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风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35(Q)第0003号
发布时间:2022-08-12作者:王常婷来源:《泉州晚报》点击量:8363鹭风报1574期08版 副刊
据《晋江县志》载:“溜澳,宋为弦歌里,明属十五都,位于福全所城南门处,临近海湾,现名溜江。”“弦歌里”,单听名字,就觉得韵味十足。宋时的“弦歌里”村,那该是怎样的一番风采呢?
位于晋江市围头湾东北隅的溜江村,如今文字介绍里都被称为“溜江”,可当地人还是固执地称它为“溜澳”。“澳”本指江海边凹陷处,后也指港湾。一听“溜澳”,你就知道这村庄在偏远的海角处。
溜江是著名的侨乡。常住人口两千八百人,旅外华侨达一万二千多人。村里的华侨历来爱国爱乡,他们化解乡愁的方式除了回乡盖房,还热心参与家乡的公益事业。他们参与的公益项目从文化到村建,几乎涵盖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远望村庄,海边丘陵地上,起伏林立的番仔楼群,蔚为壮观,不知道的还误以为是海景别墅区。只有深入其中,才发现院墙内,戴着斗笠的渔女正在娴熟地织补渔网,肤色黝黑穿戴讲究的渔民大哥正往泡沫箱里铲冰块装渔获。这里只是寻常渔民家。当年的“弦歌里”,演绎的是否是这样的渔歌唱和?
沿着地势,我们从村内往海边走。村里这位知名爱国华侨家旧宅的红砖厝已经没人居住,院墙残破了,可基桩还牢牢扎在这块红土地上,似乎在向人们宣告: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不远处的五层住宅是新宅,建成到现在应该也有一二十年了,依然气势恢宏。旧的不曾遗忘,新的蓬勃生长着,是这座村庄的写照。
再往下有一座占地近5亩的山庄依地势而建,耸立着三座风格相同的双层别墅,从上而下分别名为“鸰原别业”“望海山庄”和“海滨春晓”,本村人统称“三座”。这三座房子的主人是一起在菲律宾讨生活的同乡。同乡异地抱团创业,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还在事业有成后相约回乡建房。别墅整体建筑风格是西式的,建筑主材却是当地最常见的花岗岩,用心打磨过的石条更显楼房的庄重沉稳,精工雕琢的木门及楹联也是纯中式的。这就是典型的番仔楼:披着洋装,骨子里流淌的是传统的血脉。房子在1966年建成后,主人并没有回乡居住,但其家人及后代却友好地相处下去,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沿怀乡路往下,一看这路名,就知道这些村道是华侨们捐建的。远远就看到气派的“白楼”——“明登纪念楼”。这是当地华侨为纪念其父,拆旧厝扩建,于2004年完工入住。主楼为五层,欧陆式建筑,四面轮廓明显,全白色。底层中西装修融合,大厅欧陆雕花,涂金箔,金碧辉煌,房间装修各有风格。院里花园假山、水池,遍植大树花木,绿树成荫,是金井镇的特色建筑。不远处便是由一位华侨独资捐赠的溜江海堤。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这位华侨不幸深陷经济危机,但为了完成对乡亲们的承诺,他卖掉厂房设备,执意建成家乡海堤。家乡人民便在海堤边建造一座石桥命名“康利桥”,纪念这位一心守护家乡安宁的游子。爱心在这片海是可以互相感召传承的。
除了这些出名的番仔楼,村里还有许多没有名字的番仔楼在时光里静默着。老屋的破败,就像人的衰老,是个感伤、神秘,却又平静的过程。也许夜深人静时,故去的老宅主人,抖落身上的腐土与落叶,在坍塌的老屋墙脚,扶起倾倒的玻璃瓶,在海雾弥漫的村里走走停停,村庄还是过去的村庄,村庄也已不是过去的村庄了。
华侨们把房子种在故里,也就把乡愁抖落在此,生根发芽。这一砖一瓦,仿佛温柔的针线,安静地将旅人思乡的伤口缝合。那些作品经过补缀后,发出的共鸣,终于被听见了——弦歌里,那就是乡愁的来处。
潮涨潮退,人来了又走了,房子建了可能旧了塌了,可那些往事啊,未曾落幕。
在这个始终未曾落幕的戏台上,往事没有经过任何加工与修饰。而我转身,走进一如来时的那片茫茫海雾。
乡村名片
溜江村
古称“溜澳”,位于围头湾的东北隅,是晋江市著名侨村,获评2019年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2020—2022年省级文明村。几十栋不同年代中西结合的番仔楼错落于村中,“三落”“白楼”等建筑独具风格。村里还有“无尾塔”“石佛仙洞”“留鄂公庙”等文物、遗址。溜江海堤是人文与自然景观兼具的海滨休闲胜地。