美大桥;左边是杏林大桥、铁路大桥,遥望海沧大桥,1号线居中昂首穿行而过,两边都有无敌海景,近处红花绿树生机盎然,远处碧海蓝天尽收眼底,成为厦门一道新的靓丽风景线。
坐过北上广地铁的人们都对上下班时间地铁的汹涌人潮印象深刻,甚至心有余悸。厦门1号线刚开通,给公众的印象是不像地铁,比较冷清,非高峰时期甚至可以享受“专厢”。2019年12月,2号线开通,吕厝站是1号线2号线换乘站,上下车人流最多,今年6月25日,3号线也已开通,逐步形成地铁交通网络。从整体规划看,未来厦门将拥有10条地铁线路,总规模将达到400公里。
政府鼓励环保低碳、绿色出行,推出多种支付方式和优惠办法,有的更是便宜到1分钱就可以乘车,诸多节假日还可以免费乘车,还设计了许多漂亮的e通卡。为了方便市民,在各个地铁站优化、增加公交线路,在岛内外连接处集美学村站旁边用政府储备用地改造成一处停车场,而且停车费降价了,连续24小时封顶才10块钱,建设了园博苑等多个P+M停车场,让许多人中转感到方便而划算。
观念转变,线路增加,转乘方便,交通配套,乘坐地铁的市民和游客已经越来越多,地铁成为大家出行的主要交通之一。地铁的建设、普及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的水平,人们离地铁时代越来越近了——地铁时代就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地铁时代就是幸福生活的时代。
地铁人生
第一次乘坐地铁是2001年访问香港期间,那时候认定那就是繁荣发达。2018年5月赴港参加公务,特地买了一张八达通卡,坐几个站去回味,去比较。也乘坐过新加坡、北京、广州、武汉的地铁,以及上海的磁悬浮列车,真心感受到城市发展的飞速,感受到茫茫人海的拥挤,感受到地铁人生的不易。
厦门地铁崭新宽敞,人在其上,可灵活转身,可自由思想,可从容地做自己的事情,很多人都紧盯手机,抓紧联系业务的,完成学习积分的,听新闻了解信息的,看视频娱乐消遣的,打游戏打发时间的……有的是太忙,有的是太闲,有的是放松,一趟地铁,百态人生,一部手机,人生百态。
清晨的地铁,天色以及人们似乎都还没有完全醒来。车厢内,坐着的人有的头斜靠着座位打盹瞌睡,站着的人有的抓紧扶手闭目养神,也许昨晚睡得太迟,也许今天起得太早,也许工作做得太累,也许都有。也有的在看书,背着课文或单词,翻着专业知识的书本,也许近期要参加考试,参加公司的考核,也许眼下就要去应聘,赶路参加笔试或面试。
傍晚的地铁,空气中多了些许热烈躁动的气息,依旧是下班的大人,放学的小孩,拎着提包,背着书包。疫情时期戴着口罩,看不清面孔,但可以想见,有的疲惫难掩,已经奔波劳累一天;有的面带微笑,家就在不远的下一站。也许站立习惯了,也许很快就是目的地了,有时有位置了,站立的人们也不会去抢着坐,空位还是空着,站立还是站着。
“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在每个站点都会碰见形形色色的人,人们为了上学,为了谋生,为了梦想,每天早出晚归,上上下下,进进出出,步履忙忙,形色匆匆。
自己开车的路段还是十分拥堵,幸好地铁让我们拥有一段可以把握的时间,体验一段与众不同的生活。也许将来厦门地铁也会很拥挤,但是感谢这一段地铁,感谢这一段人生,感谢这一段地铁人生。
我们更愿意:如果可以,好好地欣赏一路风景;如果不能,也要安全上下列车。我们更珍惜:每天打卡,为一日之计认真出发;来回刷卡,满怀温情返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